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掌握厦门地区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流行情况,证实厦门市鼠形动物感染巴尔通体菌属,为控制人巴尔通体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厦门市行政区划和地理状况划片,随机抽取3个不同区作为调查点。在不同生境采用笼日法捕鼠,取血,用细胞培养法分离巴尔通体;PCR扩增细菌gltA基因片段(376 bp),并进行序列分析,寻查本地巴尔通体属种。结果厦门市以褐家鼠为巴尔通体主要宿主动物(51.21%),其次为臭鼩鼱(29.09%)、黄胸鼠(16.36%)及小家鼠、黑家鼠和黄毛鼠等(3.33%)。3个区共采集鼠形动物血样330份,培养分离出巴尔通体84株,感染率25.45%,其中以臭鼩鼱感染率最高,为32.29%,黄胸鼠为24.07%、褐家鼠为23.08%;各调查点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率分别为:湖里22.64%,海沧28.68%,同安2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查出的巴尔通体分别为B.elizabethae、B.queenslandensis和B.tribocorum,其中B.tribocorum分为A、B两群,B群仅感染臭鼩鼱。结论厦门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普遍,且存在宿主多样性和菌株对宿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福建省巴尔通体在鼠形动物中的感染分布状况。方法被检标本于2005年5~9月收集自福建省厦门市所捕捉活鼠,用5%兔心血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分离巴尔通体,可疑菌落分纯1~4代;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异性高的枸橼酸合酶基因(gltA)的379bp片段,以证实为巴尔通体。结果共捕鼠形动物151只,分离到22株巴尔通体,分离率为14.57%。菌株分布于2属2目,其中褐家鼠8.97%,臭鼩鼱20.55%,臭鼩鼱带菌的报告在国内外尚属首次。结论本文报道首次证实巴尔通体在福建省鼠形动物中流行,且感染率高,需对感染分布状况开展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各种巴尔通体对应于不同的人类疾病,还需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作巴尔通体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臭鼩鼱在南方占室内鼠形动物的50%左右,组成比例有增大趋势,臭鼩鼱感染巴尔通体的流行病学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3.
巴尔通体已确认有22个种和亚种,其中已证实感染人类的有9种。大量研究报告表明巴尔通体在许多国家的鼠形动物中广泛分布,如美国、英国、瑞典、希腊、丹麦、法国、加拿大、南非、中国等。迄今,为明了巴尔通体在龙海市鼠形动物中的分布和遗传特征,我们结合鼠疫监测开展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浙江省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分子遗传进化关系,为巴尔通体人群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夹夜法在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捕获鼠形动物,无菌操作取鼠肝和脾,用PCR和分离培养检测巴尔通体,对部分阳性产物测序,提交到GenBank,用CLUSTAL W进行匹配,然后用PAUP4.0beta10软件构建系统关系,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我们分别从黑线姬鼠、黄毛鼠、褐家鼠、黑腹绒鼠、社鼠、臭鼩鼱、东方田鼠、黄胸鼠和大林姬鼠中检测到巴尔通体特异DNA片段,浙江首次从黑线姬鼠脾中分离出一株巴尔通体。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我们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ratti massiliensis以及对人类有致病性的B.grahamii的遗传关系最近。结论浙江省鼠类中广泛存在巴尔通体感染,而且携带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存在人群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北京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和遗传特征。方法 采用夹夜法在北京市16个区捕获鼠形动物,使用PCR方法检测巴尔通体gltA基因,测序后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 共采集7属9种鼠形动物样本448份,检测到巴尔通体阳性样本46份,总阳性率为10.3%,且阳性率在鼠种间、地区间和生境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鼠种=114.980,X2地区=22.133,X2生境=96.466,P均<0.001)。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40份样本序列位于进化树上的8个不同分支,提示北京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存在遗传多样性。结论 巴尔通体在北京市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并具有遗传多样性,本地人群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的流行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型特征,为巴尔通体的研究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广东省惠来县、惠东县、潮安县、罗定县和高州市5个地区进行捕鼠,采集鼠肝脏标本提取总核酸,利用聚合酶连反应(PCR)检测巴尔通体病原,并对其进行分离培养,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根据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统计分析巴尔通体的分布情况和特征。结果在广东省5个地区共捕鼠375只,检出巴尔通体阳性标本73份,阳性率为19.47%。不同鼠种(χ2=6.361)、不同地区(χ2=7.778)、不同性别(χ2=0.292)、不同生境间(χ2=0.621),阳性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份样本中,10份成功分离培养出巴尔通体。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广东鼠形动物携带的巴尔通体存在6种基因型:Bartonella elizabethae、 B.phoceensis、 B.japonica、 B.henselae、 B.rochalimae、B.tribocorum。结论 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且基因型呈多样性,其中4种基因型对人类有致病性,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证实臭鼩鼱感染巴尔通体,了解其分布,分析菌株基因型,为巴尔通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福建沿海6地市臭鼩鼱血样,培养分离巴尔通体菌株,PCR扩增病原体gltA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构建生长发育树,并分析各属种的宿主和地区分布。结果臭鼩鼱占本调查鼠形动物的25.33%,与褐家鼠、黄胸鼠构成了室内鼠形动物优势种群。臭鼩鼱血样中分离并证实63份感染巴尔通体,感染率21.43%(63/294),分布在各调查区域内。臭鼩鼱被B.tribocorum A、B种群感染,A、B群的分布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结论臭鼩鼱是B.tribocorum A、B种群的保存宿主,且感染率高、分布广,应加强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巴尔通体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可引起人兽共患疾病的病原体,人类感染巴尔通体可以引起发热,心肌炎等疾患。巴尔通体在动物中不仅感染率高而且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因此,巴尔通体被认为是全世界新发现的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本文系统地介绍近年来巴尔通体在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巴尔通体感染与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瑛 《地方病通报》2002,17(3):86-89
巴尔通体 (Bartonella)是一属新发现的能引起动物及人类不同疾病的微生物 ,上个世纪初 ,人们对巴尔通体的了解仅限于 B.bacilliformis。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随着对巴尔通体的了解逐渐加深 ,越来越多的疾病与临床症状均被证实为与巴尔通体的感染有关 ,由于巴尔通体的广泛致病性 ,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及重视。1 巴尔通体种类及其特性由于巴尔通体为细胞内生长 ,一度将其归属立克次体目 ,系统发育及所知事实表明 ,巴尔通体不属于专性的细胞内病原体 [1 ] ,故将其从立克次体目分出。基于与 B.bacilliformis DNA-DNA杂交数据及 16 Sr RN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平阴县农村环境鼠形动物种类分布及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鼠夹和粘鼠板捕获动物,解剖取其内脏组织,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种致病病原体核酸。结果 共捕获100只鼠形动物,包括小家鼠、褐家鼠和鼩鼱,所占比例分别为55%、40%和5%;平均捕鼠率为1.81%,鼠夹法和粘鼠板法捕鼠率分别为0.69%和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0,P<0.001);莫氏立克次体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检出率最高,均为17.0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恙虫病东方体、土拉弗朗西斯菌和巴尔通体的检出率为1.00%~5.00%,并未检出汉坦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共检出混合感染6只,混合感染率为15.00%,均为双重感染。结论 平阴县农村人居环境中鼠形动物以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主,存在莫氏立克次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恙虫病东方体、土拉弗朗西斯菌和巴尔通体的单一感染及混合感染,应加强当地人群感染和相关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021年江西省高安市采集的鼠肺样本进行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Vero-E6细胞分离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和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分离株进行鉴定,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CLC、MEGA7.0等软件对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首次证实巴尔通体在我国云南鼠群中流行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目的 了解巴尔通体 (Bartonella)在云南鼠群中的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 被检鼠血为 1999年 10月收集自云南省的 3个调查地区 ,采用兔血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进行巴尔通体分离 ,以聚合酶链反应 (PCR)对枸橼酸合酶基因 (gltA)的379bp片段进行扩增以证实是否巴尔通体 ,阳性者行以序列测定并与已知菌株加以比较。 结果与结论 从 131份鼠血分离到5 8株巴尔通体 (44 3% )。菌株分布于各调查点 ,感染鼠分属 3个属 6个种 ,以姬鼠属 (Apodemus)的带菌率最高 (6 2 2 % ,2 8/4 5 ) ,家鼠属 (Rattus)次之 (41 5 % ,2 7/ 6 5 ) ,绒鼠属 (Eothenomys)居第三位 (18 8% ,3/ 16 ) ,表明巴尔通体在云南常见鼠种中广泛分布及高度流行。所有菌株按其分离鼠属可分为 3群 ,具有以属为水平的宿主特异性。依基因结构可将它们分为 2 0个变异体 (家鼠属 8个 ;姬鼠属 12个 ;绒鼠属 2个 ) ,其中 17个为新发现变异体 ,表明云南巴尔通体基因型别的多样性。 7个家鼠巴尔通体变异体可分为B elizabethae、B tribocorum和新种B yunnannensis 3个基因型。由于云南巴尔通体的高度流行及基因型别的多样性 ,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可能与巴尔通体的感染有关。需要对该地区巴尔通体的流行情况及对人类致病作用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鼠类感染巴尔通体调查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鼠类中巴尔通体(Bartonellaspp.)的感染状况和基因特征。方法 2014-2016年采用笼日法在福建省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和闽中捕鼠,现场鉴定并记录捕获鼠类的釆集时间、地点、鼠种、性别、鼠龄等资料。采集鼠心脏血,PCR扩增巴尔通体的gltA和16S~23SrRNA基因,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结果调查共布放鼠笼5 917笼次,捕鼠381只,鼠密度为6.44%。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2.34%。家鼠的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0.61%,褐家鼠(Rattus norveb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感染率分别为11.30%和10.00%;野鼠的感染率为13.86%,黄毛鼠(Rattus losea)和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感染率分别为22.86%和18.00%,野鼠的巴尔通体感染率高于家鼠的感染率,但无统计学意义。从地区分布看,闽西、闽北一带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0.00%和25.33%。闽南一带感染率最低,为0。各地区感染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鼠龄的巴尔通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的生境下的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样本测序分析显示,福建省鼠类感染的巴尔通体序列与B.tribocorum、B.elizabethae和B.grahamii序列最接近。结论福建省鼠类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存在对人群致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Ecologic and bacteriologic observations of small mammals captured in Yunnan Provinc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dicated that Bartonella infections occurred at a high prevalence among some rodent species. Sequence analyses of the citrate synthase genes of these Bartonella demonstrated that rodents in this region harbored a diverse assemblage of strains. The Bartonella isolates obtained from Apodemus, Eothenomys, and Rattus typically clustered separately by genus of rodent host. Cultures obtained from Rattus rats we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Bartonella elizabethae, a recognized human pathogen. The finding of Bartonella species in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rodent samples from Yunnan suggests the ne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se agents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cases of febrile illnesses of unknown etiology in southern China and elsewhere in southeastern Asi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了解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宿主动物鼠类种类构成、带菌率及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18年选取江西省钩体病4个国家级监测点上饶、上高、上犹及浮梁县作为现场监测地点,开展鼠类种类调查、钩体分离培养工作。利用暗视野显微镜凝集试验和MLST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和MLST基因分型。结果 共计捕鼠14 387只,平均鼠密度为9.76%,分离菌株64株,鼠类钩体分离率为4.56%。鼠种构成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及社鼠5个种类。4个监测点优势鼠种均以黑线姬鼠和黄毛鼠为主。血清群鉴定结果显示:64株菌株隶属于3个血清群,其中黄疸出血群为主要优势血清群,占81.25%,其次是爪哇群和致热群。MLST研究显示:64株菌株隶属于6个ST型别,分别为ST1、ST17、ST92、ST143、ST216和ST224,其中ST1为主要基因型,占76.56%。BioNumerics软件分析显示:64株菌株隶属于6个Clusters,分别对应6个ST型,血清学、MLST基因型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结论 江西省以黑线姬鼠和黄毛鼠为优势鼠种,黄疸出血群和ST1为江西省钩体病主要流行型别,充分了解江西省钩体病可能的宿主动物以及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钩体病的预防控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Rodents (87 Mus spretus and 10 Rattus norvegicus) collected in a suburban area of Seville (Andalusia, Spain) between September 2003 and April 2004 were tes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the presence of Bartonella DNA using primers amplifying a fragment of the 16S/23S rR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Sequence analyses of the ITS of these Bartonella demonstrated that rodents in this region harbored at least three strains: two Bartonella genotypes detected in M. spretus, which clustered separately, and one genotype corresponding with B. tribocorum in R. norvegicus. The finding of Bartonella species in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rodent samples suggests the ne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se agents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cases of febrile illnesses of unknown etiology in Southern Sp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