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华伦  周丽丽 《重庆医学》2021,50(10):1777-1781
慢性疼痛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身心障碍之一,其会引起患者生理和心理的不适感,并大幅增加医疗费用.本文将以神经病理性疼痛(NP)为例,概述慢性疼痛与神经损伤相关的特异性机制及与慢性化过程中共享的神经生理机制,并进一步阐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在疼痛慢性化过程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重塑的调控.本文旨在促进对疼痛机制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监测和预防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并为基于机制的靶向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截肢患者中50%-80%经历过幻肢疼痛.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是参与疼痛情绪反应形成的一个重要部位.为揭示前扣带回在幻肢疼痛中的作用,我们采用成年大鼠右后中趾截除慢性疼痛模型,麻醉固定后在体纪录大脑前扣带回锥体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特性的变化.所记录神经元经形态学确认为前扣带回锥体神经元.结果显示,在右后中趾截除后3-7 d,大鼠前扣带回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性增强,同时,反映突触前机制参与突触可塑性的配对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值增大.结果 表明,大鼠在体脚趾截除引起前扣带回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性增强,这个增强的突触传递可能参与了幻肢疼痛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N-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主要分布于疼痛传递与调控通路的神经元突触末梢,参与疼痛介质(如谷氨酸和P物质)的释放和调节,在疼痛传递和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阻断N 型钙通道可以产生镇痛作用,特别是慢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FDA已批准肽类阻断剂齐考诺肽鞘内给药,治疗全身性疼痛以及吗啡耐受或无效患者的严重慢性疼痛,证实N型钙通道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镇痛药物研究新靶标。近年来,口服有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文献和专利报道的新结构类型层出不穷。本文就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慢性疼痛,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中枢敏化被认为是慢性疼痛发生的重要内在机制[1-2],大量证据表明:疼痛的中枢敏化与兴奋性氨基酸(EAA)(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其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s)[3-5],尤其是含有NR2B亚单位的NMDARs在突触后膜的上调密切相关。NR2B亚基C末端的氨基酸残基可特异性地与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的PDZ2结构域结合[6],  相似文献   

5.
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慢性疼痛是指在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疼痛前提下,发生在手术后至少持续2个月以上的连续或间隙性疼痛。本文就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方法 以国内外文献为依据,综述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结果 基因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的阈值.结论 疼痛的基因治疗有效地避免了原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是慢性疼痛治疗的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尽管疼痛的发生机制正在被逐步深入地研究,疼痛规范化管理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强化,术后慢性疼痛较高的发生率仍然是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难题。在部分类型的手术中这一问题尤为凸显,包括截肢手术(30%~50%)、乳腺癌手术(20%~30%)和开胸手术(30%~60%),其中有2%~10%的患者受到严重的术后慢性疼痛困扰,甚至丧失工作及生活能力。术后慢性疼痛常由严重的术后急性疼痛发展而来,伴随着手术创伤后机体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过程。要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一个能够合理而有效地控制术后急性疼痛的围术期镇痛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局部麻醉药作为能够可逆性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药物,以及其良好的安全性能,在临床被广泛使用于阻断术后疼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手术过程中的神经损伤及手术后炎症反应所导致的外周及中枢敏化是术后慢性疼痛发生及发展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局部麻醉药阻滞信号传导及抗炎作用的药理性质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有紧密的联系。本文就局部麻醉药降低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机理以及其将来的应用前景做一综述,为更好地理解局部麻醉药在预防术后慢性疼痛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对术后慢性疼痛产生更有效的治疗,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外周神经损伤往往导致慢性疼痛,即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量的研究表明,神经损伤主要通过使初级感觉神经元产生自发放电(即异位冲动)和脊髓背角突触传递效率的持续性增强(即LTP)导致病理性疼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致炎细胞因子TNF-α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重要作用.神经损伤可通过上调TNF-α,导致初级感觉神经元上Nav1.3和Nav1.8过表达,引起异位冲动.TNF-α的上调还可显著易化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LTP.由于TNF-α的上调,Nav1.3和Nav1.8过表达和脊髓背角LTP的形成主要与运动神经损伤相关,因此运动神经损伤可能是引起病理性疼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位于突触间隙中的谷氨酸有赖于位于胶质 细胞和神经元细胞膜上的高亲和力谷氨酸转运体给予及时清除,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谷氨酸转运体的量或功能 异常,会引起多种生理功能紊乱。研究表明高亲和力谷氨酸转运体在慢性疼痛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 疼痛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慢性疼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由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复杂,病因多样,探索新的慢性疼痛治疗措施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最近的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能在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癌症性疼痛等慢性疼痛动物模型中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为慢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以自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为特征的疼 痛,目前认为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的关键机制之一。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大麻素受体1可调控神经 递质的释放,改变突触可塑性,进而抑制中枢敏化,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此外,大麻素受体1激活亦可缓解神经 病理性疼痛所致的抑郁。  相似文献   

12.
倪虹  葛敏 《医学综述》2009,15(10):1547-1549
感觉经验可以使主要躯体感觉皮层分布发生可塑性改变。无论在幼年还是成年动物,该区均显示出很强的经验依赖型可塑性,但有关以突触为基础的可塑性机制研究较少。最近的研究表明,促成可塑性的机制可能包括兴奋性突触的长时程增强、长时程抑制、抑制性突触数量改变等。  相似文献   

13.
突触可塑性不仅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分子学基础,同时也是神经系统疾病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突触是突触可塑性变化的敏感部位,在突触前后膜积聚了许多可导致突触可塑性调节的信号分子,突触部位的这些分子对于神经传递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对于突触可塑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触前和突触后相关蛋白以及神经元细胞骨架蛋白等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本文就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分子学基础,探讨突触可塑性及其相关物质对于揭示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发现长时记忆需要新的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由此可见各种物质的作用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因而也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为此,本文着重就上述物质与突触可塑性变化和学习记忆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张永杰 《医学综述》2012,18(8):1141-1143
近年来,突触可塑性在学习记忆中所产生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突触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突触形态的改变、新的突触的形成及传递性能的建立,突触可塑性是学习与记忆的细胞分子学基础,其介导了神经兴奋性的传导,对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神经构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与学习记忆关系密切。现就突触可塑性分子机制对学习记忆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神经性疼痛是由外周和中枢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介导的疼痛超敏反应,由于神经细胞受体、酶、离子 通道的复杂变化,神经性疼痛的治疗仍是全世界健康问题的重大挑战。神经系统中,自噬对神经元的生存和动态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其所需基因的特异性消耗,足以导致神经元的死亡,自噬功能障碍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该文讨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过程中自噬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可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 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外周伤害性信息传入时,神经胶质细胞会释放以TNF-α为代表的一些致炎因子,并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NR1是构成NMDA受体的一个重要亚基,一般认为NR1磷酸化(p-NR1)表达上调是突触传递发生可塑性变化的基础。在脊髓TNF-α是否通过上调p-NR1的表达导致慢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TNF-α释放与大鼠热痛反应以及脊髓背角p-NR1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WL检测对大鼠热痛反应变化进行检测,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对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的p-NR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脚掌注射CFA诱导的炎性痛可以上调脊髓背角p-NR1的表达,缩短热痛反应潜伏期,而鞘内给予TNF-α抗体anti-rTNF-α可以缓解痛觉过敏并下调脊髓背角p-NR1的表达。结论炎性痛时,脊髓中的TNF-α通过上调背角p-NR1的表达,介导了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孙茜 《医学综述》2013,19(11):2062-2064
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可以参与翻译调控和突触可塑性的蛋白激酶,在学习记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吸入麻醉药影响学习记忆的可能靶点。学习记忆与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密切相关,而突触可塑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新的蛋白质的表达。雷帕霉素的相关研究表明,mTOR信号通路对突触可塑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mTOR可能为阐述吸入麻醉药改善学习记忆的潜在机制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9.
突触体素(synaptophysin)是突触前囊泡膜上含量最丰富的糖蛋白之一,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神经元,是它们的可靠标记物,它与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的可塑性等有密切关系.神经病理痛发生时脊髓突触体素的表达明显增多,这种增多与热痛敏典型症状的变化在时程上相一致,突触体素的上调可能为神经病理痛的机制之一.本文对突触体素及其在神经病理痛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疼痛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机体反应。按疼痛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 性疼痛常为某些急性损伤的防御反应;而慢性疼痛的发生为多因素作用,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生物遗传机 制可能是导致慢性疼痛的关键因素。GTP 环氢化酶1 基因和四氢生物蝶呤在疼痛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阐明疼痛遗传机制和潜在治疗策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