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8年6月~1993年12月,在疼痛门诊用低浓度布比卡因加强的松龙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行肌间沟加局部阻滞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治疗方法 取0.125%布比卡因30ml,强的松龙25mg,混于治疗包内的无菌杯中。在肱骨外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局部封闭与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于2017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门诊收治并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局部封闭治疗组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组,每组各20例。局部封闭治疗组患者接受曲安奈德混悬液的局部注射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组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共6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7 d。分别于治疗结束后第4、12周采用疼痛VAS评分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量表)评估疗效。结果局部封闭治疗组与体外冲击波治疗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外冲击波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疼痛VAS评分、DASH量表评分分别为2.6(1.2,4.5)、25.0(7.5,33.3)分,较治疗前的5.0(2.9,6.2)、30.8(17.7,38.3)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25、-2.527,P值均<0.05);治疗后第12周疼痛VAS评分、DASH量表评分分别为2.0(0.5,4.0)、10.8(5.2,29.2)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75、-... 相似文献
3.
肱骨外髁炎俗称“网球肘”,是以肘关节后外上方病变为主的疾病。主要症状为疼痛无力。临床上常用针炙,推拿按摩及中药内服外敷等方法治疗。近年来,笔者对以上方法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改用小针刀局部注射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局部阻滞加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8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肱骨外上髁炎是多发病、常见病 ,又称“网球肘”,是肱骨外上髁部伸肌总腱处的慢性损伤性肌膜炎 ,临床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1 998年 3月至 2 0 0 0年 1 0月 ,我院门诊用局部痛点阻滞加小针刀治疗58例患者 ,效果显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8例 ,男性 38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1 8~ 58岁 ,平均 35.2岁 ,病程 2 0天~ 2年。1 .2 治疗方法 :患侧肘关节屈曲 90°,平放治疗桌上 ,在肱骨外上髁压痛明显处行痛点阻滞 ,以 1 %利多卡因 8~ 1 0 ml,醋酸强的松龙 2 5mg混合 ,常规消毒后 ,于痛点处进针直达骨膜 ,注药 2… 相似文献
5.
目的:科学阻滞腋路臂丛神经,使之达到完全阻滞,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痛苦,减少术中辅助用药的应用,克服常规阻滞法的缺点,为手术创造更优的条件。方法:采用腋动脉两侧进针进行阻滞,将药液分注在腋动脉的两侧,注药过程中加压腋鞘远端,注药后立即回收上肢贴于躯干。结果:阻滞侧腋路臂丛神经达到了完全阻滞,阻滞时间平均每例延长1.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麻醉阻滞平面有所上升。结论:腋路臂丛神经两点、两侧阻滞法是腋路臂丛神经科学的阻滞方法,克服了常规阻滞法的缺点,减轻了患者痛苦,为手术创造了更优的条件,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0例拟行腋路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I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0.4ml/kg.结果 Ⅰ组4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38例(成功率为95%),Ⅱ组麻醉效果优良者28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P<0.01).结论 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我院用静脉留置针持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在前臂和手外伤手术及术后镇痛中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方法如下 :患者仰卧 ,上臂外展 90°,前臂亦呈 90°屈曲 ,于腋窝部清晰触知腋动脉搏动 ,以左手固定 ,右手持静脉留置针沿腋动脉刺入 ,可感到穿过筋膜的感觉 ,稍退针芯将留置针推进 (桡侧损伤沿腋动脉上方 ,尺损伤沿腋动脉下方 ) ,回吸无血 ,护腹膜妥善固定 ,注入 1 5 %利多卡因 15mL含芬太尼 0 0 3mg ,以后根据需要追加 1 5 %利多卡因。本法镇痛效果好 ,留置针减少了血管神经穿刺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静脉留置针持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陈超$山东省青… 相似文献
8.
肩周炎是一种长期困扰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临床上治疗的方法颇多 ,如内服中西药、推拿、针灸、理疗等 ,据报道均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但疗程较长 ,效果不够显著。近年来 ,神经阻滞疗法正逐渐为临床各科医生所接受。如何提高这一疗法的效果 ,笔者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腋神经阻滞辅以触痛点注射及功能锻炼治疗重症肩周炎共 6 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6 6例中男 2 4例 ,女 4 2例 ,年龄 37~ 76岁 ,平均 5 2岁 ,病程 1~ 2 4个月。其中 1~ 6个月 38例 ,7~ 1 2个月 2 0例 ,1 3~ 1 8个月 6例 ,1 9~ 2 4个月 2例 ,左肩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局部加压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200例上肢手术病人根据前臂及手腕和肩关节及锁骨手术分为四组,组Ⅱ、Ⅳ为实验组,组Ⅰ、Ⅲ为对照组,局麻药为0.25%布比卡因30ml.结果:优良率,实验组Ⅱ、Ⅳ为100%;对照组Ⅰ、Ⅲ分别为40%、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麻醉方法操作简单,阻滞范围广、效果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神经刺激器在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法在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对150例行上肢前臂、腕、手掌、手指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刺激定位组(PNS组)和传统异感定位组(对照组),每组75例。PNS组采用PNS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0.375%罗派卡因局麻药。完成阻滞后,比较两组阻滞效果。结果:PNS组神经阻滞完全72例,阻滞不全3例;对照组神经阻滞完全50例,阻滞不全19例,阻滞失败6例。PNS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S定位较异感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联合组行针刀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治疗,牵引组行牵引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全部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根据疼痛评级指数进行评估,治疗后1年随访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年联合组痊愈26例(43%),良效23例(38%),好转8例(13%),无效3例(5%),总效率为95%(57/60例);牵引组痊愈8例(13%),良效20例(33%),好转21例(35%),无效11例(18%),总效率为71%(49/60例)。联合组疗效优于牵引组(P〈0.01)。结论针刀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牵引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臂丛阻滞下肩部医用三氧注射结合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粘连性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A组在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并痛点注射医用三氧20ml及抗炎镇痛复合液,术后加强功能锻炼。B组采用针灸、物理治疗、推拿结合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12个月时A组优效28例(93.3%),良效2例(6.7%),优良率100%。B组优效18例(60.0%),良效2例(6.7%),无效10例(33.3%),优良率67.7%。A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点A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结论臂丛阻滞下肩部医用三氧注射结合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锁骨手术的三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行颈丛阻滞,B组行臂丛阻滞,C组行颈丛加臂丛联合阻滞,三组用相同局麻药(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连续监测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心电图(ECG),分别记录麻醉前、麻醉后15min、切皮时、骨折复位时4个时点SBP,HR、SPO2的数值.记录各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A、B、C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65%、65%、95%,C组与A或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组需辅助镇痛药者分别有13、14和1例,C组与A或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患者手术期间SBP,HR变化小,与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的SPO2均>97%,A组和C组各有1例出现霍纳氏综合症,A组有1例声音稍嘶哑,15min内自行消失,各组随访一周未发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对于锁骨手术,颈丛加臂丛联合阻滞比单独颈丛阻滞或臂丛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喙突锁骨下入路两点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腋入路进行比较。方法选择82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喙突入路两点法麻醉(C组)47例,穿刺点位于锁骨下喙突骨性标志内下侧2cm。A组采用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A组)35例。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麻醉。分两次各注入0.5%罗哌卡因20ml。注药后30min内每隔5min观察各神经支配皮区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程度。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麻醉后30min,与A组比较,C组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明显较强(P﹤0.01)。两组在屈肘功能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运动功能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分别为A组89%、C组91%。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效果较好,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的一种新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择期行前臂桡侧手术患者40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各20例。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给予罗哌卡因75 mg+右美托咪定1μg/kg,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75 mg。观察入室时(T0)、臂丛麻醉后10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①实验组T1、T2时间点MAP[(76±6)、(76±5)mm Hg]低于T0[(82±8)mm Hg],T1~4时间点HR[(72±6)、(72±6)、(75±8)、(75±7)次/min]低于T0[(81±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T1、T2时间点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实验组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9±2)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2±1)min]、感觉阻滞维持时间[(623±148)min]、运动阻滞维持时间[(566±130)min]均低于对照组[(10±2)、(13±2)、(465±105)、(412±85)min],镇痛持续时间[(572±137)min]长于对照组[(756±22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实验组OAA/S评分在T1~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可缩短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椎旁神经阻滞联合三氧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组24例.两组均采用2%利多卡因3~5 ml,甲钴铵0.5 mg,复方倍他米松1 mg,稀释至15 ml,行椎旁神经阻滞.此外A组同时以浓度为30%三氧10 ml行椎旁注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内各时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并记录疼痛程度.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下降,且治疗后A组VAS评分较B组低(P<0.05);A组的总有效率为100%(24/24例)明显高于B组75%(18/24例),且A组的治疗次数少于B组(P<0.05).结论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三氧注射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肌皮神经对应的解剖位置及变异。方法选择251例行手、前臂及上肢远端手术的患者,麻醉方法为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包括腋动脉、腋静脉、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联合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并记录每根神经的位置。结果肌皮神经大部分(84.5%)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有33例(13.1%)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外侧,有6例(2.4%)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将探头沿长轴向远端滑动,可以在稍远的地方看到支配喙肱肌的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结论肌皮神经一般不在腋鞘内,应在喙肱肌中单独阻滞。由于神经分布在腋动脉周围的位置不同,为获得所有终末神经的完善阻滞,最好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每支神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治疗方法为:皮损区用0.2%布比卡因、泼尼松龙、弥可保浸润,同时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照组采用局部浸润及椎旁阻滞。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SQ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2、3周两组VAS和SQS评分均明显下降(JD〈0.01),观察组治疗后VAS和SQS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但观察组显效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60%(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显著疗效,但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对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均优于神经阻滞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对脑损伤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脑损伤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2例,随机分为臂丛组(n=21)和常规组(n=21).臂丛组用0.5%利多卡因行患侧臂丛神经阻滞;常规组予口服止痛药、局部理疗、针灸等常规方法治疗,两组的功能锻炼相同.治疗后2周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肩手痛进行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 臂丛组优效率52.4%(11/21例)高于常规组14.3%(3/21例)(P<0.05),臂丛组有效率100%(21/21例)高于常规组85.7%(18/21例)(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臂丛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治疗肩手综合征,可安全有效地控制患肢疼痛,有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