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雪华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0):704-704
1 血瘀发热 患儿,男性, 14岁.发热 18d,曾住院治疗,初步诊断: (1)双侧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左侧已纤维化; (2)高热待查.曾用链霉素、青霉素、异烟肼等药并予青蒿鳖甲汤养阴清热,但患儿高热持续月余不退,最高体温在 40℃以上,午后热度上升,早晨稍降,而患儿自觉并不发热.于 1995年 1月 2日邀笔者会诊.  相似文献   

2.
水肿之证,有阴水、阳水之分;水肿之治,有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等法则之异。临床所见:单一证型者少,阳虚寒邪外本并见;寒湿内盛阳衰血亏并存;湿郁困脾郁久化热等等,虚实寒热错综复杂者多。笔者用温阳利水,发汗散寒;温阳利水益气养血;燥湿健脾解郁清热并施之法,取效尚佳,兹整理治验三则如下:案一:田×,男,60岁,1978—4—15初诊。  相似文献   

3.
正湿、水、痰、饮均属于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成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1]。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还见到水液停聚的另一种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4.
例1.患者,男,41岁。1997年4月10日就诊。1个月前突然发生胸闷、心悸、气短,左肩背疼痛甚剧,痛无定时。在某医院曾以“肩关节周围炎”治疗无效。经心电图检查诊为:①冠心病;②后壁心肌损伤。住院治疗月余,虽病势稍缓,现仍肩背疼痛时作,胸闷、心悸不适,故来诊所医治。  相似文献   

5.
眩晕治验3则     
眩晕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患。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阳平衡失调 ,视物旋转、耳鸣、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自汗等。祖国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的说法各有不同 ,在治疗方法上亦有差异。现举治验 3则如下。1 外伤失血致眩晕杨某某 ,女 ,4 0岁 ,干部。 1年前因骑车跌倒头部受伤 ,引起头痛眩晕 ,伴有心悸失眠、恶心、项强、舌红边瘀、脉细。症属外邪闭阻络脉 ,兼瘀血停着于头部。治以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方药 :菊花 12g、白芷 12 g、葛根 15 g、川芎 10 g、防风10g、藁本 12 g、蔓荆子 12 g、细辛 5g、竹茹 15 g、丹参 2 0 g、甘草6g。水煎每日 1剂…  相似文献   

6.
多寐是一般所说的“嗜眠症”,其特点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灵枢·寒热病》篇曰:“阳气虚则瞑目,阴气盛则瞑目”。《丹溪心法·中湿》指出:“脾胃受损沉困无力怠情好卧。”可见多寐病的病因病机多为阴气盛,脾虚湿盛所致。笔者治疗多寐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3例  相似文献   

7.
鼻衄治验3则     
胡东成 《光明中医》1999,14(1):39-40
鼻衄一证无论男女老幼皆有患之。我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花生汤”灵活加减,经过治疗数拾例,疗效甚佳,今撷3例病案并附“花生汤”方以供参考。花生汤:茅花10g,生地25g,当归10g,生白芍10g,黑香附9g,焦山栀10g,木通9g,荆芥炭9g,辛夷6g。方...  相似文献   

8.
周宝宽 《国医论坛》2012,27(2):27-28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急性期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中医药治疗能彰显优势.笔者采用益气活血、疏肝理气、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宣通心阳、化瘀通脉之法治疗,疗效显著.兹举验案3则,管窥一瞥.  相似文献   

9.
周宝宽 《国医论坛》2011,26(5):20-22
腰痛之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内、外、妇、骨伤等多个学科,可谓疑难杂症。中医对腰痛尤其内伤腰痛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可体现中医药优势。治疗有诸多方法与方药,笔者临床30a,诊治过许多腰痛病证,善用补肾强腰、散寒除湿、祛痰化瘀中药治疗,疗效较好,现举验案3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介绍 [例一]朱某,男,30岁。2003年10月12日初诊。病人因小腹部跳动不适3年余来诊,患者3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自觉小腹部跳动,时发时止,无其他不适。后渐渐发展为自觉腹部持续性跳动,无神志障碍,与情绪、劳累、受凉等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在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按神经官能症治疗,无明显疗效,病人终日痛苦不堪。近半年来,患者除上症外,又出现眠差、乏力、自汗,察其面色苍白、身体瘦弱、舌质淡苔白微滑,脉沉细。触其不适处,实为腹主动脉跳动,因其瘦弱,感觉较常人跳动更为明显。药用茯苓30g,桂枝20g,炙甘草10g,大枣6枚,水煎服3剂。2月15日复诊,病情明显减轻,守方治疗15天而愈。  相似文献   

11.
案 1,男患 ,71岁 ,农民。患者素体丰腴。 2 0 0 2年夏 ,因触感时邪 ,初寒热身重 ,继则小溲艰难 ,逐渐点滴不通 ,小腹充盈胀痛。用抗生素及导尿等方法 ,病症未减。经B超检查诊为前列腺肥大。诊其脉浮大无力 ,舌质淡 ,苔腻。窃思古人有言 ,肥胖多湿 ,肥人多气虚。此患厚味经常 ,湿从内受 ,脉症合参 ,颇相吻合。盖湿滞中焦 ,则运化功能受阻 ,气机不畅 ,决渎因之失权 ,小溲点滴 ,其来有由 ,经谓中气不足 ,溲清升于上 ,浊流于下 ,气机一转 ,关门自利。处方 :党参 2 0 g、黄芪 30 g、白术 15g、升麻 10 g、柴胡 10 g、甘草 10g、陈皮 10 g、肉桂 …  相似文献   

12.
经方治验3则     
<正>笔者在临床跟随导师学习期间,见有疑难病用药有特色者,都记录在案,并细心揣摩经方的临床应用,现摘3则经方治验介绍如下。1泄泻王某,女,75岁,2009年11月23日初诊,腹泻,曾在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经输液治疗效果不佳,现症无明显诱因腹泻,1~3次/日,多则4~5次/日,泻时肠鸣亢进兼腹痛,泻后肠鸣腹痛好转,腹泻物多为不消化食物,偶有黑便,便常规无明显异常,纳呆,呕恶,舌淡苔臼,脉弦。中医诊断为泄泻,  相似文献   

13.
郭秀丽 《新中医》2004,36(11):65-66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等组成,功能滋阴清热利水,主治阴虚水热互结之证。笔者用于治疗尿血、水肿、膏淋、癃闭、咳血等病症,取得了良好效果。举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和瑞欣 《国医论坛》2012,27(5):23-23
和贵章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对疑难杂症有较好的疗效.现随机撷取其治疗的格林-巴利综合征验案2则,以飨后学.案1:高某,女,76岁,2010年5月28日初诊.  相似文献   

15.
廖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403-404
中医药疗效之关键在于辨证是否合理,用药剂量是否精当。笔者近年来治疗了3例较为棘手的住院患者,运用中医药取得满意疗效。笔录于此,供同道参考。1病例柏某,女性,76岁,以“反复咳、痰、喘30余年,复发加重3d”入院,诊断为“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予抗菌、消炎、平喘等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6.
1 肝脾不和之暴泻 患者李某,女性,42岁,2006年3月18日下午就诊.2日前因家庭琐事生气,加之晚饭饮食生冷,夜晚又频频起床而感寒,尔后相继出现畏寒、嗳气、腹泻,自服速效伤风胶囊、泻利停后不见好转而邀余往诊.刻诊:头痛、发热,T37.8℃,全身不适.  相似文献   

17.
1 肾虚不孕 赖某,女,24岁,2007年12月10日初诊.婚后3年未孕,婚前与男友同居2年多无受孕刮宫史.经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曾间断服中药无效求治于我.询其病史,平常易感冒,经行前后无定期,经量少,色晦暗,腰膝酸软,精神疲倦,食欲尚可,小便清长,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综观全症,考虑患者平素体虚,肾气不足,冲任失词,治当补肾益精,调理冲任,自拟方治之: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熟地15克,杜仲15克,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阿胶15克(烊化),甘草4克,水煎服,阿胶烊化兑服,二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150毫升温服.  相似文献   

18.
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唐容川认为,大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笔者临证每以此为指导而施治.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胁痛治验2则     
吕东升 《国医论坛》2012,27(3):32-33
笔者临床曾治两案胁痛,一被诊为慢性胆囊炎,一被诊为胆结石,两案初起以清热消炎、利胆排石治之,病不愈症反加,玩味病历,有人误吾正者,有自偏自纠者,对临床有所启发,兹以报道,与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20.
1 多发性骨髓炎 张某,男性, 12岁,学生,于 2001年 2月 10日来我院就诊.患儿 50d前因外伤引起右上肢及双下肢肿痛,伴高热,经当地医院治疗月余,发热不退.经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炎,作双下肢及右上肢 3处切开引流;用抗生素加地塞米松等治疗 2周,高热仍不退.请中医会诊.见患者面色白光白 (血红蛋白 72g/L),高热、下午尤甚,体温 39℃以上,盗汗,不思饮食,舌黯红,质胖嫩,脉细弦数.此为病久气阴两伤,毒热留恋.治宜益气养阴,解毒清热活血.处方:生地 24g,石斛、生黄芪各 20g,太子参、生白芍各 15g,丹皮、当归各 12g,生牡蛎、败酱草、蒲公英各 30g,乳香、没药各 5g,陈皮 10g,甘草 6g. 3剂.二诊: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下午发热渐退,体温 37.8~ 38℃,盗汗明显减少,饮食增加,上方续服 2剂.三诊:盗汗已止,精神较好,饮食大增,下午体温仍在 37.7℃左右.上方去生牡蛎,生地、黄芪改为 30g,加地骨皮 15g,银柴胡 12g. 8剂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