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正湿、水、痰、饮均属于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成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1]。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还见到水液停聚的另一种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4.
5.
眩晕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患。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阳平衡失调 ,视物旋转、耳鸣、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自汗等。祖国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的说法各有不同 ,在治疗方法上亦有差异。现举治验 3则如下。1 外伤失血致眩晕杨某某 ,女 ,4 0岁 ,干部。 1年前因骑车跌倒头部受伤 ,引起头痛眩晕 ,伴有心悸失眠、恶心、项强、舌红边瘀、脉细。症属外邪闭阻络脉 ,兼瘀血停着于头部。治以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方药 :菊花 12g、白芷 12 g、葛根 15 g、川芎 10 g、防风10g、藁本 12 g、蔓荆子 12 g、细辛 5g、竹茹 15 g、丹参 2 0 g、甘草6g。水煎每日 1剂… 相似文献
6.
段玉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7):97-97
多寐是一般所说的“嗜眠症”,其特点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灵枢·寒热病》篇曰:“阳气虚则瞑目,阴气盛则瞑目”。《丹溪心法·中湿》指出:“脾胃受损沉困无力怠情好卧。”可见多寐病的病因病机多为阴气盛,脾虚湿盛所致。笔者治疗多寐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3例 相似文献
7.
8.
9.
10.
1 病例介绍
[例一]朱某,男,30岁。2003年10月12日初诊。病人因小腹部跳动不适3年余来诊,患者3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自觉小腹部跳动,时发时止,无其他不适。后渐渐发展为自觉腹部持续性跳动,无神志障碍,与情绪、劳累、受凉等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在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按神经官能症治疗,无明显疗效,病人终日痛苦不堪。近半年来,患者除上症外,又出现眠差、乏力、自汗,察其面色苍白、身体瘦弱、舌质淡苔白微滑,脉沉细。触其不适处,实为腹主动脉跳动,因其瘦弱,感觉较常人跳动更为明显。药用茯苓30g,桂枝20g,炙甘草10g,大枣6枚,水煎服3剂。2月15日复诊,病情明显减轻,守方治疗15天而愈。 相似文献
11.
案 1,男患 ,71岁 ,农民。患者素体丰腴。 2 0 0 2年夏 ,因触感时邪 ,初寒热身重 ,继则小溲艰难 ,逐渐点滴不通 ,小腹充盈胀痛。用抗生素及导尿等方法 ,病症未减。经B超检查诊为前列腺肥大。诊其脉浮大无力 ,舌质淡 ,苔腻。窃思古人有言 ,肥胖多湿 ,肥人多气虚。此患厚味经常 ,湿从内受 ,脉症合参 ,颇相吻合。盖湿滞中焦 ,则运化功能受阻 ,气机不畅 ,决渎因之失权 ,小溲点滴 ,其来有由 ,经谓中气不足 ,溲清升于上 ,浊流于下 ,气机一转 ,关门自利。处方 :党参 2 0 g、黄芪 30 g、白术 15g、升麻 10 g、柴胡 10 g、甘草 10g、陈皮 10 g、肉桂 … 相似文献
12.
13.
14.
和贵章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对疑难杂症有较好的疗效.现随机撷取其治疗的格林-巴利综合征验案2则,以飨后学.案1:高某,女,76岁,2010年5月28日初诊. 相似文献
15.
16.
17.
1 肾虚不孕 赖某,女,24岁,2007年12月10日初诊.婚后3年未孕,婚前与男友同居2年多无受孕刮宫史.经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曾间断服中药无效求治于我.询其病史,平常易感冒,经行前后无定期,经量少,色晦暗,腰膝酸软,精神疲倦,食欲尚可,小便清长,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综观全症,考虑患者平素体虚,肾气不足,冲任失词,治当补肾益精,调理冲任,自拟方治之: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熟地15克,杜仲15克,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阿胶15克(烊化),甘草4克,水煎服,阿胶烊化兑服,二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150毫升温服. 相似文献
19.
20.
1 多发性骨髓炎 张某,男性, 12岁,学生,于 2001年 2月 10日来我院就诊.患儿 50d前因外伤引起右上肢及双下肢肿痛,伴高热,经当地医院治疗月余,发热不退.经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炎,作双下肢及右上肢 3处切开引流;用抗生素加地塞米松等治疗 2周,高热仍不退.请中医会诊.见患者面色白光白 (血红蛋白 72g/L),高热、下午尤甚,体温 39℃以上,盗汗,不思饮食,舌黯红,质胖嫩,脉细弦数.此为病久气阴两伤,毒热留恋.治宜益气养阴,解毒清热活血.处方:生地 24g,石斛、生黄芪各 20g,太子参、生白芍各 15g,丹皮、当归各 12g,生牡蛎、败酱草、蒲公英各 30g,乳香、没药各 5g,陈皮 10g,甘草 6g. 3剂.二诊: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下午发热渐退,体温 37.8~ 38℃,盗汗明显减少,饮食增加,上方续服 2剂.三诊:盗汗已止,精神较好,饮食大增,下午体温仍在 37.7℃左右.上方去生牡蛎,生地、黄芪改为 30g,加地骨皮 15g,银柴胡 12g. 8剂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