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斑秃患者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6例斑秃患者进行外用DPCP治疗,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及副作用;并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组织病理活检。结果:斑秃患者DPCP治疗总有效率为56.5%,复发率为23.1%。16.7%患者出现较明显副作用(严重接触性皮炎、白癜风)。副作用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清IgE浓度明显高于有效组患者(P=0.03)。另外,患者年龄、发病年龄、病程、脱发面积、维持治疗浓度、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异位性疾病病史和斑秃家族史、皮损病理改变与DPCP治疗的疗效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外用DPCP治疗斑秃安全性较高,可避免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治愈率也较高。治疗前进行血清IgE测定可提前发现对治疗不耐受患者。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在12例脱发儿童中(顽固性斑秃4例,全秃8例)用二苯环丙烯酮(diphencyprone,DPC)治疗的结果。 DPC由柯达试验室提供,在应用前先测试其中有无诱变的前体αα_1二溴二苯甲酮的存在。受试的12例儿童中男8例,女4例,年龄5~15岁,平均11岁,斑秃持续时间1~13年,平均4.4年。其中6例有特应性,8例有斑秃家族史,均未证明有自身抗体存在。疗前作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抗核  相似文献   

3.
国际上以二苯环丙烯酮(DPCP)在局部皮损上诱发接触性皮炎治疗重型斑秃应用最广泛,目前已有近30年历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DPCP治疗斑秃的有效率多在50%~60%之间,常见的副作用为局部接触性皮炎,复发率10.6%~68.9%。DPCP治疗斑秃机制不明,目前认为可能是多环节性的,主要包括改变炎症细胞亚群、拮抗Th1免疫反应,重建Th1和Th2的平衡以及引入抑制性T细胞等。本文对有关DPCP局部免疫治疗斑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斑秃患者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DPCP治疗16例斑秃患者,2%DPCP外搽秃发区致敏,1周后用0.001%DPCP外搽患者头皮,每周1次,并据患者反应增加浓度观察其治疗反应及副作用,并与局部外用米诺地尔酊2次/d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坚持治疗的11例患者中,8例出现终毛生长,有效率为72.73%,达到良好反应的中位时间为(9.07±3.96)月,停止治疗后复发率为25.00%,12.50%患者出现较严重副作用。对照组13例坚持治疗,4例患者出现终毛生长,有效率30.77%,复发率为2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PCP治疗斑秃有效率高,安全性相对较好,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免疫调节是所有有利于斑秃头发再生的治疗方法中共有的一种特性.中度脱发的斑秃,有自然缓解机会,可以采取一种期待的策略。仅对严重斑秃患者治疗才是正确的。二苯环丙烯酮或二羟基环丁烯二酮二丁酯的局部免疫疗法是治疗斑秃可选择的、最有效的、副作用小的方法。尽管认为 PUVA 有弊端,但仍可作为一种替代方法。皮质类固醇或环孢素 A 的全身应用会产生不可接受的副作用,而且外用无效。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二苯环丙烯酮(DPCP)局部免疫疗法治疗全秃和普秃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DPCP治疗45例全秃和普秃患者的有效率及复发率,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45例全秃和普秃患者经DPCP治疗后,43.59%的患者出现毛发再生,但有效率仅为17.95%,平均起效时间为4.65±2.53个月,疗效与发病年龄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07,r=0.425)、与病程之间有负相关关系(P=0.031,r=-0.346),即发病越晚、病程越短,疗效越好。77.78%的患者出现红斑,约50%的患者出现水疱和瘙痒等不良反应,但多无需特殊处理。有效患者的复发率为100%。结论:DPCP局部免疫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全秃和普秃患者的疗法,但其有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斑秃为一常见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了,由于有时伴有免疫系统的疾病,故有人认为可能和自身免疫有关.斑秃的治疗还不够满意,全身应用或局部注射皮质激素虽常可促使头发生长,但难免不发生副作用,近年报道用二硝基氯苯(DNCB)醋酮溶液外搽治疗斑秃有较好效果(1~3).我们于1979年1月起试用DNCB外搽治疗斑秃,并用去炎松局部注射疗法作为对照,以观察这种新疗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目的在于评价Diphencyprone(DPCP)局部外用治疗斑秃的疗效。共观察26例脱发患者(男15,女11,病期1~18年),其中普秃10例,全秃7例,斑秃9例。先用2%DPCP丙酮液于前臂内侧致敏,2周后用不同稀释度的DPCP在头皮、对侧前臂和背上试验。据此选择出适合的药物浓度,以出现轻微的湿疹而无水疱或渗出的浓度为宜。结果:1例整个头皮正常毛发再生,3例正常毛发大部分再生,10例再生少量纤细毛发,12例无  相似文献   

10.
11.
作者应用二硝基氯苯(DNCB)治疗了16例斑秃。计女性12例、男性4例,年龄16~46岁,病程均超过一年,有12名患者病程达5年以上。其中局限性斑秃占头皮30%以上者8例、全秃2例、普秃6例。所有病例都曾经多种其他局部治疗但都无效,其中有8例曾接受过全身性皮质激素的治疗。治疗方法:先用1∶50的DNCB进行斑贴试验使患者致敏,3周后开始进行治疗,第一次用1∶1000与1∶10000的浓度分别在直径2cm的斑秃区涂敷(其中1∶1000的浓度作为观察指标)。DNCB用丙  相似文献   

12.
二苯基环丙酮(2,3-diphenylcyclopropenone;DPCP)分子式为C_(15)H_(10)O,熔点119~120℃,对人和动物均为强效接触性变应原,至今尚未发现其与别种化学物质有交叉致敏作用,其致敏性与二硝基氯苯(DNCB)及正二丁基酯酸(Squaric acid dibutylester)相同.作者用DPCP试治斑秃病27例,其中斑秃(秃发区>25%)5例,全秃22例.男11例,女16例.年龄15~57岁.将DPCP溶于丙酮制成8种不同浓度(2.0,1.0,0.5,0.1,0.05,0.01,0.001及0.0001%).每次以上述一种溶液1~2ml,涂搽半  相似文献   

13.
局部外用DNCB作为免疫疗法治疗斑秃早为人知,由于DNCB有诱变作用,目前推荐鲨烯酸丁二酯(SADBE),这是一种无诱变作用的较强的局部致敏剂。作者为证实和补充Happle等应用SADBE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研究如下。本研究组包括38例斑秃患者,女性17例,男性21例;年龄5~61岁;病期10个月至15年;其中10例为普秃,10例为全秃,18例为局限性斑秃。患者均接受过不同方式的局部治疗,20例曾系统用过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4.
二苯莎草酮(diphencyprone,DPCP)是一 种绝对的接触致敏药物。目前,外用DPCP治疗成人斑秃,其治愈率为20%~60%。由于该药的远期安全性尚未被熟知,故仅偶用于治疗儿童斑秃。作者报道运用DPCP治愈儿童斑秃的疗效。 26例患儿年龄4~15岁(平均10.7岁),其中16例患全秃(AAT),10例斑秃(AAL),病程6个月~13年(平均4.1年)。治疗:首先用2%的DPCP的丙酮溶液外搽小片头皮以致  相似文献   

15.
发现DNCB为一种诱变剂以后,迫使人们再寻找可替换的接触性变应原。鲨烯酸丁二酯(SADBE)是。一种强烈的局部过敏剂。Happle等人局部用以治疗斑秃,70%的病人获满意效果。Flowers等人治疗8例,4例毛发完全再生。作者对SADBE治疗斑秃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们试用二硝基氯苯(即 DNCB)治疗斑秃8例,现将其观察结果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8例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9—41岁,平均26.4岁,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17年,平均5.9年,其中斑秃4例,全秃4例。全组病例曾分别用过胱胺酸、复合维生素 B 族、甲状腺素片、中药,及口服8—甲氧基补骨脂素加长波紫外线照射(即 PUVA 疗法)等方法治疗,均未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复方斑秃酊治疗斑秃88例吴广侠,杨凌辉,王奥新解放军新疆马兰546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841700)治疗组88例中男77例,女11例;年龄10~52岁;病程10天~3年。对照组45例,基本情况与治疗组相近。治疗组外用复方斑秃配(侧柏叶1009、补骨脂...  相似文献   

18.
斑秃常与家族过敏性疾病(atopy)、甲状腺疾病、白癜风、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有联系,并且有特殊性自身抗体的存在。作者在60例斑秃中,从临床上及免疫学上选择了10例全秃(alopecia totalis)患者,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治疗。60例斑秃患者中有2/3其近亲有斑秃、家族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内分泌疾病。2/3患者有异常免疫学反应及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对10例全秃患者(平均病期2年)以1毫克DNCB溶于丙酮中致敏(封闭斑试验)。14天后,应用一系列DNCB稀释度,并以达到艹反应的最微弱的稀释度(微克/平方厘米)作为敏感滴度。对DNCB的反应与正常人无差  相似文献   

19.
多种接触致敏剂已被用于治疗斑秃,但其作用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辅助/抑制性淋巴细胞比率的局部改变或是抗原竞争所致。最早使用的二硝基氯苯(DNCB)有效率为25~80%,因其能诱发突变,使用受到限制。方形酸二丁酯是强接触致敏剂,有效率为28~87%,它在下列情况下显得更有效:(1)斑秃病程在2年以内;(2)治疗3周内发生轻度皮炎;(3)治疗2月内有头发生长;(4)患者年龄在16岁以上。二苯基环丙酮比方形酸二丁酯更稳定,且不会诱发突变。它们治疗的副作用是瘙痒、严重湿疹样反应和淋巴结病。作者报告1例15岁女病人,患斑秃3年,婴儿时患有支气  相似文献   

20.
斑秃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良性、以非瘢痕性脱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严重影响美观.传统的治疗方法基于局部或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米诺地尔等促毛发生长药物.随着对斑秃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性的治疗方法,如免疫调节剂、新型生物制剂、308 nm准分子激光、PUVA 等,由于这些疗法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支持并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但为以后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今后斑秃治疗研究的热点将是针对发病机制的靶向治疗并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