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糖尿病新世界》2005,(1):17-17
不早防,则致盲! 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会侵犯眼睛,危害视力。但在早期,患者往往不自觉,等到视力受到损害才去看医生,不仅治疗花费大,而且效果差。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为5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潜伏期在5-10年,据报道,仅北京就有17万左右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致盲率非常高,糖尿病病史15年以上的患者中80%会出现眼底病变,其中25%会失明:如果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一旦致盲则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眼底激光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的112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均为该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6例,其中对照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眼底激光治疗;实验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康柏西普治疗,对两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发现,和对照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实验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实验组患者的视力提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眼底激光结合康柏西普治疗较单独眼底激光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95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80例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结果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水平较高,可以考虑作为该疾病的一种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ES、TSP水平与眼底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无眼底病变糖尿病患者120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20例、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120例作为参照对象。结果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高于无眼底病变糖尿病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参照组(P0.05),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内皮抑素(ES)水平低于无眼底病变糖尿病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参照组(P0.05),各组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TSP)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眼底病变呈正相关(r=0.456,P0.05),与ES、TSP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r=0.122,r=0.212,P0.0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清VEGF、ES、TSP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且会通过改变VEGF水平影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青光眼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中TNF-α(肿瘤坏死因素α)、IL-6(白细胞介素-6)及EPO(促红细胞生长素)的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4月—2017年7月接收的青光眼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8例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病情类型分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24)、糖尿病组(n=21)和青光眼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23)。经给予被选患者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受试者房水中的肿瘤坏死因素α、白细胞介素-6及促红细胞生长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青光眼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患者的TNF-α、IL-6和EPO水平均高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炎症因素TNF-α、IL-6水平均高于糖尿病组(P0.05)。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青光眼的病理期间,TNF-α、IL-6和EPO的水平变化对其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糖尿病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估计每年有5000新病例。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病最常见的病理过程。1979~1980年对美国威斯康星州接受糖尿病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进行调查,30岁以前发病并接受胰岛素治疗者为“幼年发病。组,30岁以后发病者为“成年发病组”。两组糖尿病患者的失明发生率均很高,且随病程而增加。幼年发病组失明发生率为3.6%,其中86%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成年发病组则分别为1.6%和33%。  相似文献   

7.
163例病程超过10年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3.9%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11.7%合并临床肾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和糖尿病病程、病情控制程度及是否中断随访治疗密切相关。起病后第一个10年,在本院糖尿病门诊连续跟踪治疗,使血糖长期稳定控制在Ⅰ级,有效地减少了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与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IDDM的微血管并发症严格的血糖控制对避免及延缓IDDM病人糖尿病性微血管及神经病变的发生及发展有很大价值。许多小型研究显示,强化胰岛素治疗(观察期内HbA1c平均下降1.4%)与对照相比,能减少糖尿病视网膜及肾脏并发症进展的危险(OR分别为0.49、0.34)。DCCT一级预防组中,强化胰岛素治疗与对照相比,能使进行性发展的三期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率下降76%,已有的视网膜病变进展延缓54%,增生性及严重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减少47%;使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40mg/24h)的发生率下降39%,大量白蛋白尿下降54%…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治疗中可能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并不罕见。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在于使血糖正常,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例如DCCT研究中对1型糖尿病治疗6.5年的结果,强化治疗组发生视网膜病变为14%,常规治疗组为32%。又例如在UKPDS研究,对2型糖尿病观察微血管在10年中发生病变情况,强化治疗组为8%,常规治疗组为11%。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后五年失明的发生率[AgardhE,etal.DiabeticMed,1993,10:555.]本文作者在一次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后,分别对470名Ⅰ型和388名Ⅱ型糖尿病病人的眼底病变进行了长达5年和4年的随访,失访率仅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激光光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所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患者60例,通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标准对该60例患者进行划分,其中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21例,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9例,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20例,按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标准,采用氪激光对中度患者进行全视网膜光凝,重度以及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标准全视网膜光凝,60例患者治疗后的最佳视力、眼底以及荧光眼底造影检查变化状态。对出现新生血管为消退的患者以及无灌注去残留的患者继续进行光凝治疗,根据标准时间以及荧光血管造影眼底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对患者视力以及视网膜病变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60例患者其中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21例,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9例,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20例,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1.43%,中度非增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重度非增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4.21%,总有效率为81.67%。结论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效果不同,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寻找适当的治疗时机,能够有效稳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以及改善患者眼底病变。  相似文献   

12.
观察了29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者和52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及电游率的变化,并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表明,无视网膜病变者EPM低于健康人组,而血小集率及GMP-140水平明显变化。视网膜病变组血小板聚集率和CMP-140明显高于健康人组,EPM呈显著性降低,与无视网膜病变组比较,视网膜病变组血小板聚集率和GMP-140水平高,而EPM水平低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方法 2018年1-10月该次研究选取32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为观察组,另选取该院收治的32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经多贝斯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视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以及症状体征,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及致盲白皮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与糖尿病病情控制好坏及病程长短有关。在糖尿病各种并发症中,视网膜病变相对发生较早,亦最为常见。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平均患病率高达50%。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以视力下降和眼底出现微循环改变为特征的特异性眼底病变。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率逐年上升,据统计,糖尿病人群中30%~50%合并DR,其致盲率为8%~12%。  相似文献   

16.
严重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多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好造成。但也有的患者虽血糖控制到正常也有视网膜病变且继续发展。在Hammersmith医院里604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取8例血糖已控制在正常范围3—7年有严重视网膜病变者作为第Ⅰ组,另外8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用饮食控制无视网膜变者为第Ⅱ组,第Ⅲ组为非糖尿病之对照组。研究方法为检查空腹血的血糖、中间代谢产物、胰岛素及生长激素等。结果是血糖及代谢产物第Ⅰ组为6.5±0.6mmol/l,第Ⅲ组为5.4±0.8mmol/l,  相似文献   

17.
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成人继发性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病人一旦发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出现神经胶质反应和新生血管,在五年内病程进展至视力完全丧失的机会高达50%,而且任何药物均难奏效。去除垂体前叶功能对若干病人乃是能够中断此种病程的唯一措施。1953年Poulsen首先介绍一例严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发生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之后病情突然明显好转,指出垂体功能对病程的影响。1955年Lutt等首先采用垂体切除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来,迄今各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解糖尿病足(DF)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132例DF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组,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再根据是否存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分组。比较组间资料,明确DF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发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96例,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具有年龄更小、糖尿病病程更长的特点(P0.01、P0.001),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更高(P0.05),空腹C肽(Cps)、血清白蛋白(Alb)、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更低(P0.05),脑梗死患病率更高(P0.05)。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091,95%CI为1.025~1.162)为DF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0.909,95%CI为0.861~0.906)为保护因素。糖尿病病程对DF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测能力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58(95%CI为0.556~0.760,P0.01),当糖尿病病程取最佳临界值11.5年时,其预测DF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敏感性为53.10%,特异性为80.60%,准确性为60.60%。96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DF患者中39例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与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比较,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的糖尿病病程更长(P0.05),重型DF比例、截肢率更高(P0.05、P0.01),Alb、RBC、Hgb更低(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062,95%CI为1.003~1.125)为DF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对DF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预测能力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1(95%CI为0.567~0.795,P0.01),当糖尿病病程取最佳临界值16.5年时,其预测DF合并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灵敏感度为53.80%,特异性为82.50%,准确性为70.83%。结论糖尿病病程为DF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F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大于11.5年的DF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明显升高。糖尿病病程大于16.5年的DF患者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088丙型肝炎病毒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恶化因子[日]濑户口纯子…//糖尿病-1995,38(7).-523~525近来有报告指出,应用干扰素治疗C型肝炎,引起眼底病变恶化。作者发现门诊糖尿病患者中,C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达10%。为此,作者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性调查和分析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患者长期不罹患视网膜病变的保护性因素。127侧 IDDM 患者按其视网膜病变情况分为3组:①无视网膜病变组40例;②背景性(background)视网膜病变组40例,即无视神经乳头及周围性新生血管的视网膜病变;③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47例。根据其糖尿病发病年龄、血压、血糖、吸烟量、胰岛素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