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穴治多病,多病用一穴,也是熏灸治病的特点。之所以未被充分认识,原因有二:一是手持移动,穴位位置相对不稳定。二是熏灸时间短,一般针灸书记载,只有10~20分钟,未能发挥熏灸的最佳功效。兹举阴交一穴的熏灸与治症,提高人们对熏灸的认识,并应用到疾病的灸治之中。  相似文献   

2.
艾条温和灸治疗斑秃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秃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局限性圆形斑状脱发,为皮肤附属器官的常见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圆形或椭圆形的毛发脱落,无痛、不痒或间有微痒.笔者自1982年以来采用艾条温和灸治疗斑秃5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8~52岁;病程15天~3个月.脱发面积最小1.2cm×2.5cm,最大3cm×3.7cm;脱发面积最少1个,最多3个.  相似文献   

3.
深刺中极穴加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刺中极穴加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34例阎政谋,孙永浩(淄博市中医院,山东255300;解放军148医院)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属中医学“崩漏”范畴。近年来笔者采用深刺中极穴加灸法治疗本病13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134例中,门诊...  相似文献   

4.
谈谈温和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永莉 《河南中医》2008,28(5):60-61
温和灸为熏法,属艾条灸的一种形式,它有着独特的作用方式和效应,为不少医家所青睐。本文简述其起源、特点、补泻、用量、作用、现代研究状况等,认为温和灸参与揭示了许多人体与灸的秘密,今后可能更多被地研究人员所重视和探究。  相似文献   

5.
薛斐然  张维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765-766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温和灸对中风后肩痛患者肩髃穴热敏化现象影响。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入长时程温灸组、短时程温灸组,每组18例,分别给予肩髃穴长、短时程温和灸,通过患者日记的方式观察热敏化现象表现形式、持续时间及其他主观感受。结果肩髃穴是中风后肩痛患者出现的热敏点之一,通过温和灸可诱发其热敏化现象;艾灸时程是诱发热敏化现象的重要因素,并与热敏化现象持续时间相关,长时程温和灸热敏化出现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热敏化现象持续时间也较长。结论 20 min温和灸能够较好地引发热敏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刘永鑫  刘咏梅  刘斌  邓萍萍 《陕西中医》2012,(10):1398-1399
目的:观察改良温和悬灸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60例采用改良温和悬灸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8例服用西药氟米特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温和悬灸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且操作简单,无任何毒副作用,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笔者1988年以来采用薰灸治疗呃逆150例,取得满意疔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薛宁  王耀帅  王玲玲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54-1055
目的:试图探索影响灸感激发的因素,以期在临床上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提高疗效;方法:对温和灸足三里600穴次进行观察,并将结果与前人观察结果相比照;结果:发现在操作方法固定的前提下对灸感影响因素有:刺激量的蓄积、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个体素质的差异、时间和环境的影响、病理变化的性质、操作者的耐心;结论:合理利用影响灸感的因素可以有效激发患者灸感并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针灸临床中,Hunt综合征多预后不良,现认为其与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有关,引起局部面神经的缺血、水肿,本人应用热敏化穴温和灸为主治疗该病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强梅  高明  李少雄  王波  徐刚  温军玲 《中国针灸》2023,(11):1269-1274
目的: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引起的外关穴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比较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与撤灸后的微循环效应,探讨灸法的量效关系。方法:纳入24名健康受试者,于左侧外关穴分别进行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在穴区皮肤温度达到(44±1)℃开始计时,保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两种灸法干预。采用插值法将20 min施灸过程分解为5、10、15、20 min 4个时程依次进行,每位健康受试者均完成8次试验,不同时程的试验间隔24 h以上。采用TES1306型热电偶测温仪监测两种灸法干预10 min时程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采用PSIN-01087型激光散斑血流仪监测每次试验灸前1 min,施灸5、10、15、20 min,撤灸后连续20 min左侧外关穴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均在(44±1)℃范围,两种灸法穴位皮肤表面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灸法施灸5、10、15、20 min 4个时点的左侧外关穴MBPU均较灸前升高(P<0.05,P<0.01);与灸10、15、20...  相似文献   

11.
湿疹属顽固难治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日久不愈,自觉瘙痒剧烈,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伤害。笔者于2009年3月至10月间,采用温和灸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湿疹35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2.
产后尿潴留为妇产科常见病,近年来笔者用灸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0例,20-29岁31例,30-39岁9例。其中第一胎34例,第二胎4例,第三胎以上2例。治疗方法,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双),施灸艾条距施灸穴位约3-5cm,每穴每次灸治5-7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并有灼热感,以不烫伤皮肤为原则,以上穴位轮流灸治,直至自行排尿为止,少者用艾条一支,多者用艾条两支。治疗结果:灸完艾卷一支自行排尿的有27例,灸完艾卷两支自行排尿13例,治愈率为100%。病案举例:患者宋××,25岁,本院护士,病例号为25001,于1989年5月28日足月顺产一女婴,第一胎,产后24小时未自行排尿。产科用诱导排尿  相似文献   

13.
王俊伏 《河南中医》2004,24(7):67-67
艾条温和灸是灸法的一种,该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强身健体作用。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病灶处,高出皮肤一寸左右以病人能耐受的热量为度,当病人有舒适感或灸感(在保持温热感时,这种温热或酸胀等复合感觉可在周围或向远部扩散)时,即固定位置持续时间长一些,一般灸10~15min。本方法的优点是火力温和,保持固定的温度,使温度缓缓上升。因艾叶气味芳香,穿透力强,可直达深部组织,使人感觉舒适畅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艾条温和灸辅治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及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观察组加用艾条温和灸。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水平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条温和灸辅治小儿哮喘可提高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16.
悬灸百会穴治疗失眠症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眠症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需要早防早治。目前,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多,因而寻求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正在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近年来笔者采用悬灸百会穴治疗失眠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典型病历 :  李×× ,女 ,32岁。一年来腹胀满、腹冷、腰软、腰凉 ,遇风寒加重 ,双下肢软无力。经多方治疗时轻时重。近一周因生气出现腹胀满加剧 ,似爆炸感 ,二阴膨胀 ,有脱出感 (经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 ,下腹腰骶甚凉。伴烦躁易怒 ,纳差 ,便秘。检查 :腹部膨胀 ,有大小不一的多个硬块 ,触之可动 ,以脐周及下腹部为重 ,稍压痛。  一诊为积聚。取穴 :内关、中脘、天枢、大横、三阴交、太冲。以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留针 30分钟 ,连续施针 4天 ,效果不佳。  深作探究 ,求教经典 ,发现其症状应为带脉之病。故第 5天来诊时 ,换取带…  相似文献   

18.
针刺天宗穴诱发感传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针刺治疗肩周炎、颈肩综合征等疾病时,经常选用天宗穴。针刺刺激后,常发生感觉传导现象。现就26例患者以天宗穴诱发的感传现象作一小结。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我科门诊病人,临床诊断包括肩周炎14例和颈肩综合征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6例。左侧9例...  相似文献   

19.
胎位不正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在临床中用艾条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126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126例,为近5年我院妇产科门诊发现的妊娠30周以上胎位不正的孕妇,排除妊娠合并骨盆狭窄、产道肿瘤、双胎、子宫或胎儿畸形者。全部病例由产前腹部触诊及B超检查证实。其中初产妇50例,经产妇76例;胎位不正为臀位107例,横位19例。治疗方法让病人松解腰带,取屈膝、仰卧位。选好穴位,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端距指甲约0.1寸。操作者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至阴穴约1寸左右处进行熏灸,…  相似文献   

20.
背俞穴感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有人认为背俞穴的命名与十二经相关,但在古代文献中并未发现相关的记载。近代最早发现背俞穴与相应十二经有感传通路的是日本的长滨善夫。1949年,他发现一例经络感传显著者现象:“在脏腑各俞穴刺针的时候,都有象带状样的围绕感觉圈。有的直接贯通他所相当的脏腑,在他的募穴上发生强的感觉点,从这里移行到他所同名的经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