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近年来,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和心脏疾病治疗中获得广泛应用。干细胞移植后,活体示踪干细胞的存活和迁徙具有重要意义。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干细胞活体示踪成为可能,光学成像、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临床和实验中常用的分子影像学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本文即对以上成像方法在干细胞活体示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微透析技术可持续测量活体脑细胞外液的生化物质浓度,其应用已从动物实验发展到临床研究。近几年国外应用微透析技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进行持续监测,用来研究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或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时细胞外液的生化物质改变,在兴奋性氨基酸、能量代谢物质、甘油及NO代谢物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本文对微透析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在SAH中的临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犬活体肝移植接近于临床实际,能模拟临床活体肝移植的全部过程。应用非体外转流和分流方法建立犬活体肝脏移植模型,以期为开展临床活体肝移植提供实验数据。 方法:①实验材料:实验于2006-05/2007-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研究所完成,选用健康本地杂种犬36只,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实验方法:将36只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共行非转流条件下犬活体肝脏移植手术18对次。活体供肝组行标准Ⅰ,Ⅱ,Ⅲ叶左半肝切取术。受体组先行左侧Ⅰ,Ⅱ,Ⅲ,Ⅳ,Ⅴ叶肝脏组织切除,在新肝植入后,再切除原肝残留Ⅵ,Ⅶ叶肝组织。③实验评估:检测动物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及存活期;犬死后当天行尸体解剖明确死亡原因。 结果:成功建立非转流犬活体肝移植模型14只。①活体供肝组手术结果:供体术中死亡1只,术后第1天因出血死亡1只,术后5 d存活率为88.2%。手术时间(183.7±32.4)min,失血量为(78.5±12.8)mL,输血量0 mL,供肝的热缺血时间几乎为零,冷缺血时间(146.7±24.4)min。②受体组手术结果:术中死亡4只,其中创面出血2只,左肝静脉吻合口出血1只,1只死于急性肺水肿。术后存活14只,术后5 h存活率为85.7%;受体犬手术时间(276.7±34.1)min,无肝期0 min;失血量为(242.5±25.6)mL,输血量(230.6±47.3)mL。 结论:犬是理想的活体肝移植动物模型,受体肝脏分两步切除,新肝植入期,可有效维持受体血循环稳定,免除了体外转流或门腔分流的操作,为临床开展活体肝移植提供了技术和经验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探索神经元功能的理想方式是在活体动物大脑中进行研究,但因技术限制至今难以开展和深入。尽管分散神经元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已广泛用于神经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中,但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分散培养神经元由于神经元间的联系缺失,无法模拟在体病理生理过程。活体动物模型研究易受多种内环境因素干扰,在某些神经功能活细胞研究中具有一定局限性。活组织脑片是介于分散神经元培养与活体动物模型之间的活  相似文献   

5.
神经心理学是从整体的系统方法论来研究观察人类认知过程,其一观察正常人,其二研究神经精神疾病模型的缺损症状或兴奋刺激症状。而人脑内在过程的研究则需要用功能神经影像学。显然功能神经影像学系统的活体功能解剖学观察给我们提供了利器,尤其是fMRI(能磁共振)和ERP(事件相关电位)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正在进行的卒中神经保护策略研究主要有白蛋白、镁和低温治疗等;一些有前景的神经保护剂如人参皂苷Rd(ginsenoside Rd,GSRd)、突触后膜密95蛋白阻断剂NA-1(a 20-amino acid peptide,Tat-NR2B9c)等的研究还在探索中。神经保护研究的30年经历了由高潮到低谷再到新高潮的发展阶段,而未来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要取得更好的发展需注重:动物实验中的严格设计,研究对象应从龋齿动物向灵长类动物转化,评价方法由行为评估向影像学评估转变;而整体研究范式应扩展到血管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7.
细胞色素氧化酶与神经元功能--从细胞化学到分子影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C oxdiase,C0)作为一种内源性氧化代谢标记物,在神经元功能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CO的许多检测方法中,组织化学DAB法由于其操作简单,敏感性高,并可用于电镜观察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神经元功能信息而被广泛应用,但不能用于活体检测.近年来分子影像学如NIRS、MRS、PET的高速发展及其在脑功能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可望在活体进行无创的神经元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随着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positionemission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核磁共振(MR)等神经影像的引进,对脑部解剖和生理研究有了突飞猛进地进展,特别是无创的MR技术以其高空间分辨率和高组织分辨率以及可同时获得解剖和生理信息,从三维空间全面评价脑组织的形态、代谢和生理功能而成为最具前途的技术,从而在临床和临床前脑部疾病的研究中,成为人和动物联系的枢纽。动物模型是全面理解脑组织损伤机制和建立良好的治疗策略的基础,因此,本文就MRI在脑缺血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活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危害是引起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机制至今尚未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活体动物模型在研究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包括鼠、狗、猴、兔在内的活体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Z )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全球人口的终生患病率为0.3%~0.7%[1]。该病病因不清,尚无理想的诊治方法,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成为SZ 研究领域的当务之急。SZ是一种脑部疾病,活体人脑组织难以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病因学研究。因此,有效、稳定的动物模型对了解其病理机制、筛选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SZ遗传度很高,携带易感基因的动物模型是重要的研究载体,如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突变小鼠、神经调节素1(NRG1)基因突变小鼠等;环境因素方面,产前感染、营养不良、大麻滥用等与SZ发生密切相关的不良环境因素也被用于S Z模型构建[2]。理想的动物模型应该具备优良的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而单一的基因缺陷或不良环境暴露虽然能诱导出具有一定效度的SZ模型,但效度并不全面。因此,为了获得效度优良的SZ动物模型,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尝试将DISC1基因突变等遗传易感因素和高危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现对近年遗传因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SZ动物模型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