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CEC患者的12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 nm半导体激光,光斑0.5~2.0 mm,照射时间55~60 s,能量200~350 mW,对 FFA和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照射,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或呈淡灰色。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FFA和ICGA检查结果。 结果 TTT治疗后0.5~3个月后所有患眼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提高5行以上者4只眼,占33.3%;3~5行者 5只眼,占41.7%;1~2行者 3只眼,占25.0%。治疗后10只眼行FFA和ICGA复查,其中FFA复查荧光素渗漏消失7只眼,减轻3只眼;ICGA复查CNV消失或明显缩小8只眼,CNV无变化2只眼。 结论 TTT治疗CEC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87-189)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C)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CEC患者13例(13只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光斑0.8~2.0mm,照射时间60 s,能量80~260 mW,对FFA和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进行照射,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或呈淡灰色.随访6~40周,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FFA和ICGA检查结果.结果 最终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FFA和ICGA显示8只眼CNV缩小或闭塞,治疗后视力提高4只眼,稳定8只眼,下降1只眼.结论 TTT对CEC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12只患眼采用TTT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使用Iris810 nm红外激光,能量220~1000 mW,光斑直径1.2、2.0、3.0 mm,照射时间1~2 min。观察治疗前后视力、视网膜下液、脉络膜血管瘤的厚度及渗漏的变化以及治疗的并发症等情况。随访6~16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
结果
12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中伴有周边视网膜脱离者8例,经TTT治疗后周边液体完全吸收6例,部分吸收2例。治疗后视力不变者7例、提高者3例、下降者2例。8例治疗前曾行B型超声检查者,治疗后B型超声检查7例瘤体厚度较治疗前降低,其厚度平均下降21.75%。10例治疗前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者复查均可见瘤体的渗漏明显减轻。治疗的并发症有视网膜出血5例、视网膜皱褶1例。
结论
TTT是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伴有明显视网膜脱离的患者。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90-192)  相似文献   

4.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al 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 chorioretinclmthy)(简称“中浆”)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半导体810nm红外激光对25例“中浆”患者的25只眼进行治疗。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和能量。治疗后随访,如复发则进行重复治疗。对照组以荧光素钠试敏阳性者作为对照组,12例12眼,口服吸收剂、芦丁,维生素C。随访时间和检查项目同治疗组。结果 以患者自诉Amsler表中心暗点及变形情况,最佳矫正视力,OCT测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光敏感度,以及FTA示渗漏点渗漏情况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m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好转(P<0.05),治疗后6m两组视力提高和Amsler表暗点及变形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光敏感度高于对照组(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有严重并发症者。结论 TTT治疗“中浆”安全有效,能缩短病程,且能保护黄斑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经瞳孔温热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疗效。方法 对12例(12只眼)黄斑区具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TTT治疗,并随访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的变化。结果 12只眼中有3只眼进行了二次治疗,最终所有患者眼底出血渗出的情况均得到改善,眼底造影显示CNV缩小或闭塞,治疗后视力提高3只眼,稳定6只眼,下降3只眼。结论 经瞳孔温热疗法可以减少因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而引起的出血及渗出,加速疤痕化,对黄斑区CNV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中心视力的恢复尚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脉络膜血管留是在先天血管发育不良基础上发展的良性肿瘤,可孤立出现于眼底后极部,或弥漫侵入大部分脉络膜,其治疗方法包括微波治疗、外放射治疗、激光光凝等。最近,我院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rt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成功治疗1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高度近视合并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合并CNV患者18例18只眼进行治疗。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12。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直径分别为0.8、1、2、3.0mm;能量相应为120、160、260、360mW;时间60s。治疗后每月复查1次,如有需要进行重复治疗,治疗次数1~3次。治疗后随访3~16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结果18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平均视力为0.26,与初诊视力相比,50%无变化,38.9%增加,11.1%降低。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时,渗漏消失及明显减轻6眼(42.86%),不变8眼。检眼镜眼底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7只眼出血和(或)渗出部分或全部消退,6只眼出血和渗出减轻,(共占72.2%);5只眼无变化。再次治疗后4只眼吸收,随访16个月病情稳定。结论TTT治疗高度近视合并CNV有一定效果。在较长期随访中,约16.6%的CNV复发,复发患眼经再次治疗仍有好转。  相似文献   

8.
忽俊  杨蕾  赵婕  严良  熊毅 《临床眼科杂志》2009,17(6):485-488
目的通过分析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高度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特点和不同影像学表现,以评估TTT疗法对治疗高度近视性CNV的安全性的适应范围。方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高度近视性CNV患者24例(25只眼),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其中典型性CNV者17只眼,隐匿性CNV者6只眼,混合性(微小典型性)CNV者2只眼。按CNV发病部位分为旁中心凹(中心凹外200~500μm)CNV者10只眼,黄斑区(中心凹50μm外血管弓内)CNV者15只眼。治疗后1个月开始随访,治疗次数1~3次,随访时间6~22个月不等,平均9.6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及眼底,并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FFA观察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的情况以及CNV的闭合情况。结果同治疗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视力不变或提高的患眼为65%,视力较治疗前减退的患眼为35%。TTT治疗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OCT观察的黄斑区渗液较治疗前减少者分别占44%、52%、50%。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黄斑体积分别为(6.88±0.21)mm3、(6.81±0.27)mm3、(6.73±0.29)mm3,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末次随访时CNV的FFA检查显示在隐匿性、典型性和微小典型性CNV闭合率分别为100%、56.25%和100%,仅4只眼荧光渗漏增加,均为典型性。结论TTT治疗高度近性视脉络膜CNV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较好疗效。对隐匿性CNV的疗效可能优于典型性和微小典型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 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CEC患者的18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光斑0.8~2.O mm,照射时间60s,能量80~300 mW,对FFA和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 vascularization,CNV)进行照射,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FFA结果.结果:治疗后视力提高者6眼,占33%;无变化者12眼,占67%.自觉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者16眼,眼底检查病变减轻者10眼.13眼复查眼底血管造影,其中8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明显消退、渗漏减轻.结论:TTT治疗CEC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mm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高度近视眼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 m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对17例21眼黄斑区具有QⅣ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TTT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底、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mphy,FFA)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aphy,ICGA)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1眼中视力提高仅4眼,稳定8眼,下降9眼。治疗过程中有4眼发生脉络膜出血,1眼治疗后CNV仍反复生长。最终有16眼眼底出血渗出的情况得到改善。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可以减少因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而引起的出血及渗出,加速疤痕化,对封闭黄斑区CNV有一定的疗效,但高度近视患者的CNV进行TTT治疗时能量较难控制,容易出血,对中心视力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应谨慎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的病因。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CEC的32例患者进行病史调查、行高稀释度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胸部X线片检查,外周血常规、C 反应蛋白、血红细胞沉降率检查,弓形体(T)、其他(O)、风疹病毒(R)、巨细胞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H)检测(TORCH检测),梅毒检测等,明确可能的病因。结果 32例患者中均无结核病史,胸部X线片检查均无全身活动性结核的证据,PPD试验阳性率37.5%。对PPD阳性患者经抗结核治疗病情稳定或好转。TORCH检测IgM抗体均阴性。梅毒初筛试验均阴性。结论 未发现与CEC直接相关的感染因素,CEC脉络膜新生血管为特发性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8例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CEC患者28只患眼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像、FFA及OCT检查结果,统计重复治疗的次数,观察治疗的安全性。28例患者平均年龄31.5岁,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0.02~0.8。28只眼共治疗38次,其中,22只眼治疗1次,3只眼治疗2次,2只眼治疗3次,1只眼治疗4次。PDT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结果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2行的视力明显改善者21只眼,占75.00%;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的视力稳定者5只眼,占17.86%;视力下降≥2行的视力下降者2只眼,占7.14%。FFA检查显示:21只眼CNV完全闭合,占75.00%;3只眼CNV部分闭合,占10.71%;4只眼CNV未闭合或CNV扩大,占14.29%。有6只眼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占21.43%。结论PDT治疗CEC对于大多数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小病变,可以适当减小光斑治疗;对于一次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重复治疗应考虑其病因。  相似文献   

13.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初步观察TTT激光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 23例24眼CNV行TTT(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根据CNV(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光斑大小和能量,照射时间为1分钟。结果 24眼CNV经TTT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黄斑出血、渗出、水肿减轻或吸收,FFA显示大多数CNV渗漏减少或停止,原CNV瘢痕化,但视力无明显提高。结论 TTT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效,但还需要更多的病例来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62例确诊为AMD的患者的62只患眼TTT治疗的临床资料。62例AMD患眼中,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者58例,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者42例,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者56例。激光治疗机波长为810 nm,光斑0.5~3.0 mm,能量60~400 mW,照射时间60 s。62例患者治疗后随访观察1~10个月,平均随访观察时间4.8个月,分析末次随访视力与治疗前视力以及OCT复查资料。
结果
视力不变者43例,占69.4%;进步者15例,占24.2%;下降者4例,占6.5%。51例OCT复查者中,黄斑水肿不变者29例,占56.96%;好转者18例,占38.3%;恶化者4例,占7.8%。视力改善与OCT黄斑水肿的形态改善相一致者38只眼,占OCT检查者的74.5%;视力改善滞后于黄斑水肿形态改善者13只眼,占25.5%。再次行TTT治疗者18只眼,占接受TTT治疗者的29.0%。治疗随访期间无明显治疗副作用。
结论
TTT治疗能使大部分渗出性AMD患眼视力稳定或提高,使用安全,但激光治疗参数尚需进一步探索。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80-183)  相似文献   

15.
章余兰  游志鹏  汪昌运 《眼科研究》2012,30(11):1030-1035
背景 国内外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所使用的维替泊芬剂量是由TAP及VIP小组提出的依据患者体表面积计算得出的,部分临床研究表明该剂量治疗CEC可引起一些局部不良反应或损伤正常组织,因此探索维替泊芬的有效、安全剂量非常重要. 目的 观察并比较标准剂量、半剂量及1/3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E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OCT检查诊断为CEC的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半剂量组和1/3剂量组,每组各30例30眼,分别接受6、3、2 mg/m2维替泊芬PDT治疗.治疗后3个月进行复查,如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扩大或复发,给予重复治疗.结果 标准剂量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为0.44±0.36,视力提高者20例,占66.67%;稳定者8例,占26.67%;下降者2例,占6.67%.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9,P=0.000).治疗后CNV消失者19例,占63.33%,大部分消失者7例,占23.33%;部分消失者3例,占10.00%;未消失或扩大者1例,占3.33%.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值为(296.27±81.84) μm,治疗后CFT较治疗前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8,P=0.000).标准剂量组中8例接受了二次PDT治疗,复发率为26.67%.半剂量组术后BCVA为0.36±0.30,术后视力提高者18例,占60.00%;稳定者11者,占36.67%;下降者1例,占3.33%.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4,P=0.000),术后CNV消失或完全消退者16例,占53.33%;大部分消失者8例,占26.67%;部分消失者5例,16.67%;未消失或扩大者1例,占3.33%.治疗后CFT值为(266.17±70.83) μm,治疗后CFT较治疗前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3,P=0.000).半剂量组中10例接受重复治疗,复发率为33.33%.1/3剂量组术后BCVA为0.57±0.30,术后视力提高者8例,占26.67%;稳定者12例,占40.00%;下降者10例,占33.33%.治疗后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6,P=0.596).CNV消失或完全消退者8例,占26.67%;大部分消失者8例,占26.67%;部分消失者6例,占20.00%;未消失或扩大者8例,占26.67%.治疗后CFT值为(327.00±78.27) μm,治疗后CF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2,P=0.354).1/3剂量组中14例接受2次治疗,8例接受3次治疗,复发率为73.33%. 结论 半剂量与标准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EC的疗效和安全性接近,采用半剂量治疗可以节省患者的治疗费用,但1/3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EC的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