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和内毒素(endotoxin,ETX)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52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鲎试剂偶氮显色基质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DAO和ETX水平,选择同期1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组治疗前DA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Child-pugh A级与B级患者治疗前ET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分级间DAO,ETX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级患者DAO水平升高(P<0.05),余各分级DAO,ETX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合并腹腔积液患者DAO和ETX水平明显高于无腹腔积液患者(P<0.01);肝硬化患者DAO与ETX水平呈正相关(r=0.28,P<0.05)。结论:DAO可作为判断肠黏膜损伤的一项较敏感指标;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升高,可能是导致内毒素血症发生的因素之一,且与肝硬化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X)及IL-18水平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76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组22例和无菌性腹水(SA)组54例,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DAO,评估其肠黏膜屏障功能;分光光度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ETX和IL-18,偏相关分析DAO、ETX及IL-18间的关系。以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SBP组和SA组患者血清DAO、ETX及IL-1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SBP组患者三项指标均显著高于SA组患者(P<0.01);肝硬化腹水患者血DAO与ETX、ETX与IL-18均呈正相关(r=0.437,P<0.01;r=0.686,P<0.01)。结论:肠屏障功能障碍可能是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合并SBP可加重肠黏膜损伤和内毒素血症,IL-18与肝硬化腹水及SBP的发生有关,联合监测血DAO、ETX与IL-18有助于判断肝硬化腹水患者病情,对于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及内毒素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58例肝硬化患者(试验组),分别采用改良基质偶氮显色法、分光光度法和邻联茴香胺试剂法,检测血中D-乳酸、DAO及内毒素的水平。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D-乳酸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试验组A、B、C3级间均依次增高(P〈0.01或〈0.05);试验组3级治疗后D-乳酸活性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或〈0.05)。试验组治疗前后DAO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3级治疗前DA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0.01或〈0.05),而治疗后B、C级均高于A级(P〈0.01),但B、C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3级治疗后,A、B级DAO活性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0.01),而C级则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B、C级治疗前后内毒素活动均高于对照组和试验组A级(P〈0.01或〈0.05),而试验组A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后仅C级内毒素活性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血浆D-乳酸、DAO水平是肠黏膜损伤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内毒素血症是肝硬化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与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小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关系。方法:40例肝硬化患者,1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按常规内镜下活检术取小肠黏膜行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并分别以鲎实验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分析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与血浆内毒素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肝硬化患者中,22例患者的小肠黏膜出现超微结构改变,发生率为55%,透射电镜下表现为小肠黏膜上皮微绒毛减少、变短,肠黏膜上皮细胞核固缩,肠黏膜紧密连接间隙增宽以及线粒体肿胀。Child-PughA、B、C级组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0%(3/15),61.5%(8/13),91.7%(11/12),P<0.01。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血浆内毒素分别为(0.452±0.113)Eu/mL,(0.045±0.021)Eu/mL,P<0.01;肝硬化伴与不伴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者的血浆内毒素分别为(0.815±0.213)Eu/mL,(0.321±0.233)Eu/mL,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小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其发生率随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增高;伴有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的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增高,提示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水平的变化,及其作为监测肠屏障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46例SAP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分为A(<10分,15例)、B(10~20分,19例)、C(>20分,12例)3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1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所有入选者血清DAO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1.49±0.43) U/ml]比较,A组[(2.03±0.56) U/ml,t =2.59,P<0.05]、B组[ (3.09±1.17) U/ml,t=4.12,P<0.01]、C组[(2.17±0.81) U/ml,t =2.38,P<0.05]SAP患者的血清DAO水平均明显增高,以B组增高最明显.SAP 3组间血清DAO水平两两比较,B组高于A组(t=3.22,P<0.01)及C组(t =2.40,P<0.05),C组较A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05).结论 血清DAO水平可作为SAP肠黏膜损伤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SAP病情加重而DAO出现下降时,提示肠黏膜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肝硬化患者血中内毒素结合蛋白(LBP)、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PI)及可溶性sCD14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质显色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5例肝硬化患者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PS)、LBP、BPI和sCD14水平,并以15例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结果:肝功能为A级、B级和C级的肝蘸化患者其血中LPS、LBP、BPI和sCD14水平均明显高于献血员;肝硬化死亡息者的LPS、LBP、BPI和sCD14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结论:肝硬化患者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时,血清LBP和sCD14水平升高和BPI相对不足,可显著提高机体对LPS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在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肠道屏障功能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二胺氧化酶、D-乳酸、细菌内毒素联检试剂盒(酶法)定量检测人体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分析抑郁障碍患者二胺氧化酶、D-乳酸、细菌内毒素的变化。结果抑郁障碍组与健康组的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分别为:(11.08±7.22)、(10.55±5.21)U/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05);D-乳酸水平分别为:(17.34±7.43)、(13.85±4.81)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P0.05);内毒素水平分别为:(15.49±8.30)、(8.21±5.41)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P0.05)。健康组中,年龄40岁和年龄≥40岁之间比较,3种生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中,年龄40岁组和年龄≥40岁组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分别为:(10.59±7.71)、(11.41±6.50)U/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乳酸水平分别为:(15.17±6.89)、(20.45±7.13)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5);内毒素水平分别为:(14.24±8.09)、(17.30±8.37)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5)。结论抑郁障碍患者血清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升高,且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与患者的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因此,抑郁障碍患者可能伴有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肠黏膜缺血、肠黏膜通透性改变、肠道细菌易位的特征,且年龄增长有影响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方法将6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Child-pugh B组(28例)和Child-pugh C组(36例)。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d的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血浆内毒素(ET)水平和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治疗前Child-pugh C组尿L/M比值、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Child-pugh B组(P〈0.01),但血浆DAO水平低于Child-pugh B组(P〈0.01)。治疗后7d,两组尿L/M比值、血浆ET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C组DAO水平出现上升趋势而Child-pugh B组则出现下降趋势,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L/M比值、血浆ET水平和DAO活性作为肠黏膜通透性的检测指标,能够准确反映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肠黏膜通透性升高可能是肝硬化患者病情恶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76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片/次,每天3次,连用6周,其他治疗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血浆内毒素及肠道通透性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和内毒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同时两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可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降低血浆内毒素的水平,改善肝功能,具有辅助治疗肝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黄芪与谷氨酰胺联用在脓毒症休克所致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05-12~2008-10期间重症监护病房(ICU)符合诊断标准的脓毒症休克患者69例,全部患者按2004年脓毒症诊治指南的规范集束治疗,包括早期目标液体复苏、抗生素治疗、呼吸机治疗、激素治疗、血糖控制等.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三组,各组均实施低热量肠外营养(TPN)治疗,A组为低热量常规TPN对照组,B组为加用谷氨酰胺组,C组为黄芪联合谷氨酰胺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7天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并记录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终末观察指标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结果 三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C组治疗后NO水平进一步下降,第1、3、5天下降明显(P<0.01);与B组比较,C组NO水平亦下降(P<0.05),第7天比B组稍偏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C组治疗后DAO活性逐渐下降,第3、5、7天下降明显(P<0.01);C组DAO活性与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B组比较,C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均下降(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ICU住院时间稍有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联合谷氨酰胺加强免疫营养治疗可保护脓毒症休克所致的肠黏膜损伤,并改善患者预后,这与抑制NO的大量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刘建生  傅极  袁耀宗 《新医学》2002,33(6):332-33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血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2例为观察组(A组),其中ChildPughA级6例,B级34例,C级22例,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选同期单纯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5例(B组)和正常人20名(C组)作对照组,比较3组的SaO2和PaO2值.结果A组的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4%(21/62),B组为0.A组的PaO2为(10.9±0.1)kPa、SaO2为0.963±0.001,分别与B组的PaO2[(14.0±0.3)kPa]、SaO2(0.980±0.002)和C组的PaO2[(14.2±0.3)kPa]、SaO20.981±0.00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B、C两组间PaO2和SaO2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患者不同门静脉内径(超过14mm比小于14mm)、有或无蜘蛛痣、不同肝功能分级(A级加B级比C级)的SaO2和PaO2值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高,其严重程度与门静脉内径、有无蜘蛛痣和ChildPugh分级有关.早期发现肝硬化患者的低氧血症,有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2例肝硬化患者检测Tch、TG、HDL-C、LDL-C、ApoA-1、ApoB等血脂指标,并进行Child-Pugh分级和分析.结果 经F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血脂水平随Child-Pugh A级→B级→C级的晋级(肝功能损害的加重)而逐渐降低(P<0.01);Tch、TG、HDL-C、ApoA-1与Child-Pugh分级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血脂水平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肝硬化患者判断病情、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4.
心绞痛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04例拟诊心绞痛的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CAG阳性76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CAG正常者2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CAG当天早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NF-α含量。结果 心绞痛组血浆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心绞痛的亚组中,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TNF—α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血浆TNF-α显著增高(P<0.01)。结论 心绞痛患者血浆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TNF-α可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探讨烧伤病人内毒素血症出现的规律及其与临床征象、治疗措施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3例住院病人,平均烧伤面积48.5%,Ⅲ°面积14.7%,定期采集静脉血用鲎试验的偶氮显色定量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内毒素血症(>40ng/l)总发生率92/192(48%),烧伤3天后与Ⅲ°面积、体温呈正相关,与中性白细胞%呈负相关。三例特大面积烧伤病人伤后40~50天内毒素水平再次呈现高峰。结论:鉴于影响内毒素血症的临床因素及其引起的机体反应均较复杂,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8例烧伤患者按烧伤总面积大小分为小于15%组38例和大于50%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伤后第一天,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3组人群血清CRP及PA的浓度。结果烧伤面积大于50%组CRP水平明显高于面积小于15%组,而PA水平烧伤面积大于50%组明显低于面积小于15%组,与CRP水平呈负相关。结论PA水平随着烧伤面积的增加而降低,PA作为烧伤后的炎症程度指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