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联合经颈内静脉入路肝静脉扩张成形术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于确诊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的17例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经颈内静脉入路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其中扩张肝右静脉8例,肝中静脉5例,副肝静脉4例,未放置支架。结果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全部痊愈出院,出院时腹水消退,脾脏明显缩小。随访5~24个月,2例复发,右肝静脉狭窄至2 mm,再次球囊扩张后痊愈。结论重视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的诊断,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联合经颈内静脉入路肝静脉扩张成形术治疗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具有成功率高、肝脏损伤小、创伤小、恢复快及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30例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肝静脉阻塞性布加综合征,对部分患者行介入治疗,并对介入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30例患者分为中央性肝静脉阻塞(COHV,n=24)和广泛性肝静脉阻塞(EOHV,n=6)两型。24例COHV的患者接受了PTA,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6例EOHV的患者选择了手术治疗。结论中央性肝静脉阻塞的布加综合征适用于介入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一种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实验组通过对家兔肝静脉主干进行缩窄制作布加综合征模型;对照组同样麻醉进腹后仅游离出肝静脉主干而不做任何处理随后关腹。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术后1周对照组和术后1、2、4周实验组开口处内径、肝左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速、肝左静脉流速。饲养8周后测定两组门静脉压力,并进行肝脏活检。结果:术后1、2、4周实验组开口处内径、肝左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速、肝左静脉流速与对照组术后1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实验组门静脉压力升高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均出现肝静脉闭塞或严重狭窄,出现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瘀血性肝硬变等表现,而对照组无上述表现。结论:利用肝静脉主干缩窄法可成功制备家兔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模型。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4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总结介入方法治疗布加综合征48例的临床经验,探讨布加综合征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分析48例在造影明确诊断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①下腔静脉(IVC)狭窄扩张或破膜扩张;②IVC扩张并内支架置入术;③经右颈静脉肝静脉(HV)再通成形术。结果17例共23次行IVC破膜扩张或狭窄扩张,29例次应用IVC破膜扩张或狭窄扩张后置入内支架。其中1例因弥漫性HV发育不良而转外科手术,1例术后死于急性心功能衰竭。10例HV阻塞患者中8例成功施行经右颈静脉HV再通成形术。术后IVC压力下降(1.53±0.41)kPa。结论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安全有效,应成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介入治疗的18例下腔静脉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手术方式均采用介入引导、上下腔静脉会师造影并球囊扩张术,1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其中10例半年内行2次手术,8例行3次手术,逐步扩大球囊直径,术前术后下腔静脉测压提示下腔静脉内压力显著降低[术前(30±10) cmH2O,术后(15±7) cmH2O],症状完全消失。18例患者均未植入支架,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12~48个月,无死亡,无一例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上下腔静脉破膜、球囊成形术(percul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血管内支架治疗隔膜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 对隔膜型布-加综合征患者21例进行经上下腔静脉破膜、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21例均破膜、球囊扩张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21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布—加氏综合征肝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5例肝静脉型布—加氏综合征,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肝静脉节段性阻塞2例,膜性阻塞2例,广泛性闭塞1例。5例均行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造影。采用经颈静脉途径,开通阻塞肝静脉。2例膜性阻塞的用硬质导管导丝顺行开通,2例节段性阻塞的用RUPS100肝穿装置在B超引导下,穿刺肝段下腔静脉,建立肝静脉—颈静脉导丝轨道,行球囊扩张成形或植入血管内支架治疗。1例广泛性闭塞,未行TIPSS。结果:5例患者,成功治疗4例,无严重并发症。3例实行了球囊扩张术(PTA),1例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随访1例复发狭窄,行再次治疗。结论:肝静脉型阻塞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应采用多途径穿刺联合破膜技术,在B超引导下可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只要开通一条足够大的通道即可恢复肝静脉系统压力。 相似文献
8.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指由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使下腔静脉回心血流或肝静脉出肝血流受阻,导致下腔静脉高压或窦后性门脉高压而引起的征候群。如肝肿、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脾大、脾亢、胸腹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布加综合征的介入加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6例以膜型阻塞为主,阻塞远端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堵塞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实施经皮经腔内支架压栓、球囊扩张成形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再次行肠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8.5 a。结果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68±0.40)kPa下降至术后的(1.12±0.21)kPa,上腔静脉压力由术前的(0.40±0.15)kPa上升至(0.87±0.26)kPa,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2.27±0.36)kPa。术后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血栓性膜型阻塞性合并肝静脉堵塞型布加综合征,可施行多支架压栓加肠腔分流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对260例布-加综合征病人采用介入、手术或介入联合手术治疗273例次,其中下腔静脉成形术或(和)支架置入术160例次,肝静脉或副肝静脉成型术或(和)支架置入术17例次,下腔静脉加肝静脉或副肝静脉成型术或(和)支架置入术10例次;常温直视根治术8例次,肠腔转流术16例次,肠颈转流术5例次,肠房转流术8例次,腔房转流术6例次,脾肺固定术18例次;肠腔转流联合下腔静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17例次,经右房手指破膜术联合下腔静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8例次。结果下腔静脉压由术前28~39cmH2O下降至术后12~20cmH2O。门脉压由术前29~45cmH2O下降至术后24~28cmH2O。肝静脉压由术前26~36cmH2O下降至术后8~18cmH2O。手术死亡2例,1例介入病人心包填塞死亡,1例手术病人大出血死亡。随访3个月~6年,20例复发综合病征;其中7例死于肝衰,其余病人恢复满意。结论布一加综合征首选介入治疗,不宜介入或介入失败及复发应选用手术或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柏-查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对18例柏-查综合征患者进行检测,并提示客观的超声诊断。结果:下腔静脉阻塞型7例(38.89%),肝静脉阻塞型6例(33.33%),混合型5例(27.7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柏-查综合征的声像图表现,在柏-查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可连续、实时地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监测,可作为柏-查综合征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CS)伴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间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ICS经左侧腘静脉穿刺、插管造影可见左侧髂静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有侧支循环形成。导丝通过狭窄或闭塞段并成功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造影示左侧髂静脉恢复通畅,侧支循环减少或消失。患者左下肢肿胀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操作方便且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布加氏综合征中肝静脉阻塞的简便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肝静脉型和混合型布加氏综合征 12例 ,在DSA引导下进行肝静脉穿刺、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 ,使阻塞的肝静脉再通。经颈静脉途径治疗 7例 ,经皮经肝穿刺途径治疗 5例。结果术后 12例患者原阻塞的肝静脉内径平均达 1 1cm ,血流恢复正常 ,平均肝静脉压由 3 6 2kPa降至 1 2 8kPa(P <0 .0 1)。短期内病人的临床症状缓解。随访 7~ 32个月 ,2例于 5~ 13个月时症状复发 ,经对症治疗或球囊扩张后缓解。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合理的介入治疗途径对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志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4):50-51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与不孕症的关系;评价介入治疗对BCS合并不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BCS合并不孕的病因,观察介入治疗后的月经情况及受孕情况。结果 39例月经异常者在介入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分别有74.3%、89.7%和100%的患者恢复了正常月经。46例BCS合并不孕患者,在介入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中分别有52.2%、69.6%、76.1%和80.4%患者受孕。结论 BCS是导致不孕的一个重要因素,介入治疗是BCS合并不孕最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肝脏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8例肝转移瘤病例(共24个病灶)分别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治疗前后行超声造影检查,通过病灶血流信号变化判断消融效果.所有病例随访1年,每月行肝脏彩超一次,并计算半年... 相似文献
17.
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990-2006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先于肝前行人工血管(直径16~18 mm,主血管)与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吻合,然后再行人工血管(直径10~12 mill,支血管)与肠系膜上静脉和主血管的吻合.监测手术前、后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及血流流速.结果 手术后即日胸腹壁浅静脉曲张消失,无住院期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至16年,随访期内主血管未发现血栓,通畅率100%,支血管血栓形成2例,通畅率为96.1%.术后下腔静脉压力较术前下降了17.4 cm H2O±5.7 cm H2O(1 cm H2O=0.098 kPa),门静脉压力下降了17.0 cm H20±7.0 cm H20.结论 Y型人工血管转流能同时有效地降低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