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永新  黄达 《右江医学》2011,39(5):568-57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预防(SCD)的关键环节。方法回顾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原因或诱因、发病季节与发病时间、溶栓治疗与SCD的关系、致命性心律失常与SCD的相关性与预后等。结果严重心律失常为SCD的主要诱因,冬秋季多于春夏季,白天多于晚上,上午多于下午;住院治疗1周后、出院1周后为SCD的高发期,血钾偏低者多见,前壁多于下壁,未溶栓及溶栓未再通者SCD死亡率高。结论综合分析患者病例资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管理,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周后心脏猝死102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东兴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32-1633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第8天至8年内出现心脏性猝死(SCD)102例的原因或诱因。方法:把该102例SCD患者按着猝死原因或诱因的不同分为8组进行构成比分析和组间分析。结果:引起该102例SCD患者的前4种原因或诱因分别是:严重室性心律失常55例(53.9%P<0.05);便秘14例(13.7%);过早下床活动11例(10.8%);情绪激动8例(7.8%)。结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AMI患者发病第8天至8年内发生SCD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心脏性猝死(SCD)约占心血管病死亡患者例数的一半,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目前临床上预测心肌梗死后SCD的主要指标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但是单纯使用LVEF预测SCD的发生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实际上,约一半的SCD发生于那些LVEF相对保留的患者中,即使在LVEF降低的患者中,也有部分患者并未发生致死性的心律失常事件。并且,除LVEF外亦存在诸多与SCD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因素。因此,建立一个新的SCD风险评估模型,以更加广泛地覆盖各种高危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发病机制,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处于心脏缺血状态的患者在恢复血流灌注过程中发生的心律失常。医护人员严密监护心电变化,积极预防与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对症治疗,保护好患者的心脏功能;积极改善患者血液供应,对症处理;对症用药,确保提高患者溶栓治愈率。本文入选的60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病率42%,多发生在胸痛缓解、ST段下移之后持续2-120min。其中,AIVR发病率占12.1%,BHS发病率占11.5%,新出现室早或室早增多发病率占9.8%,室颤发病率占5.3%。入选的60例患者,经过临床救治均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防治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时心律失常。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进行全面细致的监护。结果14例在静脉溶栓后出现心律失常。经严密监测、正确分析及处理,及时纠正。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心律失常通过严密监测,正确及时的治疗,精心护理,可避免由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发病机制,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处于心脏缺血状态的患者在恢复血流灌注过程中发生的心律失常。医护人员严密监护心电变化,积极预防与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对症治疗,保护好患者的心脏功能;积极改善患者血液供应,对症处理;对症用药,确保提高患者溶栓治愈率。本文入选的60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病率42%,多发生在胸痛缓解、ST段下移之后持续2-120min。其中,AIVR发病率占12.1%,BHS发病率占11.5%,新出现室早或室早增多发病率占9.8%,室颤发病率占5.3%。入选的60例患者,经过临床救治均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主要对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以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 以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肌梗死部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发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46.36%,急性心梗溶栓后6 h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比率显著高于6~12 h者(P<0.05).大部分患者心律失常为单纯室早,还有部分患者属于短暂性室速、室颤或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急性心梗溶栓后,患者的胸痛症状会显著缓解,但是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大,所以应该持续地观察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情况.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心律失常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防治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时心律失常。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进行全面细致的监护。结果14例在静脉溶栓后出现心律失常。经严密监测、正确分析及处理,及时纠正。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心律失常通过严密监测,正确及时的治疗,精心护理,可避免由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 (QTd)增大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 3 ] ,后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进行分析 ,探讨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其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AMI患者 15 2例  相似文献   

10.
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几种预测方法。方法对我院1997年~2007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心脏性猝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40例,女10例,男∶女为4∶1。2)心脏性猝死往往有心绞痛(34例)心悸、气短(21例)等先兆症状和精神因素(40例)饱餐(12例),用力大便(7例)等诱因。3)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室早34例,室速13例,QTC≥440ms17例,室内传导阻滞19例,房室传导阻滞23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作为临床工作者及早地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孙成珍  朱鹏  吴宝东  王龙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34-1134,1152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43例,于溶栓后观察血管开通情况,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RA)等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溶栓后血管开通率69.76%。并发症:出血表现共5例(11.62%),其中牙龈出血3例,少量柏油样便2例;再灌注心律失常(RA):共6例(13.95%);死亡4例(9.30%),死亡原因为2例心律失常,1例心源性休克,1例老年患者死于急性左心衰竭。其中5例AMI老年患者4例均开通。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为一种积极、安全、有效的措施,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老年患者溶栓治疗也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比,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的影响,评价其对AMI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和对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方法:选择确诊为AMI发病12 h以内患者33例,随机分为r-SAK治疗组(n=17)和rt-PA对照组(n=16),测定两组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 h血浆中GMP-140、TAT含量及溶栓90 min后冠脉造影等相关指标。 结果:两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与r-SAK组溶栓治疗后比较,rt-PA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显著升高(P<0.05),r-SAK组溶栓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略有升高(P>0.05),rt-PA组溶栓治疗后2 h 血浆中TAT浓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AMI患者应用r-SAK与rt-PA溶栓治疗有同等的溶栓疗效,r-SAK较rt-PA有更强的血栓选择性,促凝活性微弱,促血小板活化低,减轻血栓前状态对心肌损伤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微灌注。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thrombolytic therapy has clearly become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ts delivery in Canada continues to be extremely variable. Significant unnecessary delays in the initiation of this treatment still occur in many hospitals and constitute the most common avoidable cause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AMI. The authors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by representatives of the member organizations of the Emergency Cardiac Care Coalition (see pages 483 to 487 of this issue) that emergency service providers must get patients to hospital sooner and that all eligible patients should receive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in 30 minutes of their arrival at hospital. This objective requires that thrombolytic therapy be initiated by emergency physicians and be supported by well-established guidelines for its us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急性心肌梗塞 (AMI)静脉溶栓疗法的应用前景。方法 :对本院近 4年入院的AMI患者 1 2 5例 ,选择符合溶栓条件、发病≤ 1 2h的AMI患者 70例 ,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总结冠脉再通、不良反应情况 ,并回顾性选择发病≤ 1 2h的AMI患者 6 4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入院 4周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溶栓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不良反应与国内报道相似 ,而病死率、心脏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能进行溶栓病例占同期住院AMI患者 5 6 .0 %。结论 :基层医院开展AMI静脉溶栓疗法 ,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能溶栓病例与国内报道比较 ,入选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肌钙蛋白T(TnT)反映心,肌损伤的高敏感性及其对心肌再灌注的判断价值。方法:对87例发病6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患的心肌酶CK,CK-MB及心肌TnT进行监测,其中TnT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结果:1.CK,CK-MB及TnT开始升高的时间无显差异(P>0.05),2.初始升高的相对浓度TnT明显高于CK(P<0.01)及CK-MB(P<0.001);、3.溶栓4h内TnT及CK-MB上升速度再通组明显大于未通组(前P<0.001,后P<0.01),且TnT与CK-MB上升速度有显差异(再通组P<0.001,未通组P<0.05),结论:TnT为反映心肌损伤的高敏感血清标志物,溶栓4h内TnT及CK-MB上升速度可作为临床判断溶栓疗效的参考指标,且TnT优于CK-MB。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AMI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前后心电图的QTd和QTc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QTd为 5 8 43± 8 84ms ,溶栓后为 3 4 3 5±10 .62ms(P <0 .0 1) ;溶栓前QTcd为 61 49± 12 .0 3ms ,溶栓前为 3 8 72± 10 .3 1ms(P <0 .0 1)。结论 :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短QTd和QTcd ,可能与梗死血管再通 ,心肌细胞恢复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塞(AM I)溶栓再灌注后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394 例AM I患者均在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溶栓治疗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后第7 日采用99m TC-M IBI心肌灌注显像(SPECT)检测心肌缺血面积(IM A)。将可能影响IM A 的 10 种因素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M A 分别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年龄、溶栓前心律失常和左心衰竭、梗塞面积、UKTP剂量及溶栓开始至再通时间呈显著相关关系(P< 0.05 或 0.01)。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无相关关系(P 均> 0.05)。结论 溶栓治疗AM IIRA 再通后 IM A 受多种因素影响,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对提高AM I的临床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2例AMI患者按预后不同分为三组,其中溶栓成功组46例,溶栓失败组17例,死亡组19例,溶栓前后分别测定HS-CRP水平.结果溶栓前后三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明显超过正常参考值(0~3mg/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24h后,溶栓成功组HS-CRP水平开始下降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失败组HS-CRP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HS-CRP水平仍在继续升高,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水平的高低与AMI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HS-CRP水平越高,静脉溶栓的成功率就越低,而死亡率却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郑郁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3):149-150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中有关护理问题的处理。方法针对AMI溶栓治疗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反复多次抽血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21例AMI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均成功,无护理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28天康复出院。结论AMI溶栓治疗中的护理质量是保证溶栓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