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32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均行手术治疗,除1例肝转移灶未处理,均完全切除原发肿瘤。病理检查32例中,低度恶性13例,恶性19例;CD117阳性30例(94%),CD34阳性28例(88%)。结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肠道)为主要临床表现。确诊主要靠标本病理学检查。完整的病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晚期病人,可以应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22例(68.8%)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CD117阳性率96.9%,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性切除25例,包括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胃楔形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09/2005—12收治的25例胃肠恶性间质瘤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免疫组化CD117阳性25例,CD34阳性18例。随访1~3a,死亡9例。结论:胃肠恶性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惟一方法。完整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2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诊断明确的22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常以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为首发临床表现。22例中病变部位胃部12例,小肠10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均为恶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7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行手术治疗,除一例肝转移灶未处理,均完全切除原发肿瘤。病理:27例中低度恶性11例,恶性16例;CD117阳性25例(92.6%),CD34阳性23例(85%)。结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肠道)为主要临床表现。确诊主要靠标本病理学检查。完整的病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晚期病人,可以应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3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5例行非根治性手术;病理检查良性间质瘤15例,交界性间质瘤6例,恶性间质瘤7例;随访20例,2例死亡,1例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肿瘤转移、无法完全切除以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7.
李长华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9,24(3):723-72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近端胃切除2例,远端胃切除5例,胃楔形切除12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术后复发2例,5年生存率为47%。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依赖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于红  范华平 《临床医学》2006,26(11):15-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5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GIST良性6例,交界性3例,恶性1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117阳性19例,CD34阳性18例,Vimentin阳性19例,SMA阳性3例,S-100蛋白阳性5例,Desmin阳性3例。随访6~84个月,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8月至2006年1月收住的2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8例中胃间质瘤良性者20例,交界性3例,恶性者5例,随访0.5~8年.2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反复复发反复切除后死亡,2例死于其他原因,其余25例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胃间质瘤的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准,其中免疫组化结果为重要诊断依据.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间质瘤1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临床表现为反复黑使(7/12)、右上腹隐痛不适(5/12)、右上腹肿物(2/12)、黄疸(1/12)。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9例,肿块直径平均(5、5±4.6)cm,〈5cm者7例,≥5cm者5例。术后随访8~96个月,1例术后20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合并肝转移,其余已健康存活8个月~8年。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肿瘤完全切除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2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2004年10月间收治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22例,其中11例位于胃,7例位于小肠,2例位于盲肠,1例位于结肠脾曲,1例位于小肠肠系膜。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9/22)、腹部包块(6/22)、腹痛(4/22)、贫血(3/22)手术前确诊1例。22例均行手术治疗。恶性7例,良性11例,交界性4例。随访2-66个月,死亡2例,1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1例死于心肌梗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手术切除是明确诊断及治疗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宜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朱隽  童赛雄 《中国临床医学》2002,9(6):642-643,646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93-2000年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共108例临床资料特点,与同期国内文献资料相比较。结果:肿瘤排名情况与国内资料相近,半数病例以腹部肿块、腰腹胀痛为首发症状;肿瘤复发和转移导致预后不佳,半数以上失去手术机会;近年来B超、CT、MRI等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我院的手术切除率较高,并对残留病灶和肝转移灶进行新的治疗探索。结论:临床对较大腹块伴持续腰腹胀痛的病例应高度警惕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可能,B超、CT、MRI对肿瘤的定位更为准确,敏感度和特异性俱佳,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而介入影像学具有发展潜力;手术切除仍为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首选方法,提高首次手术的完整切除率对减少或推迟术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复发病例只要无手术禁忌,均应再次剖腹探查,尽可能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9年11月至2003年5月收治的GISTs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39例GISTs患者,其中恶性15例,低恶性24例。肿瘤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8例,小肠9例.直肠3例,其他部位10例。39例患者中2例因复发伴腹腔广泛转移未手术;3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切除34例,姑息性切除3例。结论:GISTs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治疗GISY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GISTs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GIS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2例,胃20例,小肠7例,升结肠1例,胃肠道外2例;肿瘤平均直径6.5cm。病理分型:良性7例,交界性7例,恶性18例。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18/32),消化道出血(14/32),腹痛(11/32)和消瘦(5/32)。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s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定性,确诊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GSM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2例胃平滑肌肿瘤(GSMT)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胃平滑肌瘤17例均手术局部切除;平滑肌肉瘤14例,其中8例行胃大部切除,2例行全胃切除,2例姑息切除.2例探查造瘘,1例上皮样平滑肌瘤行胃大部切除.首发症状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术前内镜GI、CT等联合检查,阳性诊断率为84.61%,手术切除率为93.8%.胃平滑肌恶性肿瘤为非淋巴途径转移,5年生存率64.3%.结论胃平滑肌肿瘤直径>5 cm多为恶性,且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术前胃镜、CT检查具有较强特异性.手术切除为唯一有效治疗手段,对转移和复发灶也应积极手术并定期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5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标准。方法在光镜观察胃肠道非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的基础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imentin、CD34、actin和S-100。结果1988~1997年10年间共有消化道原发的非上皮性肿瘤121例,其中GISTs58例,占47.9%。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vimentin阳性,CD34阳性,少部分病例可以表现灶性或个别细胞actin和/或S-100阳性。HE染色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难以鉴别,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本组研究按Lewin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的良恶性,结果为良性GIST23例,潜在恶性GIST8例,恶性GIST27例。经初步观察,此标准是可行的。结论GISTs是胃肠道的最常见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的认识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胃肠道双对比造影(DC)15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9例,DSA检查2例。结果肿瘤位于胃10例,十二脂肠1例,空肠4例,回肠1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0例。良性直径多<5·0cm,边界清楚,DC主要表现黏膜皱襞受压推移改变,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直径多>5·0cm,边缘分叶,DC黏膜皱襞有破坏,表面可见不规则溃疡,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体内有多发状和块状低密度区,增强不均匀强化。DSA发现2例小于3·0cm小肠间质瘤,显示血管丰富。病理,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 )100%,CD34( )87.5%。结论DC易于发现GIST腔内瘤体,CT定位准确,良恶性判断价值高,DSA显示小体积GIST能我强,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8.
胃肠梭形细胞肿瘤4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影  张国峰  周涛  蔡菊芳  陈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2):113-116,i0010
目的 探讨3种胃肠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49例胃肠梭形细胞肿瘤的HE切片并行免疫组化染色,重新明确诊断,对每类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组织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类:①胃肠道间质瘤39例(39/49),中位年龄56岁;其中胃23例,19例发生于胃底、体部;小肠7例,结直肠3例,食管2例,肠系膜及网膜4例。光镜见瘤细胞梭形和/或上皮样,排列成交叉束状、栅栏状、假菊形团样、弥漫状等,其中24例可见间质灶状水肿区,1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②胃肠平滑肌瘤6例(6/49),中位年龄37.5岁;2例位于食管,4例发生于胃,其中3例位于胃贲门。肿瘤细胞呈梭形、温和,2例伴有灶性钙化。③施万瘤4例(4,49),中位年龄48岁;均位于胃,其中3例位于胃体,1例胃窦。光镜下4例均见淋巴细胞套,3例见细胞密集与稀疏交替区,3例见局灶异型细胞,核分裂罕见。结论 胃肠梭形细胞肿瘤几乎均为间叶起源,其中胃肠间质瘤最常见,但平滑肌瘤与施万瘤仍然存在。与间质瘤和施万瘤相比,平滑肌瘤发病年龄较低。前两者好发于胃底、体部,平滑肌瘤好发于消化道上段。各类肿瘤形态学具有部分可识别的特征,但明确诊断有赖于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