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任中宝 《中外医疗》2009,28(35):65-65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治疗组68例采用西医治疗方法与对照组65例采用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效果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痊愈35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2%。结论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既能迅速控制症状,又可提高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使溃疡病治疗更科学、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方法 对我院5年来162例溃疡复发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季节、饮食、烟酒嗜好、精神因素、药物等多种因素与溃疡复发有关.结论 消化性溃疡复发率较高,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与预防性用药可以降低溃疡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随访干预在门诊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8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实验纽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实验组进行了随访干预,对照组实施传统医疗服务干预。采用WH0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进行观察并评价其效果。结果实验纽与对照蛆干预前生活质量各难度及治疗依从性的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堆度及治疗依从性的评分较干预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随访干预能提高门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12月~ 2 0 0 3年 6月 ,我院应用洛赛克治疗活动性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 0例 ,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本组经纤维胃镜确诊为活动性消化溃疡 3 0例。溃疡直径为 3 0mm~ 2 0mm ,溃疡数l~ 2个 ,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 15~ 69岁 ,年龄 40 9岁。病程最短 1年 ,最长达 40年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 17例 ,胃溃疡 9例 ,复合性溃疡 4例 ;吸烟者 19例 ,有饮酒习惯的 18例 ,同时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4例 ,幽门不全梗阻的 2例 ,所有病例都用过不同的抗溃疡药。1.2 治疗方法 首先停用其它所有的抗溃疡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干预实施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3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150例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分析两组疾病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实施于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中,能明显减少患者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PU)复发的有关因素, 为PU复发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在本院就诊的消化性溃疡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季节及易复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与调查的982例PU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占PU的64.2%,男/女为3.01,复发集中在31~40岁.胃溃疡(GU)占29.5%,男/女为4.11, 复发集中在51~60岁.复合性溃疡(CU)62例,占6.3%,男/女为3.41;职业以工人、司机的发病率高,占 45.4%;复发的季节高峰为秋季;GU的好复发部位依次为胃角>胃窦>幽门管>胃体>贲门及胃底,DU的好复发部位依次为球前壁>球后壁>球下壁>降部>球上壁.结论消化性溃疡复发与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复发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霞  杨淑平  郑惠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938-938,979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PU)复发的有关因素,为PU复发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在本院就诊的消化性溃疡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季节及易复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与调查的982例PU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占PU的64.2%,男/女为3.0:1,复发集中在31~40岁。胃溃疡(GU)占29.5%,男/女为4.1:1,复发集中在51~60岁。复合性溃疡(CU)62例,占6.3%,男/女为3.4:1;职业以工人、司机的发病率高,占45.4%;复发的季节高峰为秋季;GU的好复发部位依次为胃角>胃窦>幽门管>胃体>贲门及胃底,DU的好复发部位依次为球前壁>球后壁>球下壁>降部>球上壁。结论:消化性溃疡复发与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高玉梅  李雅丽 《中外医疗》2008,27(19):62-62
目的 了解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2例消化性溃疡病人资料的分析,提高对消化性溃疡疾病的认识.结果 52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1%.结论 消化性溃疡患者只要坚持正规药物治疗,加强自我护理和临床护理,适时复查,就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以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 方法:对我院5年来162例溃疡复发患者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季节、饮食、烟酒嗜好、精神因素、药物等多种因素与溃疡复发有关。 结论:消化性溃疡复发率较高,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与预防性用药可以降低溃疡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王晨泉  马晓慧  李运曼 《医学综述》2012,18(10):1520-1524
消化性溃疡通常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因胃黏膜的侵袭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与防御因素(黏液、黏膜屏障、黏膜血流量、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间的失衡而引起的。通过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靶点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指导其治疗用药及防止复发,同时也有利于研发新的治疗溃疡药物。  相似文献   

12.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止血疗法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GasthentesinalBlewhng.GIB)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欧美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年10万人中就有近100人因GIB需入院治疗,且死亡率高达14%t‘,叫,而消化性溃疡并出血(p6pticmCerBfording.pUB)又是GIB最常见的病因,约占GIB的50%-80%[3,4,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tjlcer.DU)又较胃溃疡(GndcUI-。er.GU)出血明显多,约为GU的两倍匕];每年在美国因PUB需入院治疗的病人接近匕万,从刀年代初到80年代末,其住院率和手术率均未见明显下降,死亡率维持在6%-12%之间U,6],但近年来,随…  相似文献   

13.
锡类散治疗消化性溃疡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难治性消化性溃疡51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与常规治疗组,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2个疗程。根据胃镜判断愈合情况及14C 呼气试验判断 Hp 感染情况。结果24名高压氧组患者经治疗后,溃疡愈合20例,好转3例,未愈1例, Hp 根除率93.75%(15/16);27名常规组患者愈合13例,好转10例,未愈4例,Hp 根除率58.82%(10/17),两组之间溃疡愈合率及 Hp 根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压氧对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Peptic Ulc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地乌胶囊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地乌胶囊 (治疗组 )与雷尼替丁 (对照组 )治疗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 ,两组有效率分别为 94.2 4 %与 87.31 % ,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地乌胶囊与雷尼替丁疗效基本相同 ,但两组对促进溃疡愈合作用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 ,地乌胶囊的作用明显优于雷尼替丁。  相似文献   

18.
将消化性溃疡138例分为二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组(CEG)甲氰咪胍和对照组,观察了前者的近期疗效.CEG治疗后一周、六周的腹痛缓解率分别为53.0%和92.0%,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六周后溃疡愈合率(92%)亦稍高于对照组(82%),但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胃酸排泌量及血清胃泌素浓度无明显变化.部分病例出现恶心(5例)、食欲不振(4例)及腹泻(3例),但未影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穴位埋线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运用穴位埋线治疗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消化性溃疡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果胶铋、痢特灵和法莫替丁联合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病例胃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短。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弥补了扎针时间短、扎针次数多、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不易巩固的缺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Perforated Peptic Ulcer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Because no large series of perforated peptic ulcers has been reported from Canada, 402 cases from the Ottawa Civic Hospital were reviewed to study this dramatic disorder.

The incidence was 15 per 100,000 population annually, or one in every 1000 hospital admissions.

The incidence in females and the elderly in this series was higher than reported elsewhere. The risk of perforation increased with age, being greatest after 55; this was not due to an excess of chronic ulcers in older patients, indicating that ageing is an etiological factor.

As the mortality of perforated peptic ulcer—20%—had remained unchanged over the years, fatal cases were studied to see if changes should be mad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is condition. The mortality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operation was 7.5%. Patients treated conservatively because their general condition was poor, died. Fifteen patients, in whom an incorrect diagnosis was made, died. More aggressive therapy and greater efforts at diagnosis might have saved some of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