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虹 《中原医刊》2009,(20):42-43
目的探讨脑损伤患儿早期发现的新路径,并积极进行早期干预,防止脑瘫的发生。方法对所有在儿保门诊就诊的小儿,在1、2、3、4、5、6、9、12月龄进行神经运动发育的监测,包括Vojta姿势反射、原始反射、运动发育测查,从中筛查出脑损伤患儿并指导进行早期干预。结果小月龄儿神经运动发育异常率较高,随着月龄的增加,异常率逐渐下降;早期指导可促进神经运动发育异常儿的正常化。结论在儿保门诊开展早期神经运动发育的监测可早期发现异常,并可动态评估小儿神经运动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儿脑损伤筛查专科门诊在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的作用以及神经发育疗法治疗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专科门诊筛查,早期发现脑损伤忠儿。对婴儿脑损伤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以临床疗效评估。结果专科门诊对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有意义,88.1%的患儿由门诊筛查发现而被诊断,筛查中应着重注意小婴儿肌张力改变(48%)和运动发育落后(35%),脑损伤中不明原因占18%,1岁以内脑损伤诊断以中枢性发育障碍(89%)、运动落后(11%)为主,治疗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综合方法,20d一疗程,108例1岁以下脑损伤忠儿治疗效果:显效46.2%,好转47.2%,无效6.6%,总有效率为93.4%,6mo以下疗效显著高于6mo以上脑损伤忠儿。结论婴儿脑损伤专科门诊定期筛查能够早期发现患儿,CDD和MD作为婴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名称是可取的,治疗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治疗愈早,效果愈好,婴儿脑损伤早期诊断和早期医学干预方法可以在医疗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羊玲  钟丽花  林秋玉 《海南医学》2013,24(15):2305-2306
目的评价52项神经运动检查早期筛查高危儿脑损伤及在高危儿早期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脑损伤高危儿948例进行52项神经运动检查,筛查出148例可疑脑瘫患儿,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按月随访。随访中复查52项神经运动检查评价早期干预的效果,对52项神经运动检查持续多项阳性的患儿进一步进行脑瘫的确诊。结果通过对148例可疑脑瘫患儿早期干预,6个月龄时仍以52项神经运动检查进行评估,康复有效率达89.9%,并早期诊断脑瘫5例。结论 52项神经运动检查是一种早期发现脑瘫患儿的较好方法 ,对脑损伤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减少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脑损伤患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84例脑损伤患儿分为干预组41例,对照组43例;仅干预组接受早期干预,两组患儿接受相同的育儿知识,由专家定期进行神经检查及智力测定.结果 干预组在1岁和2岁时智力发育指数(MDI)为98.6±17.2、104.1±13.7,运动发育指数(PDI)为89.3±12.8、95.4±12.1,明显高于对照组MDI(88.9±10.5、93.4±14.4)和PDI(80.8±9.4、86.3±15.2),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对脑损伤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可改善其智力及运动发育,减少伤残,降低脑瘫、癫痫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期干预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身高、体重和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26例HIE患儿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行常规治疗;干预组除按常规组的治疗外,辅以视听觉、触觉、运动和水疗法等干预治疗.结果干预组身高、体重及发育商(DQ)评分均高于常规组,且发育商(D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干预治疗促进患儿脑损伤的恢复,促进患儿神经心理发育,可预防和减轻HIE患儿脑损伤所致的发育及智力障碍,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神经发育学评估方法 对脑瘫高危儿早期神经行为异常评定的应用价值,并评价早期干预的疗效.方法 高危新生儿共151例,其中干预组90例,非干预组61例.干预方法 采用家庭与门诊相结合的干预模式,并根据神经发育学评估结果 结合Vojta诱导疗法、Bobath法肢体功能训练法进行个别强化训练.两组儿童均接受常规育儿指导.神经发育检测方法 采用Vojta姿势反射、52项神经运动检查、Gesell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评价.结果 6、12月龄干预组Vojta、52项检查异常率较非干预组为低(P〈0.01),Gesell发育评价(DQ)在6、12、18月龄时干预组各能区DQ高于非干预组(P〈0.01).结论 早期个体化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地改善高危儿的神经发育水平,促进智力及运动发育,降低脑瘫发生率,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模式改善脑损伤早产儿的智能、运动功能及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0月我院儿科就诊脑损伤早产儿150例,将家长积极参与干预指导者共114例作为观察组;将家长不愿意参与早期干预指导者36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干预模式,两组患儿均干预24个月。观察并比较观察两组患儿干预12、24个月后智能和运动发育指数,并比较其神经伤残率。结果干预12、24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MDI和PDI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24个月,观察组神经伤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模式对脑损伤早产儿的恢复有积极作用,可提高智能和运动发育水平,有利于开发患儿的潜能,减少神经伤残率,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刘黎  张悦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2):1232-1233
目的探讨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法(NBNA)筛查高危新生儿脑损伤的有效性以及早期干预对新生儿脑损伤康复的作用。方法对高危新生儿进行NBNA评分,共筛查出≤35分的脑损伤新生儿66例。采用半随机法,将脑损伤新生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自发现脑损伤起就给予早期干预,干预后2周再进行NBNA评分,12个月龄时,采用Gesell婴幼儿发育评估量表对两组婴儿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儿的NBNA评分和Ge-sell发育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NBNA评分法可以早期筛查、诊断新生儿脑损伤,而出生早期的积极干预可显著降低新生儿脑损伤及其后遗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防治早产儿脑损伤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将68例早产儿脑损伤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8例、30例。观察组采取家长自愿,采用早期丰富环境及有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和手法康复。对照组30例仅接受常规治疗和健康指导。两组患儿在生后3d行头颅CT检查,生后第28天、纠正月龄3个月、6个月、1周岁各检查评估一次(新生儿期采用20项神经行为测定法,婴儿期患儿采用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生后3个月复查CT或MRI检查脑实质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生后6个月、1周岁进行神经行为评估,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2例有神经运动及精神发育异常征象,而对照组6例诊断为脑瘫、3例有精神发育迟滞,听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癫痫各1例。结论:早期干预措施对早产儿脑损伤有促进正常神经系统发育及脑损伤后早期修复作用,且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系统干预对高危儿神经发育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84例高危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1岁时进行神经发育检查(CDCC),探讨其神经发育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并将102例有系统干预的分为一组,为干预组,82例没有系统干预的分为一组,为对照组,分析2组的神经发育状况.结果 干预组的高危儿神经发育正常率为88.2%,对照组的为65.9%,影响高危儿神经发育的因素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多重高危因素、NBNA评分低、未进行干预、双胎.结论 高危因素可能造成脑损伤,特别是有早产、极低出生体重、有多重高危因素、NBNA评分低、双胎等因素的高危儿.应该对高危儿进行早期系统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产儿神经行为检查在儿保门诊普遍开展的可行性.方法 对298例早产儿纠正月龄后进行神经行为测定,对异常者进行指导及随访.结果 对反复异常者进行追踪,发现进一步脑损伤表现.结论 神经行为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性强,能早期发现神经发育偏离的儿童,有助于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降低脑瘫的发生率;可帮助家长积极参与到早产儿早期干预工作中,为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期认知干预护理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神经发育、智能发育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脑损伤综合征患儿,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认知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发育情况[盖泽尔发育量表(GDS)]、智能发育情况[智力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功能[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护理后,两组GDS各项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GDS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两组MD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M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两组PD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P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采用早期认知干预护理,能促进其神经发育和智能发育,改善运动功能,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3.
吴惠文 《海南医学》2014,(17):2573-2574
早产儿脑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存活早产儿存在智力及神经发育异常,表现为脑瘫、认知障碍及视听觉受损等。早期确诊早产儿脑损伤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是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对当前国内外用于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指标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李庆华 《中外医疗》2007,26(20):16-16
目的 研究高危儿筛查与早期干预,以期能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达到降低儿童残障发生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方法 对在本院2006年出生的新生儿和在门诊体检的6个月内的350例小儿进行了高危儿筛查,对于筛出的异常儿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按摩、理疗等综合治疗.结果 综合治疗后,盖塞尔测试五大能区的DQ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早期发现发育临界儿和进行早期干预,是降低婴儿脑损伤患病率、减少小儿残疾的一个重要途径,有效降低脑瘫、智力低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神经发育学评估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几种神经发育学评估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神经行为异常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为高危新生儿脑损伤的评估和早期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采用Vojta姿势反射、52项神经运动检查(52项)、Gesell发育检查量表,对71例中、重度HIE新生儿(早期干预组44例,非干预组27例)进行神经发育评价。结果2,4月龄时Vojta、52项检查、Gesell发育评价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月龄干预组Vojta、52项检查、Gesell发育评价异常率较非干预组低(P〈0.01)。三种神经发育检测结果显示,2,4,6月龄时,Vojta检查与52项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Gesell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9月龄时,三种检查方法的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神经发育检测方法对不同月龄HIE儿童干预的指导价值有所侧重,Vojta、52项检查对≤6个月的患儿更为实用、便捷。Gesell发育量表对〉9个月的患儿能更全面评价其各方面的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刘文 《广州医药》2012,43(2):31-32
目的探讨早产儿神经行为检查在儿保门诊普遍开展的可行性。方法对298例早产儿纠正月龄后进行神经行为测定,对异常者进行指导及随访。结果对反复异常者进行追踪,发现进一步脑损伤表现。结论神经行为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性强,能早期发现神经发育偏离的儿童,有助于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降低脑瘫的发生率;可帮助家长积极参与到早产儿早期干预工作中,为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许平  潘发明 《安徽医学》2014,35(1):38-41
目的 探讨早期医院-家庭康复对脑损伤早产儿近期神经系统发育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NICU生后6 h内进行aEEG检查显示脑损伤的早产儿289例,胎龄在28~36周,除外先天畸形和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及新生儿期合并严重疾病.将家长不愿意参与早期干预指导者作为对照组;家长积极参与干预指导者为干预组.干预组200例,对照组89例.纠正胎龄满40周后干预组除常规体检,接受常规育儿指导外,建立系统档案监测,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中接受视、听、被动婴儿操和主动运动训练,出现异常运动者入院行系统康复训练,直到2周岁.对照组:只接受与干预组相同的常规体检和育儿指导,所有对象定期做体格、神经心理发育检查,1岁和2岁均行aEEG检查.测试者不知被测试者组别,以避免主观干扰.结果 ①两组早产儿头围、身长、体质量的体格发育在纠正胎龄6、12个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早产儿的发育商在纠正胎龄6、9、12、18、24个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在不同月龄时干预组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③aEEG检查干预组较对照组异常率低,但脑瘫发生率虽然干预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家庭医院-康复有助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心理、运动系统的发育,降低脑瘫发生率,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语言发育迟缓、全面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神经发育水平。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在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确诊的563例发育障碍疾病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发育障碍类型分为语言发育迟缓组(DLD组)、全面发育迟缓组(GDD组)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组(ASD组)。评估三组儿童的年龄、神经发育水平,分析ASD组患儿神经发育水平的严重程度。结果:三组均以2~3岁(不包括3岁)儿童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性行为、语言、个人-社交评分均低于DLD组和G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重度儿童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性行为、语言、个人-社交评分均低于轻度和中度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发育障碍疾病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加强对现有儿童保健专业人员理论和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童发育障碍疾病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用早期综合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的方法,避免或减轻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将168例新生儿脑损伤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通过随访来观察疗效,于1岁后进行神经行为评估。结果观察组88例有5例出现轻度神经运动及精神发育异常。对照组80例中脑瘫11例,智力落后4例,癫痫3例,死亡2例,听力障碍1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取早期综合治疗的措施对新生儿脑损伤有促进正常神经系统发育及脑损伤后早期修复作用,且干预越早、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177-180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在神经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112例于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脑损伤患儿进行护理研究,随机均分并设组,依次实施常规护理和早期护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比两组患儿神经发育行为、24月龄后运动发育情况、aEEG检查结果、早产12个月、出生24个月的脑损伤率、满意度及出生24个月患儿的回访率评估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原始反射能力、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一般反应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早产儿24月龄后运动发育有效率分别为:75.00%、91.07%,观察组早产儿24月龄后运动发育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患儿出生12个月和24个月的脑损伤率分别为:7.14%、1.79%,对照组早产患儿出生12个月和24个月的脑损伤率分别为:17.86%、14.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个月患儿的回访率为98.21%,对照组为78.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早产儿脑损伤患儿及时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既有效提高了患儿神经及运动发育情况,又降低了脑损伤率,故值得进一步采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