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1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CPB)下行大动脉调转术,麻醉采用间断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维库溴铵维持,主动脉开放后给予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全组麻醉平稳,CPB转流时间186 ~392 (237.1±42.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201(139.5±34.2)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 ~342 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死亡2例,延期关胸5例,低氧血症4例,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 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手术麻醉危险性高,术中加强左室功能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肺部并发症处理是麻醉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2例,其中16例建立上腔静脉右心房旁路行单侧双向格林术,6例利用双上腔静脉互为旁路行双侧双向格林术。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为0.72±0.04,术中肺动脉压为14.1±2.5 mmHg。结果全组无死亡,术中腔肺转流时间34±12 min,术毕经皮血氧饱和度升高至0.89±0.03,术后肺动脉压16.1±3.2 mmHg,胸腔及心包引流液192±68 ml,呼吸机辅助时间12±5 h,ICU监护时间21±13 h,住院时间14±5 d。术后2例出现乳糜胸,无恶性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术的手术方法安全,并发症少,建立足够大的腔静脉和肺动脉吻合口、围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提高近、远期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体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低体重患儿60例,常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体外循环,根据需要维持全身深、中、浅低温;主动脉开放后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结果 本组CPB转流时间38~110分钟,平均时间80.35±30.48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27~89分钟,平均时间51.68±22.45分钟,心脏复苏后,无低水肿、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有3例患儿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呼吸机辅助和雾化吸入等措施处理后,均有明显缓释.30例患儿痊愈出院.讨论患儿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特点,并非是成人的缩影,行术前麻醉时要特殊对待,根据不同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处理方法,以保证围术期间患儿良好的氧供。方法:本组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20例,患儿术前30分钟肌内注射阿托品0.01 mg/kg,入室前给予氯胺酮5 mg/kg肌内注射,待患儿入睡后入室开放静脉通道,行ECG、NIBP、SPO2监测。静脉给予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0.01 mg/kg,地塞米松5 mg。面罩吸氧5 min后潮气量法吸入4%~8%的七氟醚。用2%利多卡因行喉头和声门内喷雾表麻。术中以异丙酚(加入利多卡因)6~12 mg/(kg.h)维持麻醉。术中均采用高频喷射通气,术中SPO2<90%时,采用辅助或控制呼吸。结果:20例患儿异物均完整取出,8例患儿置入气管镜取异物期间SPO2下降至<90%,其中6例利用高频喷射通气进行辅助呼吸维持正常SpO2,不必退出气管镜影响手术操作的连续;2例给予司可林完成手术。所有患儿麻醉恢复后均生命体征平稳,安返病房。结论:在高频通气的供氧方式下,氯胺酮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是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适宜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随着心脏外科学的发展,先心病的治疗越趋于低龄化和复杂化.文中回顾分析6个月以下先心病患儿的外科治疗结果 ,结合文献探讨6个月以下先心病患儿的综合治疗策略. 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6个月以下先心病患儿218例,所有患儿术前诊断明确,简单型先心病患儿158例(72.5%),均行一期根治术;复杂型先心病60例(27.5%),其中5例法乐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行姑息性分流术,4例完全性大血管错位行分期矫治术,其余均行一期根治术,分期手术均严格随访,在术后0.5~1年接受二期手术. 结果 218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为(20~158)min,平均(55.4±24.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28min,平均(33.6±19.3)min;死亡7例,占3.3%,其余入ICU,首次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114h,平均(20.3±14.7)h;监护室逗留时间为1~20d,平均(2.7±1.5)d.术后延迟关胸5例,占2.3%,难治性肺炎17例,占7.8%;再次呼吸机使用24例,占11.0%;消化道大出血1例,自发性肝破裂1例,气管软化5例,膈肌麻痹伴膈膨升1例.随访1~2.5年,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无出院后死亡.室间隔缺损残余瘘14例,占6.4%,右心室流出道残余梗阻15例,占6.9%,均未再手术. 结论 先心病矫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诊断技术、体外循环技术、手术技巧和术后监护技术的共同提高,先心病在婴儿期得到纠治可获得满意结果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CHD患儿行非心脏手术30例,25例采用基础麻醉加骶管阻滞麻醉,5例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结果 3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0~90min,全身麻醉5例患儿1h内拔除气管导管。结论了解CHD的病理生理,高度重视围术期注意事项,采用基础麻醉加骶管阻滞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静吸复合麻醉,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总结深低温停循环下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血管置换手术38例,探讨其围麻醉期管理方法.方法 38例急性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完成手术.术中实施多脏器保护.结果 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诱导、维持平稳;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92.39±29.76)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为(48.2±13.5)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46.42±11.25)min;30例病人8~24 h完全苏醒,顺利脱机拔管,8例出现短暂神经功能异常,通过术后脑保护措施,72 h完伞苏醒拔管,1例病人双下肢肌力减退,5 d后完全恢复;肾功能衰竭6例;手术3 d后死亡4例,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率为10%;全部患者无麻醉死亡.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麻醉管理、重要脏器的保护是提高主动脉弓动脉瘤血管置换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MSE)行神经心理学的测试,调查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无明显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排除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史或服用相应药物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成二组,每组40例,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每组又分三亚组.E组(椎管内麻醉组)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G组(全麻组)采用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麻醉.G组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30~40 mmHg.两组患者术中收缩压变化维持在基础值的±25%之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5%以上.记录患者受教育程度、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记录患者麻醉前,术后3 h、6 h、1 d、3 d的Bp、HR、SPO2及MMSE评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全麻组MMSE评分在术后3 h、6 h、1 d时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两组的各亚组MMSE评分在术后3 h、6 h时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3 h、6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各亚组在术后1 d、3 d时与麻醉前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术后3 h、6 h各有13例(占33%)和7例(占18%)发生术后认知障碍,椎管内麻醉组各有2例(占5%)和1例(占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患者术后早期MMSE评分下降较椎管内麻醉者明显,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者.术后认知功能在术后1 d~3 d基本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适合新生儿特点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管理方法 .方法  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 9~ 2 7(平均 13) d,体质量 2 .8~ 5 .0 (平均 3.7) kg.术前积极治疗肺炎、心力衰竭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快速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建立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 ;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 ;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畸形矫治术 ;手术结束后在监护病房继续行机械通气 ,待患儿意识清醒、肌力和呼吸恢复正常后拔出气管内导管 .结果 麻醉前有 2例患儿在监护室即行气管内插管 ,1例术前静滴前列腺素 E1(0 .0 5 μg· kg- 1·min- 1 ) ;全组均采用经鼻插入气管导管 ,采用 CMV+PEEP0 .4k Pa行机械通气 ;9例在心内手术完成后心脏均自动复跳并停用体外循环机 ,另 1例患儿因左室发育差 ,未能停机 ;心脏自动复跳后常规用多巴胺 2~ 8μg· kg- 1 · min- 1 、硝普钠0 .1~ 0 .5 μg· kg- 1· min- 1 ;部分需用异丙肾上腺素 0 .0 1~0 .0 2μg· kg- 1 · m in- 1 或肾上腺素 0 .0 1μg· kg- 1 · min- 1 ,前列腺素 0 .0 5μg· kg- 1 · min- 1 以维持循环稳定 ;术后 1例死于未停机 ,另 1例死于肺部并发症 ,其余 8例均在术后 4~ 6h时拔管 ,恢复顺利 ,术后 10 d出院 .结论 术前对患儿病情的正确评估 ,选用正确的麻醉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萧明第  肖亦敏  薛松 《上海医学》2003,26(3):186-187
目的 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评价其疗效。方法  2 0 0 2年4~ 7月 ,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治疗单心室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5例 ,其中单侧双向格林分流术3例 ,双侧双向格林分流术 2例。术前患者均经血气分析、血常规、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氧饱和度为 (78.7± 3.0 ) %。结果 所有患者无一例死亡 ,均顺利出院。术后血氧饱和度升高至 (93.9± 0 .9) % ,紫绀症状改善。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的手术方法安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住院费用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总结深低温停循环下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血管置换手术38例,探讨其围麻醉期管理方法。方法 38例急性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完成手术,术中实施多脏器保护。结果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诱导、维持平稳;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92.39±29.76)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为(48.2±13.5)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46.42±11.25)min;30例病人8~24h完全苏醒,顺利脱机拔管,8例出现短暂神经功能异常,通过术后脑保护措施,72h完全苏醒拔管,1例病人双下肢肌力减退,5d后完全恢复;肾功能衰竭6例;手术3d后死亡4例,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率为10%;全部患者无麻醉死亡。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麻醉管理、重要脏器的保护是提高主动脉弓动脉瘤血管置换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钟桂红  李远峰 《海南医学》2012,23(11):75-76
目的观察脑电状态指数监测下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30例气管异物急诊手术患儿入室后监测SpO2、ECG、BP,予面罩吸氧6L/min+6%七氟醚2~3min至患儿意识消失后降低七氟醚浓度至3%~4%,同时静脉泵注丙泊酚5~7mg/kg·h。监测麻醉深度,若患儿呛咳或体动可追加丙泊酚0.5mg/kg。麻醉过程中维持脑电状态指数(CSI)于40左右。术毕关闭挥发罐,停丙泊酚,予地塞米松0.1mg/kg,待患儿清醒哭闹后送回病房。结果手术时间(23.8±5.8)min。27例异物一次性取出,3例钳取未成功退镜换医生操作成功。全部患儿术毕清醒时间(10.6±3.6)min,术中无呛咳无屏气。2例术中低SpO2,给予呼吸嚢辅助呼吸好转至正常;术后舌后坠3例,无恶心呕吐出现。结论脑电状态指数监测下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诱导迅速、麻醉确切、肌松效果好,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毕清醒快,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20例复杂先心病婴儿,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术,麻醉采用间断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维库溴铵维持,主动脉开放后给泵入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全组麻醉平稳,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26~392(247.1±46.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201(129.5±34.2)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3~342 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症5例,延期关胸5例,低氧血症8例,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各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除死亡3例(15%)外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大动脉调转手术麻醉危险性高,术中缩短动静脉穿刺时间、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低氧血症处理是麻醉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肺分流术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48例施行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肺分流术患者,年龄5个月~29岁,体重7~51kg,气管插管全麻,采用中小剂量芬太尼(15~20μg/kg)维持麻醉,必要时辅以低浓度的异氟醚吸入,术中通过及时补充血容量,预见性处理循环变化,及时行上腔静脉引流等方法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死亡1例,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短,SpO2由术前(75.67±11.08)%升到(89.53±6.56)%,均于术后24h内脱离呼吸机,所有患者呼吸支持时间、输血量、术后胸液量、ICU停留时间均明显少于同期体外循环CPB组(P<0.01)。结论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术中维护心血管功能稳定和维持低状态肺血管阻力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加强血液保护、脑保护是术后迅速恢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钟河江  种朋贵  杨天德  陶军 《重庆医学》2008,37(17):1926-1928
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肿瘤患者行气管支气管成形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2例气管支气管肿瘤患者行气管支气管成形术围术期麻醉管理情况.根据肿瘤位置、气道阻塞程度和手术方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芬太尼和咪唑安定进行镇痛镇静,并对咽喉进行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术中应用异丙酚、芬太尼全凭静脉维持麻醉,通过经口插入的气管导管与手术者插入支气管的气管导管进行术中呼吸管理,两肺单独通气以达到最佳的通气效率.其中1例严重气管阻塞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先进行部分体外循环.结果 在手术期间,有4例术中发生SpO2<90%,通过对气道分泌物充分吸引和(或)手控呼吸可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送入ICU,有5例患者在术后即拔管,其余7例均在术后24h内拔出.所有患者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 充分的术前评估、麻醉医生与手术医生的广泛合作以及精细的麻醉管理方法在气管支气管成形术中具有重要作用.辅助体外循环的麻醉是严重气管阻塞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76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麻醉手术效果,探讨此手术的术前准备、麻醉诱导与维持、术中监测、液体管理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的经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无手术麻醉并发症.通过实施麻醉诱导期急性高容量填充策略,术中循环维持稳定,红细胞压积由诱导后即刻的0.352士0.093降至手术探查前的0.262±0.042,绝大部分患者均在术后1 h内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并拔除气管导管,送返病房.结论 a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和血容量的适量扩充是控制嗜铬细胞瘤术后转归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意识恢复的情况。方法 asmⅠ或Ⅱ级择期行扁桃体及腺体切除术的患儿88例,术前30min常规肌肉内注射阿托品0.01mg,根据麻醉深浅调整泵注速度及七氟醚吸入浓度,维持循环稳定。结果本组麻醉过程中各时点血压变化差异无显著性,但心率变化明显。本组未用血管活性药。停止麻醉药至患儿呼吸回复时间为(3.2±1.1)min,至患儿意识恢复时间为(6.5±3.3)min,至完全清醒,同时拔出气管时间为(11.6±8.1)min,术后无1例躁动哭闹,均能合作。术后发生剧烈疼痛6例,及中度疼痛20例,占29.5%;疼痛控制较满意,发生恶心呕吐5例,占5.7%。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复合麻醉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及术中各时点对心血管反应较小,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可控性强,术后意识恢复迅速,完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能够很好地满足小儿扁桃体和腺体样体切除的要求,值得在小儿手术麻醉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手术中麻醉处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以微量泵静脉注入异丙酚3~8 mg/(kg·h)、芬太尼2~6 μg/(kg·h)维持麻醉,维库溴铵间断静脉注射,控制呼吸,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 结果 32例诱导期均较平稳,无严重低血压、呛咳、躁动等现象,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后患者麻醉期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为97%~100%,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患者均带气管导管入ICU,术后9例行气管切开,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及脑部并发症.结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加强麻醉监测和控制颅内高压,减轻脑水肿,是降低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吴征元  赵鑫  张雪  赵保建 《广西医学》2023,(21):2587-2592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在龋齿患儿口腔日间手术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在全身麻醉行口腔日间手术的龋齿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组(R组),每组40例。给予P组患儿静脉注射阿芬太尼(50μg/kg)+丙泊酚(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进行麻醉诱导,给予R组患儿静脉注射阿芬太尼(50μg/kg)+瑞马唑仑(0.3 mg/kg)+罗库溴铵(0.6 mg/kg)进行麻醉诱导,两组患儿均在达到满意的肌肉松弛程度时经鼻置入气管导管。维持麻醉期间,分别给予P组、R组患儿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6 mg/(kg·h)+阿芬太尼20~40μg/(kg·h)、瑞马唑仑1 mg/(kg·h)+阿芬太尼20~40μg/(kg·h),术中将脑电双频指数值维持在40~60。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阿芬太尼用量)、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拔除气管导管后Ramsay镇静量表评分、患儿行为学疼痛评估(FLACC)量表评分、补救镇静情况、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PAED)量表评分、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R组患儿...  相似文献   

20.
李杰  罗兴华  王义宁  王显粤  张卫达 《重庆医学》2012,41(33):3533-353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268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前积极治疗肺炎、心力衰竭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畸形矫治术。术中采用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监测生命体征定时做血气检测评估内环境情况统计体外循环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术后随访统计术后并发症及病情转归。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为20~258min,平均(80.3±16.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130min,平均(35.22±18.6)min,所有患儿在开放主动脉后均静脉给予小剂量多巴胺3~10μg.kg-1.min-1。101例同时加用肾上腺素,50例合用异丙肾上腺素,11例加用心脏临时起博器。术后8例患儿因心功能障碍死亡,10例婴儿拔管后出现喉头水肿,经雾化吸入等治疗后好转其余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后等待二次矫治手术。结论术前积极提高麻醉及手术耐受性,术中合理有效的麻醉监测是保证婴儿先天性心脏病麻醉及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