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蚕丝丝素蛋白亚微米和纳米纤维二者在超细纤维加工方面的特点.方法通过高压静电纺丝和气流辅助高压静电纺丝工艺制备蚕丝蛋白亚微米、纳米纤维.结果当气体流量达到4 L/min时,气流辅助高压静电纺丝可以制的更细的纳米纤维.结论气流辅助高压静电纺丝工艺有助于获得更细的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2.
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合成了聚丙烯腈-聚丙烯酸丁酯嵌段共聚物(PAN-b-PBA),用核磁共振、凝胶色谱、热分析及原子力显微镜等研究了嵌段共聚物的结构、热性能及相结构,利用静电纺丝制备了纳米纤维原丝,对原丝进行稳定化、碳化制备纳米碳纤维。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具有微相分离结构;静电纺丝得到了直径均一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纳米纤维;稳定化、碳化后得到多孔纳米碳纤维,孔的贯穿性可以通过调节PAN和PBA链段的质量比来控制。  相似文献   

3.
静电纺丝可制备出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生物支架材料,以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作为静电纺丝原料可获得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将PCL电纺纳米纤维与无机材料组合,可以改善支架材料亲水性和机械性能,调控降解性能,增强生物矿化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对PCL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基复合材料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自行研制羟基磷灰石/聚左旋乳酸(PLLA/HA)复合材料支架,测试机械力学性能;制备PLLA/HA复合纳米纤维膜,观察纤维膜的结构形态。方法将一定比例HA复合于PLLA中,制膜切丝,自制支架,测试支架力学性能;电纺丝法行支架电纺丝覆膜,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果 PLLA/HA复合材料电纺丝覆膜支架的力学性能良好,结构形态符合组织工程材料要求。结论 PLLA/HA复合材料电纺丝覆膜支架可以满足气管内支架置入要求,是气管内支架的一种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5.
将湿法工艺合成的β-磷酸钙纳米粒子与左旋聚乳酸(PLLA)的混合溶液通过电纺丝法制成杂化纳米纤维膜,以期制备一种新型纳米纤维骨组织修复材料。采用FT-IR,XRD,TEM,DSC等手段研究了β-磷酸钙(β-TCP)的结构和形态,采用SEM和直径分布探讨了优化PLLA/β-TCP纤维的电纺丝工艺。结果表明:采用湿法合成β-TCP的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晶型结构,直径在219~328 nm之间;采用双溶剂体系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LLA/β-TCP杂化纳米纤维直径在500~700 nm之间,PLLA/β-TCP界面结合良好,β-TCP起到了增强作用。在湿态条件下,PLLA纤维膜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而PLLA/β-TCP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则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同轴及混纺载积雪草总苷的纳米纤维膜,研究其形貌及体外释药行为,为深Ⅱ度烧伤提供新型功能性敷料.方法 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芯层载积雪草总苷的同轴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壳聚糖纳米纤维膜.进行处方工艺优化,包括壳层、芯层中聚合物浓度、制备工艺等,同时制备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混纺载积雪草总苷纳米纤维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纳米纤维.考察载积雪草总苷混纺和同轴纳米纤维膜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载积雪草总苷同轴纳米纤维膜的最优处方是壳层由0.8%海藻酸钠、7%聚乙烯醇混合溶液制备,芯层由含2.5%积雪草苷的3%壳聚糖溶液制备.最优工艺是静电电压23 kV,针头和接收屏距离15 cm,壳层溶液推注速度0.8 ml/h,芯层溶液推注速度0.2 ml/h.混纺纳米纤维膜与同轴纳米纤维膜的处方和工艺类似.同轴纳米纤维膜有明显壳核结构,其芯层直径为99.2nm,整个纤维直径为166.8 nm.与混纺纳米纤维比较,同轴纳米纤维膜有药物缓释效果,机制以Fick's扩散为主.结论 同轴纳米纤维膜有明显药物缓释效果,有利于积雪草苷发挥促愈合效果,可用于深Ⅱ度烧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沈梅  张晶晶  刘洁 《四川医学》2020,41(11):1204-1207
<正>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利用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高压电场作用下形成喷射流,拉伸从而形成纤维的技术。电纺丝技术最初被用于纺织工业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纺丝纤维直径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达到纳米级。静电纺丝材料具有以下优点:(1)电纺丝材料可以是多种材料的复合体,从而达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敷料,并研究其抗菌效果。方法:采用聚丙烯腈(PAN)为前驱体高分子,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及高温碳化方法制备碳纳米纤维敷料,并通过银镜反应制备纳米银/碳纳米纤维复合敷料。将2种样本与庆大霉素纸片及优拓(urgotul)敷料采用Kirby-Baucer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成功制备出具有纳米级支架结构且负载纳米银的的创面敷料。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银/碳纳米纤维复合敷料和优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纳米银/碳纳米纤维复合敷料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效果优于优拓,但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低于优拓;碳纳米纤维未显示出具有抑菌能力。结论:纳米银/碳纳米纤维复合敷料具有纳米级支架结构,是具有较好抗菌能力的烧伤创面敷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氧化锌/聚乙烯醇(zinc oxide/polyvinyl alcohol,ZnO/PVA)纳米纤维作为新型创伤敷料的可行性,考察其性能及对创伤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 以溶液-凝胶法制备氧化锌纳米粒,再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有氧化锌纳米粒(1%、3%、5%)的ZnO/PVA纳米纤维并对其进行交联,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氧化锌纳米粒和纳米纤维进行观察,同时检测ZnO/PVA纳米纤维的透气性和吸水率,考察ZnO/PVA纳米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和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毒性;建立大鼠皮肤创面模型,观察ZnO/PVA纳米纤维对创面的愈合作用.结果 氧化锌纳米粒粒径为(64.69±20.47)nm,ZnO/PVA纳米纤维直径为(324.22±144.80) nm,纳米纤维直径较细且较为均一,交联效果明显;ZnO/PVA纳米纤维的透气性和吸水率均优于无纺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ZnO/PVA纳米纤维对金葡萄的抑制作用较强;1%的ZnO/PVA纳米纤维无细胞毒性;ZnO/PVA纳米纤维能够促进创伤愈合,其促愈合作用优于创可贴(P<0.05).结论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ZnO/PVA纳米纤维透气性好,吸水性强,抑菌作用较强,作用安全,能够促进创伤的愈合,有望成为理想的新型创伤敷料.  相似文献   

10.
将壳聚糖、海藻酸钠或透明质酸配制成水溶液,聚氧化乙烯(PEO)溶解在二甲基甲酰胺(DMF)/H2O 混合溶剂中,以上述两溶液分别作为内、外纺丝液进行同轴电纺制备成纤维膜,进而利用适当溶剂除去 PEO 外壳,得到纯多糖纳米纤维膜.纤维结构通过 TEM、SEM 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同轴电纺可一步制得外壳为 PEO、内核为刚性多糖的核壳纳米纤维,纤维外壳 PEO 组分可以用氯仿萃取除去;与单轴电纺法制得的刚性多糖纤维相比,同轴电纺可以保持最终纤维的结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一种β-磷酸三钙(β-TCP)与明胶(Gel)杂化的纳米纤维引导组织再生膜,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为新型牙周组织再生材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β-磷酸三钙与明胶的杂化纤维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力学拉伸实验对杂化纤维膜进行表征,通过MTT实验及细胞与材料共培养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杂化纤维膜交联前、后其纤维的平均直径分别为200~300nm和400~500nm,在交联之后其拉伸断裂应力从(1.08±0.24)MPa提高到(6.47±0.85)MPa.杂化纤维膜在细胞毒性上与阳性对照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阴性对照无统计学差异,并且人成骨样细胞(MG-63)可以成功的贴附生长在该材料上.结论:β-磷酸三钙/明胶纳米纤维引导组织再生膜可以成功地用电纺丝法制备出来,且其生物相容性较好,表明该材料可以用于组织工程学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牙周组织工程再生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一种卟啉化聚酰亚胺电纺纤维膜用于微量甲醇蒸气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化学共聚将卟啉引入聚酰亚胺大分子主链;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卟啉化聚酰亚胺电纺纤维膜,通过改变溶液组成、纺丝电压等,调控纳米纤维微结构,从而获得具有微/纳立体结构和大比表面积的电纺纤维膜,应用于微量甲醇蒸气的快速检测.结果:制备的卟啉化聚酰亚胺电纺纤维膜直径分布均匀、形貌良好,且保持了卟啉的基本光谱特性.当甲醇蒸气与此电纺纤维膜作用时,可引起其紫外光谱的红移与荧光强度的减弱,而其它一些常见醇类并无此现象.交替通入150 ppm的甲醇蒸气与氮气后,电纺纤维膜的荧光强度几乎没有改变,显示出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结论:基于卟啉优异的光敏性能和纳米纤维高比表面积的特点,设计并制备了卟啉化聚酰亚胺电纺纤维膜,用于微量甲醇蒸气的检测.该电纺纤维膜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并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比较应用不同参数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复合型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纳米纤维缓释膜片的可行性,检测其表面特性以及生物相容性。方法使用不同参数制备纳米纤维膜,扫描电镜观察膜片表面形态;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LDCs)培养及鉴定后接种于空白膜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膜的附着情况,以MTT[3-(4,5-dimethylthiaozol-2-yl)-2,5-dip henyltetrazolium bromide]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增殖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随着PLGA流量增加,纳米纤维直径增加;细胞与PLGA膜复合后粘附良好且增殖状态无明显变化;不同浓度材料浸提液对牙周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不同参数静电纺丝制备的新型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进一步作为多种药物及细胞因子载体构建缓释型支架,从而用于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或者牙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以全氟磺酸(PFSA)为聚合物主体,加入疏水聚合物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通过静电纺丝制备了PFSA-PVDF复合纳米纤维。通过电导率、黏度、表面张力、动态光散射、扫描电镜以及差示扫描量热(DSC)等表征手段系统考察了共混体系中聚合物的配比对溶液性质及纤维膜的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DF与PFSA之间具有较强烈的相互作用,导致纺丝溶液的黏度增加,从而有效提高溶液的可纺性。随着纺丝液中PVDF的含量提高,复合纤维的直径分布变得均匀。  相似文献   

15.
静电纺丝技术(简称"电纺")是一种在高压电场作用下形成超细纤维的聚合物加工技术。通过控制电纺过程的各种参数可以制得性能不同的纳米纤维支架。本文主要介绍了电纺纳米纤维支架在皮肤、血管、骨、肌腱、神经等组织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以聚酰胺酸(PAA)溶液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酰胺酸纳米纤维膜(PAAM),热处理脱水后获得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PIM)。采用PIM表面预涂覆聚甲基丙烯酸(PMAA),以茶碱(THO)为模板分子、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氯仿为溶剂,在PIM表面进行了热交联反应,制备了THO分子印迹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复合膜(PIMIM)。讨论了纺膜条件,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与扫描电镜分别表征了PIMIM的结构和形态,比较了THO的洗脱方式。结果表明:较佳的纺膜条件为纺丝电压15.0 kV、接收距离12.0 cm和纺丝液流量0.5 mL/h。以PIM为支撑体,获得了聚酰亚胺纳米纤维间有分子印迹层的PIMIM。PIMIM对THO的静态吸附结合容量达144 μmol/g,对THO与可可碱(TB)的选择性分离因子达1.96。对PIMIM循环再生,索氏提取法优于超声洗脱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材料的理化表征、生物学性能及成骨活性。方法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测量其理化表征。以MC3T3-E1细胞为模型初步评估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与成骨活性,为骨组织再生提供实验依据。结果 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静电纺丝是一种无序三维交错网状结构,具有较小的拉伸强度及良好的润湿性。在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纤维材料表面MC3T3-E1细胞生长良好,有伪足伸出,促进碱性磷酸酶及Runx2基因的表达。结论 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静电纺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理化表征、生物学性能与成骨特性,是一种潜在可用于种植骨再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β-桧木醇/纳米氧化锌/聚己内酯(beta-hinokitiol/zinc oxide nanoparticles/polycaprolactone,β-H/ZnONPs/PCL)纳米纤维,评价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体外抑菌效果及生物相容性.方法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β-H/ZnONPs/PCL纳米纤维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检测其光谱特征,同时检测其透气性、降解性能等指标,考察不同载药比例的纳米纤维对MRSA的体外抑菌效果.参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实施指南,初步研究其体外生物相容性.结果 在PCL纺丝液浓度(质量浓度)为16%、电压为14 kV、喷射速度为0.3 mL/h、接收距离为9 cm时制备的纳米纤维直径分布较为均匀,直径大多分布在150 ~ 350 nm,红外光谱显示各组纳米纤维在1 732 cm-1(C=0)、2 950 cm-1(C-H)附近有吸收峰.纳米纤维的透气性明显优于普通无纺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H/ZnONPs/PCL纳米纤维在PBS缓冲液(pH=7.5)中缓慢降解.ZnONPs制成纳米纤维后仍能增加β-H对MRSA的抑菌作用,且纳米纤维中ZnONPs(质量浓度)的含量为1%时,纳米纤维对MRSA的抑菌效果随β-n含量的增大而增强(P<0.05),当β-H(质量浓度)含量为0.05%时,纳米纤维的抑菌效果并未随ZnONPs含量的变化而明显改变(P>0.05).通过MTT法细胞毒性实验、细胞粘附性实验和溶血性实验表明0.05% β-H/0.1% ZnONPs/16% PCL组成的纳米纤维具有较好的体外生物安全性.结论 0.05% β-H/0.1%ZnONPs/16% PCL组成的纳米纤维对MRSA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其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结果符合医疗器械生物学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多金属氧酸盐α2-K8 P2 W17 NiO61的形貌和结构进行研究。方法运用高压静电纺丝和程序焙烧的方法,制备α2-K8P2W17NiO61纳米粒子。结果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XRD)表明制备的纳米材料依然保持了Dawson-Wells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和半径分布图显示焙烧后得到的α2-K8 P2 W17 NiO61纳米纤维直径约为168 nm。结论成功获得了具有纳米纤维形貌的多金属氧酸盐:α2-K8 P2 W17 NiO61。  相似文献   

20.
克拉霉素纳米乳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克拉霉素(CLM)纳米乳,并对药物释放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以乙基纤维素(EC)为阻滞材料,将CLM制成缓释纳米乳,考察EC的种类及用量、油水相比例、乳化剂用量和制备工艺等对其体外释放度的影响.结果 CLM纳米乳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规律,释药速率主要受EC的种类及用量、乳化剂用量和制备工艺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CLM纳米乳体外释药符合缓释制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