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疟疾血清学调查正在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流行病学和防治效果评价,以及疟疾监测。如何通过数学模型从血清学资料估算疟疾感染率或传播强度,是关系到进一步发挥疟疾血清流行病学作用的重要课题。 作者等(1979)对国内不同类型疟区进行调查之后,曾提出不同流行程度的血清学指征,其后得到了  相似文献   

2.
血清学试验作为辅助方法乃至主要方法,已广泛用于疟疾流行过程的研究,但与寄生虫学方法相比,血清学试验结果的评价常较困难。本文目的是对免疫荧光反应在传播特点不同的各疟区作为流行病学诊断的方法进行评价。在性质各异的三个间日疟疫区先后作了观察。其一为近30年来无疟疾,因1982年输入疟疾而形成的新疫区,年发病率达480/万;其二为阿塞拜疆某村的残存流行区,4年内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不同流行程度疟区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血清学方法如何应用于海南省疟疾调查和监测,并尝试应用血清学结果拟合数学模型推算疟疾年感染概率,我们于1986年3月选择琼中县毛阳乡、万宁县南桥和三更罗乡三个不同流行程度疟区,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进行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用于检查疟疾抗体,是一种特异而敏感的血清学检查方法,它对了解患者抗体水平的消长、人群免疫状况,以及对疟区性质的判定、防治措施的评价、了解当地流行情况等都有重要意义。1976年  相似文献   

5.
目前,血清学诊断被认为是一种调查疟区人群中疟疾流行情况的重要方法,其中以间接血凝试验(IHA)为佳。同种抗原的检出效果虽好,但其来源受到限制。因此,作者试图以诺氏疟原虫抗原来发现早期感染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恶性疟原虫与食蟹猴疟原虫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于1983年对五个不同类型疟区人群进行单次横向调查,同时以寄生虫学调查作对照。用平均每视野(10×40)含149.5个裂殖体的食蟹猴疟原虫抗原片与含124.4个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裂殖体的抗原片同时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疟疾抗体。血清学测定的结果与血检相一致,而恶性疟原虫抗原与食蟹猴疟原虫抗原测出的抗体阳性率与GMRT,分别与该地恶性疟与间日疟流行水平和传播强度呈正相关。表明在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地区,可以使用此两种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恶性疟与间日疟的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   

7.
应用选择性血清学调查方法对疟疾年带虫发病率(API)已降至0.1‰以下的凯里等4个县进行了流行病学评价。本法特点为疟区分层基础上的代表点调查、选择性抽样采集标本、设立年龄匹配的对照组和采用标准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试图排除人群基线抗体水平不同的影响,用抽样人群疟疾抗体指数(MAT)估价当年发病率水平。结果表明:同一地区抽样人群MAI与APIs相比较,能显示病例遗漏情况及API的可靠性,从而对各县疟疾势态和监测措施质量作出较正确的估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 c.)和恶性疟原虫 (P f.)两种抗原在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检测的实用性。 [方法 ]1997年 5~ 10月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及河南省单纯间日疟区用P c 和P f 两种抗原测试人群疟疾抗体。 [结果 ]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c 和P f 两种抗原检测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7 4%和 31 3% ,其阳性符合率为 83 9% ;河南省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P f和P c两种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2 3 0 %和 9 7% ,阳性GMRT分别为 42 9%和 2 9 3%。 [结论 ]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f和P c两种抗原均可用于人群疟疾抗体的检测 ,而单纯间日疟地区则以P c 抗原为优。  相似文献   

9.
作者等试用间接荧光抗体反应方法在萨尔瓦多6个疟疾低度流行地区进行监测疟疾流行的经历,补充各地区病例侦检站发现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的资料,作为对本类型地区纵的考核疟疾防治效果的监测方法。本实验于1970年3月~1971年12月间进行,每年一般调查2次,用血清学和寄生虫学诊断方法检查各年龄组,重点为学龄儿童。血清样本分别与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等3种原虫制成的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滴度在1∶20或更高者为阳性;厚血片样本经镜检100个视野找不到疟原虫者为阴性。  相似文献   

10.
印度于1977年开始实施修订的疟疾控制规划,但每年疟疾病人仍未能控制在2百万以下。因此,有必要在疟区分层的基础上制定针对不同分层疟区的控制目标。本文介绍了由印度疟区分层委员会1986年设计的一种疟区分层的新方法,以及在印度卡纳塔克邦成功试用的情况。此方法是以每个初级卫生中心(PHC)管辖的范围为调查单位,收集6个疟疾流行病学指标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指标对疟疾流行的影响大小确定相应的权重。第一个指标为地形特征,按不同的地形特征,其权重范围  相似文献   

11.
人群原虫率和IFA试验对抗疟后人群感染疟疾情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一个以间日疟为主的非稳定性疟区,在发病率较低时,疟疾流行高峰季节前后的人群原虫率和间接荧光抗体的调查情况。认为疟疾实际流行量远  相似文献   

12.
疟疾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已广泛用于流行区程度的判定、疟疾防制效果的考核和控制后期易感人群及地区的监测。为探明单次横向血清学调查能否反映出泰国疟疾的流行情况,以及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在评价疟疾流行程度中的效用,作者于1982年4月在泰国选择三个以恶性疟为主的村庄进行了研究。所选的三个村中,第11村处于防制的早期阶段,DDT喷洒和主动、被动检测病例同时进行,当年成人血检原虫阳性率为15.2%;  相似文献   

13.
武进区是以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 ,1991年疟疾发病率高达 2 7.49% ,经数十年综合防治 ,1987年疟疾发病率降至 0 .0 66‰ ,1992年基本消灭疟疾 ,当年发病率为0 .0 0 9‰ ,之后进入监测阶段。1 措施与方法1.1 设立疟疾纵向监测点 开展疟疾疫情和媒介监测 ,并加强对流动人口和传染源的管理 ,提供疟疾预警信息 ,指导全区疟疾防治。1.2 人群血检和血清学监测 每年 5~ 10月份在全区开展以“三热病人”为主的疟疾血检 (含流动人口 ) ,流行末期在重点人群和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疟疾血清学监测。1.3 传染源治疗和疫点处理 确诊疟…  相似文献   

14.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环子孢子沉淀试验(CSP)曾证明疟区人群和疟疾病人血清中含有抗恶性疟和间日疟子孢子的特异性抗体。鉴于对引起此项免疫反应应答的抗原尚不了解,本文对与疟区人群和疟疾病人血清发生反应的恶性疟子孢子抗原成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金坛市是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 ,1 983年疟疾发病率 7.78/万 ,达到控制疟疾标准 ,1 987年疟疾发病率 0 .71 4/万 ,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 990 -1 998年对境内间日疟病灶点中疟原虫确诊病例及周围人群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 ,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对间日疟疫点中疟原虫确诊病例及其周围 3 0 0 m的人群 ,于发病后半个月和疟疾流行末期分别采滤纸干血滴(2 0 μl) ,4℃保存 ,集中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 ,同时在距病人家 1 5 0 0~ 2 5 0 0 m设 1 0个对照点。1 .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食蟹猴疟原虫抗…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水平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带虫者的检测效果 ,我们于 1998年 10月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与PCR技术对南桥高疟区与大园村低疟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并与镜检法对照比较。1 材料与方法选择南桥疟疾流行程度低的大园村 (1997年带虫发病率为 6 .6‰ ,疟史率为 7.6 % )和流行程度高的大新村 (1997年带虫发病率 8.6‰ ,疟史率为 2 7.6 % )为调查点 ,每个调查对象采集耳垂滤纸血 2份 ,并制备厚血膜和薄血膜各 1片 ,滤纸血晾干置于有干燥剂的薄膜袋内 ,低温保存备用。1.1 IFAT操作 参照作者等报道…  相似文献   

17.
疟疾青离唬醋伍用伯喳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疗效观察新乡市1,76一1991年疟疾监测报告贵州省间日疟原虫的研究一W.红内期原虫及抱子增殖期的形态观察四川省疟疾形势凯里市凯棠乡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报告涪陵市基本消灭疟疾研究中老边境动满镇垦民与当地居民疟疾流行情况(l):31(1):43 (2)名1 (2)rg(2):26(2):42(3):40元江县热带经济作物开发区流动人员疟疾监测氛袄菊酷灭蚊防疟成效观察广西壮族自治区1992年疟疾流行动态食峨猴和恶性疟原虫抗原用于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的比较应用“Q义”技术快速诊断间日疟的现场评价1.间日疟原虫在Q砚离心…  相似文献   

18.
萤光抗体试验已广泛地应用于人疟和实验动物疟疾的抗体的产生和持续性的研究,并已用作血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萤光抗体试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技术,前者常用以鉴定血涂片或组织切片中的各期疟原虫,后者用以测定人或动物血清内存在的抗体。作者等在本文内用示意图概略地介绍了他们对疟疾所用的间接萤光抗体试验的操作步骤:在有疟原虫寄生的血液制成的薄血膜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以来,国内外曾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作疟疾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为评价IFAT对海南岛疟疾防治效果的作用,我们于1986~1987年进行了本观察。 材料与方法 三更罗乡和南桥乡,均为地形复杂的山区,历史上均属超高度疟区。自1959年开展大面积滞留喷洒以来,微小按蚊已基本绝迹,但大劣按蚊仍然存在并起主要传疟作用。试验区采取疟疾经常性管理并于每年4月份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与屋檐滞留喷洒抗疟措施,对照区仅采取治疗疟疾病人。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血清学才开始在寄生虫病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起初最常用的是补体给合试验,随后逐步使用了更简便而敏感的技术,如凝胶沉淀法及凝集法。寄生虫学工作者最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是免疫荧光法,特别是间接荧光抗体法。在评定血清学方法对寄生虫病的价值时,必须考虑到某些因素。如疟疾、血吸虫病、锥虫病等严重的寄生虫病,全球有亿万人民感染。在这些流行区,血清学方法大多数用于确定流行病学指数和考察防治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