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2.
“心寄窍于耳”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指心可统领耳窍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突发性聋属于中医“暴聋”范畴,中医多从肝肾论治本病,对从心论治本病关注度不足。现以“心寄窍于耳”理论为基点,分析心的生理功能异常与突发性聋的病因病机的联系,即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导致的瘀血阻窍是突发性聋发病的关键环节,心主神志功能异常是影响突发性聋发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针刺治疗可通过循经取穴、近部取穴以畅通血脉,恢复“心主血脉”之功,通过循经取穴以调心神,头部取穴以调脑神,辨证选穴以调五脏神,恢复“心主神志”之能,心之生理功能复常,从而听觉功能亦可恢复。  相似文献   

3.
王振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5):114-115
从心论治失眠。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安宁是保证睡眠的主要因素,故心神受扰是贯穿本病始终的根本病因;治疗首当安神定志,分别采用养心、清心、宁心等相应治法,从根本上改善睡眠,调和气血,使五脏的功能得到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是继发于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以记忆、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综合征。中医学认为此病是由于髓海不足,神机失用,以呆笨、健忘为主要表现。大部分医家对此病多从肾论述,但临床辨证时,常见多脏腑病变相兼,且五脏藏五神、主五志,与神志病有密切联系。本文从中医学独特的"五脏神"理论着手,以五脏生理为纲,浅析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周德安"治病先治神"学术思想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淑文  刘慧林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32-833
中医学认为心藏神,即心有主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心理活动的功能."治病先治神"是周德安教授的学术思想精华,这一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中"用针之要,勿忘其神".周德安教授在针灸临症中始终遵循着治病必先调治心神之思想,并制定出调治心神的著名针灸组方"四神方"和"五脏俞加膈俞"等."治病先治神"道出了针灸乃至中医治病之至高境界,理应成为我们针灸工作者临症时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命门、元神、泥丸、脑芯、脑神的内涵一致,命门是通过起源于脑芯的足太阳经入五脏六腑之腧而为五脏六腑之本的;心、识神、心神是同一个功能系统,心神是通过起源于大脑的督脉而"处物"而"神明出焉"的。脑神与心神及五脏神的关系实质上是命门与五脏的关系;命门与五脏是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关系;命门与三焦是脏与腑的表里关系,是脑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表里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玉明 《新中医》2012,(12):8-11
耳鸣发生与脑神、心神关系密切,是神失内守的表现。从脑神五志理论辨识论治入手,重点采用健脑静神、调心调志,配合调五脏之法,用药多以归脑经之药为主。  相似文献   

8.
心主神明,是君主之官的功能体现,是心主血脉的延伸衍生。心衰者运血乏力,神失所养,易见神志虚弱或失常诸症;神志虚弱或失常,又可加重心衰诸症,二者互为因果,常相兼而行,相助为患。失眠和焦虑是心衰常见伴随症状,是导致心衰症状加重和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在心衰治疗基础上,积极治疗失眠和焦虑可改善心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张伯礼老师治疗心衰注重"心神同调",常察病解之机因势利导决定治疗目标的次序,将治未病思想贯穿心衰治疗全过程,治心不忘调神。多种治法并用综合调治心神,用情志制胜理论协助调神。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小儿抽动障碍的首发症状常为眼部症状,《丹溪心法》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而目乃神窍,同时心主血脉,诸脉属目,又心藏脉,脉舍神,血者,神气也。临床也发现抽动障碍患儿普遍存在性格方面的异常改变,虽表现各异,但总属中医"心主神明功能失调"范畴,故抽动障碍患儿眼部诸疾的出现当责之于心主神明功能失调,临证从心论治小儿抽动障碍,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双心疾病即心血管病变合并心理障碍,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该病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团队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创新性提出“畅络调神”论治双心疾病,并总结出“气络之心”与“脉络之心”概念,认为“络不畅、神不安”核心病机观贯穿双心疾病病程始终。BDNF与其核心病机密切相关,能够调节神经及血管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介导多种信号通路,进而促进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存活和修复,发挥显著情绪调节、心脏保护作用,是临床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之一。“络不畅”主要以“脉络之心”瘀阻郁滞,致气络、脉络不畅,具体表现为络虚瘀滞、络气郁滞。“络不畅”易导致双心疾病患者出现炎症反应、自由基生成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改变等引起氧化应激损伤,影响BDNF水平,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出现焦虑或抑郁等情绪改变。“神不安”主要以“气络之心”受扰,致心神、肝魂不安,具体表现为心神失养、肝魂不宁。“神不安”则易引起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发生,这与BDNF水平引起的神经回路异常激活,神经损伤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该文试从BDNF角度阐述“畅络调神”论治双心疾病的理论内涵和病理机制,为双心疾病络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焦虑情绪是临床常见症状,以"惊恐、提心吊胆、精神紧张"为特征,属中医神(情)志病范畴,是诊断焦虑性障碍的必备症状,也常伴发于其他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历代中医学者对其认识非常丰富,但内容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系统和规范的辨治体系。笔者从历代焦虑情绪的治疗方剂入手,通过分析其用药规律,运用"以药测证"的方法,探讨焦虑情绪的病机和治疗特点,为进一步开展焦虑性障碍的研究奠定基础。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心神为体,脑神为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心脑共主神明的问题,提出“心神为体,脑神为用”的命题。认为脑在功能上是阴阳气血精明流注的通道,是五脏功能的通道,而且又贮藏精髓,是神汇注之处。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而主神明,神有主导形的作用。心是神明所出之根,脑是神明流注之所。因此,所有的五脏功能表现于“神明之体藏于心,神明之用发于脑。”现代研究也证明心脏对脑和人的精神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心脏是生命代谢的中枢,脑的功能还必须依赖于心脏的指令。  相似文献   

13.
介绍钟光辉教授从神论治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尿道综合征以反复尿频、尿急、尿痛为典型表现,并伴有明显的情绪焦虑,但相关检查无异常。钟光辉教授认为,心神不安、失养是情志异常之根本,膀胱气化失司是尿路症状的关键,故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应首重调神,从神论治,确立解郁宁心以安神、清热利湿以定神、补益心脾以宁神、温补脾肾以养神的辨证安神之法,配合情绪疏导等综合调理,共同达到安心神而协助膀胱气化之效。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一句可视为心主神明论的总纲。从内容上来讲,心主神明论的理论框架可以总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形态看,心为神之舍;从功能看,心为神之主;从生理看,心得神则生;从病理看,心失神则死。从形式上来讲,《黄帝内经》心主神明论的表述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从意义上来讲,心主神明论可不拘泥于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比五脏藏神论阐述问题更为灵活。两种理论一合一分,相得益彰。脑主神明的提出使心主神明受到极大挑战,二者对后世精神疾病、神经疾病和心身疾病的诊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心神角度探讨治疗失眠症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认为心主神志内涵宽泛,治疗不可拘泥于狭义之"神";失眠病位主要在心,治当固护心气兼以养血;失眠病机为神识扰动,治当以宁心安神为要。  相似文献   

16.
五脏失调与血管性痴呆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脑有主元神的生理功能,而脑的功能又分属于五脏,脑的功能是通过五脏来完成的。五神脏对神各有所主。五脏虚衰而致脑髓失养或五志失和,伤及五脏,进而引起五神脏功能障碍,可使心神失调、神思散乱、神机失用而发痴呆。  相似文献   

17.
张莉  高积慧 《河南中医》2020,40(5):685-687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发生,为"双心疾病"之一。"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胃之气衰败,气血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致心血亏虚,无以充养心神,发为CN。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是CN发病之本。肝与心为相生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达,气血调和则心得安;肝气郁滞则心不安。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致心神失养是CN发病的重要条件。治疗可以从中医形神一体观出发,疏肝解郁以养其神,益气养血以护其形,以达到同时治疗"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忧郁证从神虚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忧郁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自罪自责,焦虑不安或反应迟钝,伴有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与中医学之忧郁病或忧郁颇同。一般认为“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而论及神的方面较少,余认为本证的总体乃与神虚密切相关,当从神虚论治。1 郁之所起,其神必虚郁因神虚可表现为元神虚和五脏神虚两个方面,元神为脑所藏,统领五脏神,在外表现人体的感觉、知  相似文献   

19.
现代研究证实,情志的异常变化是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原因之一。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与外界刺激密切相关,这种刺激除粉尘、尘螨、花粉等有形过敏原外,还包括来自各个方面无形的精神压力,这些压力导致的情绪异常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内外因素的夹杂则致疾病发生且症状反复发作。结合临床中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常用处方选穴百会、印堂、五脏背俞穴、太冲、合谷等,分别从脑神、脏神和调气机、畅情志方面对所调之"神"的内涵进行分析,以期为本病的针刺临床防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认为心藏神,即心有主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心理活动的功能。"治病先治神"是周德安教授的学术思想精华,这一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中"用针之要,勿忘其神"。周德安教授在针灸临症中始终遵循着治病必先调治心神之思想,并制定出调治心神的著名针灸组方"四神方"和"五脏俞加膈俞"等。"治病先治神"道出了针灸乃至中医治病之至高境界,理应成为我们针灸工作者临症时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