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羽  余玲  张熙伯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166-1168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现代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主要并发症之一。Smad蛋白家族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重要因子。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在PCO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各类Smads在TGF-β2的诱导中与PCO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TGF-β/Smads与PCO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现代白内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MT)、胶原沉积、残留LECs向晶状体纤维的再生和转化是形成PCO的主要原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目前已知的与诱导LECs转分化和组织病理性纤维化关系最为密切的细胞因子,许多研究已经证实Smad经典通路参与了TGF-β诱导的EMT过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多条非Smad通路共同参与TGF-β诱导的EMT过程,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 K/Akt) Akt激酶、Rho、Wn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等.就参与PCO病理过程的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后发性白内障即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向后囊膜表面移行、增生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等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可引起LECs纤维化、PCO及囊袋皱缩.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是目前已知的参与诱导LECs的EMT及组织病理性纤维化关键的细胞因子,它可通过Smad经典通路参与诱导LECs的EMT过程.除此之外,PI3 K/AKT/mTOR信号通路也参与了TGF-β2诱导的EMT过程.RNA干扰(RNAi)技术作为基因调控手段之一,在通过干扰信号通路而抑制LECs的纤维化及增生、迁移等生物学行为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就RNAi技术通过干扰PI3 K/AKT/mTOR信号通路和TGF-β2/Smad信号通路对LECs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在PCO防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动物模型,检测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PCO中的表达,从而探讨Livin在PCO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5只),分为A,B,C,D,E组,对照组(5只),实验组行右眼晶状体皮质吸出,分别于术后即刻;3,7,14,28d(每个时间点5只)对术眼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处死动物获取术眼晶状体后囊膜,对照组直接处死动物获取右眼后囊膜,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Livin在正常对照组及术后不同时间点PCO中的表达。结果:RT-PCR和Western-blotting在正常对照组及术后即刻A组均未检测到Livin的表达,实验组B,C,D,E术后不同时段的PCO组织中均可检测到不同程度Livin的表达,其中RT-PCR和Western-blotting均显示术后C组Livin表达较为明显,D组表达开始下降,但至E组仍有表达,B组表达最低。结论:Livin的表达在PCO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时相性,为进一步探索PCO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昀昀  丁芝祥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1):1892-1895

后发性白内障又称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除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防止其发生的有效措施,临床上多用手术或Nd:YAG激光治疗,现在亟需新的治疗方案。Hippo信号通路参与了哺乳动物多种细胞和器官的稳态调控,最近研究表明Hippo信号通路可调控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殖、凋亡、分化等行为,Hippo信号通路可能为后发性白内障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论述了Hippo信号通路的组成、调节机制及其在后发性白内障中与其他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及相关药物治疗,以期为后发性白内障防治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磷脂酰肌醇3-激酶(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s,PI3K)是使磷脂酰肌醇的肌醇环第3位磷酸化的酯酶,属于磷脂酰肌醇激酶相关蛋白家族,具有内源性脂质底物。PI3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活动,是重要的生命信号通路。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是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主要机制,H...  相似文献   

7.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的增生、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ehymal transition,EMT)、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等。多种信号通路如 TGF-β/Smads 信号传导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MAPK 信号通路、Wnt 信号通路、整合素信号通路、NF-κB 信号通路、Rho /Rock 信号通路等在维持 LEC 的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参与了 PCO 的发生与发展,是现今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各种信号通路与 PCO 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 PCO 的相关发病机制,为 PCO 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16,40:170-178)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糖尿病白内障中的发病机制,为相关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PD98059处理组,后两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模型,PD98059处理组于造模前1 d前房内注射2.5 μg(5 μL)的PD98059,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前房内仅注射PBS。注射STZ后每日观察大鼠晶状体透明度,并于注射STZ后8周时取大鼠尾血检测血糖、总胆固醇,Western blot检测晶状体内MEK/ER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Ras、Raf、MEK和ERK1/2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注射STZ后4周晶状体开始出现周边空泡增多、絮状混浊,8周后整个晶状体明显混浊,而PD98059处理组大鼠晶状体的混浊程度较模型组有所减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糖[(28.70±3.33)mmol·L-1]、总胆固醇[(2.53±0.74)mmol·L-1]及Ras(0.67±0.12)、Raf(0.50±0.13)、MEK(0.48±0.10)和ERK1/2(0.59±0.1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D98059处理组大鼠的血糖[(20.60±4.18)mmol·L-1]、总胆固醇[(2.30±0.64)mmol·L-1]及Ras(0.49±0.11)、Raf(0.44±0.09)、MEK(0.35±0.08)和ERK1/2(0.48±0.1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MEK/ER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参与了糖尿病大鼠白内障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ty,PCO)是白内障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主要 是由囊膜下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n epithelial cell,LEC)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ehymal transition,EMT)形成纤维性PCO造成的.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导致EMT最重要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小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EMT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不同小RNA对TGF-β通路不同信号转导分子,如TGF-βⅡ型受体、Smad2/3、Smad4、Snail、甲基CpG结合蛋白2、基质金属蛋白酶及Skp2基因等的干扰作用,抑制LEC发生EMT,从而预防PCO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由于组织修复反应,房水中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增加,致使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从而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导致后囊膜混浊形成后发性白内障(PCO)。当抗TGF-β抗体或一些蛋白竞争性拮抗TGF-β活性时可以阻止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本文就TGF-β在PCO中发挥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上开发防治PCO的特效低毒药物。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capsularopacification,PCO)(后发性自内障)是现代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防治PCO是保障白内障手术远期疗效的关键。术中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移行和上皮一间质转化是PCO形成的细胞学基础。转化生长因子p(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TGF一8)通过正性调控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迁移、转分化及凋亡等,促进了PCO的发生发展过程。设想可通过对TGF—B、TGF—p受体及其下游通路中的Smad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进行干预来防治PCO。采用结膜囊涂抹及前房注射TGF—B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或特异性抗体等将成为PCO防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密封囊袋冲洗装置在后发性白内障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性白内障仍是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再次失明的主要原因.理论上说,使用药物彻底清除残留于晶状体囊袋内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将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最直接的方法.封闭囊袋灌洗系统的问世使药物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成为可能.本文对封闭囊袋灌洗系统在后发性白内障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明胶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在后发性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及传代培养。分别收集原代、1代、2代、3代体外培养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培养液;对1代细胞加入TGF-β1(终浓度10ng/mL),收集12h、24h、36h、48h和72h细胞培养液,酶谱法检测明胶酶活性。结果不加TGF-β1的原代、1代、2代、3代细胞培养液中未检测到明胶酶活性;加入TGF-β1后各个时间点均能检测到明胶酶活性,且条代密度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结论TGF-β1能够诱导牛晶状体上皮细胞明胶酶的表达。TGF-β1和明胶酶共同作用,可能加速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TGF-β1)对人结膜下Tenon囊成纤维细胞(human subconjunctival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HTCF)表型转化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方法 白内障手术中取人结膜下Tenon囊组织块培养成纤维细胞.用第5~9代细胞,以10 μg/L TGF-β1诱导HTCF 48 h,使其表型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用蛋白质印迹免疫检测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鉴定细胞表型.在诱导后不同时间点(0、5、30、60、120、180 min,12、24、36 h),用蛋白质印迹免疫检测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测定smad2、AKT、ERK、P38蛋白表达.结果 10 μg/L TGF-β1诱导HTCF后α-SMA在24 h达峰值,蛋白表达在48 h最高;10 μg/L TGF-β1诱导HTCF后smad2、AKT、P38表达具有时间双向性,smad2具有两个峰值.结论 TGF-β1能显著诱导HTCF,使其表型转化为MF,smad信号通路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6.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手术后遗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产生不透明的瘢痕组织,是白内障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白内障术后遗留的LECs产生的大量纤维粘连蛋白(FN)与多种细胞表面受体、基质成分和生长因子结合,调节细胞行为。本文旨在回顾有关PCO以纤维粘连蛋白为靶点治疗的文献,并为PCO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将近年来纤维粘连蛋白在PCO中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后囊膜混浊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 是白内障手术的主要远期并发症,是由于手术切除纤维块后残留在囊袋中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的异常生长引起的。在成人术后2~5 a的发生率为20%~40%,儿童几乎为100%。大量研究表明LEC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增殖过程是PCO发展的主要病理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参与了LEC的EMT过程,其包括经典的Smad信号通路及非Smad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为主要的非Smad信号通路。Sprouty是RTK介导的Ras/ERK/MAPK 信号通路特异的抑制蛋白,并作为TGF-β诱导的EMT的负性调节因子抑制ERK信号通路,从而抑制EMT过程。本文将总结在PCO中LEC的EMT过程,以及Sprouty通过抑制TGF相关信号通路阻断PCO过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房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β2,TCF-β2)含量的变化,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前房灌注对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机制.方法 选取84只兔84眼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2眼),行单眼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实验组术中单次应用50 000 IU·L-1LMwH进行前房灌注.分别于术后1 d、3 d、6 d、15 d、30 d、45 d、60 d每组各取6只兔6眼,分别测定房水bFGF和活性TGF-β2含量;同时于术后1 d、30 d、45 d、60 d分别称取晶状体囊袋湿质量.另选取3只兔6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房水bFGF和TGF-β2含量的基线水平.结果 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后模型组和实验组囊袋湿质量均逐渐增加,但LMWH促进了湿质量增加速度,至术后50 d时实验组囊袋湿质量为(123.66±17.83)mg,高于模型组的(97.25±15.99)mg(P<0.05).模型组术后房水bFGF浓度增加了8-15倍,而实验组仅增加了3倍.模型组房水活性TGF-β2浓度在术后30 d开始高于基线值(P<0.05),而实验组活性TGF-β2浓度始终与基线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术后房水bFGF和活性TGF-β2的含量分别于术后30 d和45 d恢复至基线水平,而实验组则分别于术后3 d和1 d恢复至基线水平.结论 晶状体囊外摘出术中单次应用实验剂量的LMWH促进后发性白内障形成,可显著抑制术后房水中bFGF和活性TGF-β2表达强度和持续时间.推测房水中这2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共同参与了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房水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28只兔均行白内障晶状体囊外手术,分别于术后1、3、7、14、30 d和90 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并抽取房水于-80 ℃中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术后兔房水中的IL-1β和IL-6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兔房水IL-1β和IL-6含量于术后3、7、14 d和30 d明显升高,术后7~14 d达最高值,且与后囊混浊程度呈正相关.结论:IL-1β和IL-6可能参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