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以挽救患者的视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医院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1 342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进行分析,将其按照单纯滤过泡感染和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进行分组,对两组患者滤过泡表面的分泌物质、房水或玻璃体抽取物送检验科进行病原菌培养;所有患者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及应用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的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共31例,感染率2.31%;术中放置丝裂霉素的患者发生感染24例,感染率为3.44%,未放置丝裂霉素患者发生感染7例,感染率为1.09%,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滤过泡感染组与滤过泡眼内炎组患者检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为41.18%和47.06%与64.28%和3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滤过泡感染与滤过泡眼内炎患者经治疗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患者会发生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和滤过泡感染,发病急骤、进展迅速,手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会提高滤过泡功能化率,但与发生感染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要谨慎应用,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玻璃体切除术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未明确感染相关病原体以前给予头孢他啶作为临床药物治疗,在明确病原体以后则严格依照药敏试验结果给予药物针对性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玻璃体切除术的手术治疗,并分别对两组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的病原菌清除情况,视力变化情况,眼压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共检出病原菌59株,对照组共检出病原菌57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病原菌检出株数少于对照组(χ2=5.219,P=0.022);研究组患者治疗后0.1<视力水平<0.15的比率高于对照组(H=8.692,P=0.004);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均眼压水平(13.20±2.42)mm Hg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75±2.56)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83,P<0.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对于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的清除,视力水平的改善及眼压的控制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相关性眼炎及感染状况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医院接诊的30例(30只眼)经过青光眼滤过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比较术后1、3个月患者眼压、视力以及滤过泡形态,对患者术后感染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患者术后共8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6.67%;术后1个月,患者视力矫正至0.1~0.5占53.33%,术后3个月,患者视力矫正>0.5占16.67%,患者视力矫正至0.1~0.5占80.00%,视力<0.1仅占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会引起滤过泡相关性眼炎及感染,按照医嘱合理、迅速、准确用药,及时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滤过泡相关性眼炎及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相关性眼炎及感染状况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医院接诊的30例(30只眼)经过青光眼滤过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比较术后1、3个月患者眼压、视力以及滤过泡形态,对患者术后感染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患者术后共8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6.67%;术后1个月,患者视力矫正至0.1~0.5占53.33%,术后3个月,患者视力矫正〉0.5占16.67%,患者视力矫正至0.1~0.5占80.00%,视力〈0.1仅占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会引起滤过泡相关性眼炎及感染,按照医嘱合理、迅速、准确用药,及时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滤过泡相关性眼炎及感染。  相似文献   

5.
杨海霞 《中国校医》2016,30(7):556-55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预防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前房角粘连关闭均>180°)患者78例80眼并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39例40眼。2组均常规性小梁切除合并虹膜嵌置术及玻璃体抽吸术治疗,参照组常规行围术期护理,试验组按品管圈管理原则组建小组,全体组员对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将小组分析成果应用于试验组患者。比较2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护理前后患者视力变化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2.56%(1/40),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00%(8/40)(P<0.05)。试验组护理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参照组,且其非常满意的患者比例及总体满意度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应用于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可有效预防其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改善患者视力及其满意度,是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染性眼内炎的有效预防性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更好地预防与控制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方法 对2003-2007年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计施行14 011例(眼)玻璃体切除手术,其中感染性眼内炎7例(眼),感染率为0.047%;7例标本送检,4例培养阳性,病原菌检出率57.0%;革兰阳性球菌占75.0%,>60岁患者占71.4%,6例抗感染治疗有效,预后较好;1例细菌培养为革兰阴性杆菌,为糖尿病患者,经抗感染,再次玻璃体切除治疗无效,行眼内容剜出术.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术后眼内炎的发生与年龄大及合并全身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关系密切,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保存和挽救视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及滤过泡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方法 查阅近5年医院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病历,依据术中是否放置丝裂霉素C(MMC)分为两组,讨论MMC的放置增加滤过泡感染的可能性;并总结医院近5年滤过泡感染及相关性眼内炎的病历,将其分为单纯感染组和眼内炎组,探讨其临床表现、病原学、治疗及临床预后.结果 手术中巩膜下放置抗代谢药物,术后发生滤过泡相关感染的患者为1.36%,而手术中未使用抗代谢药物组为0.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滤过泡感染组治疗前后眼内压分别为(16.25±3.30)、(14.88±3.42) mm Hg,眼内炎组治疗前后眼内压分别为(18.36±14.12)、(15.00±3.12)mm 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原学检查方面眼内炎组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例数分别为8例和7例,而单纯滤过泡感染组则为7例和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单次应用抗代谢类药物可以有效提高滤过泡的功能化率,但其与滤过泡相关性感染密切相关,术中慎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的2 177例行滤过手术的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感染相关样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有65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99%。检出病原菌6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52.17%,革兰阴性菌31株占44.93%,真菌2株占2.9%,主要革兰阳性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青霉素G、克林霉素的耐药株数较多,对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的耐药株数较少。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耐药株数较多,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株数较少。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为主,这些病原菌的耐药性较强,临床医生应选用敏感性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以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寻求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3年9月青光眼滤过术患者74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滤过泡表面的分泌物或房水和玻璃体抽取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半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743例青光眼滤过术患者共发生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38例,发生率为5.11%;共培养出病原菌39株,革兰阳性菌检出20株占51.28%,革兰阴性菌检出18株占46.15%,真菌1株占2.5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最高达100.0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的敏感率也高达90.0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仅为30.00%,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完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达到94.44%,此外对哌拉西林/他巴唑坦以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也较高,均达到88.89%,而对氨苄西林敏感性较低,仅为38.89%。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不同种类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建议通过联合给药、多途径给药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行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87例内眼手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15例,感染率为0.4%;其中行球内异物取出术后的最多12例,占80.0%,玻璃体切割手术后1例占6.7%,青光眼小梁手术后1例占6.7%,白内障手术后1例占6.7%;经积极抗感染球内注药及手术治疗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12例占80.0%,视力无改善者1例占6.7%.结论 球内异物后行内眼手术,是感染性眼内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检测病原体确定敏感药物,早期实施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是治疗的关键,提高医务人员对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重要性的认识、对内眼手术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无菌操作,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5例(27眼)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采用避开滤过泡的颞侧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观察视力、并发症、眼压和滤过泡的改变.结果:术后25眼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视力≥0.5者70.4%.术后随访6~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无改变.结论: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采用避开滤过泡的颞侧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既可提高视力,又可保持原有的抗青光眼滤过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现代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69眼)晚期青光眼施行了现代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术中一次性应用MMC湿敷巩膜床;小梁切除前行前房穿刺降低眼内压,术毕由此穿刺口注液恢复前房;巩膜瓣相对牢固缝合和外置可拆除缝线。术后观察前房深度、滤过泡、视力、眼压、视野及并发症等情况,于术后2~21 d控制性定量拆除外置巩膜瓣缝线并结合滤过泡旁指压按摩,6~7 d拆除结膜缝线,随访3~12月。结果术后第1天54例(69眼)均形成前房,随访3~12月,68眼(占98.55%)形成功能性滤过泡;1眼(占1.45%)形成Ⅲ型瘢痕滤过泡。69眼(占100%)眼压在正常范围;52眼(占75.36%)术后视力与术前相同;11眼(占15.94%)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1~2行;6眼(占8.70%)因术后白内障加重视力低于术前。69眼术后未能全部进行视野检查,随访6月时有17眼(占24.64%)主观感觉视野较术前略有扩大,21眼(占30.43%)进行了全电脑视野检查确定视野较术前扩大5~10度。无术后视力丧失病例发生,未出现脉络膜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现代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其术后降压效果较好且稳定,能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抗青光眼手术的远期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2009年10月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例,感染率为0.51%;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3例感染病例均得到控制,且恢复部分视力;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玻璃体切除手术特点及局部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血糖、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无菌操作,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玻璃体切除治疗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20眼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早期(≤1w)行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晶体摘除术,异物取出术。结果术后获得有效视力(矫正视力≥0.05)的4眼,占20%,术后矫正视力≥0-3的14眼,占70%,眼球萎缩1眼,占5%,术后视网膜脱离1眼,占5%。结论早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治疗的最佳方案,对挽救患者的视功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具有术后视力恢复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下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共48例(48眼),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44例,白内障继发青光眼4例,对患者采用经超乳隧道切口的三联术,术后随访8~12个月,分别对术眼视力、眼压、结膜滤过泡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观察检查.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范围0.05~1.0,其中36眼(占75%)视力≥0.3;非接触眼压计测48眼眼压范围为14.7~25.4 mm Hg,其中40眼(占83%)眼压低于21 mm Hg;术后12个月有14眼(占30 %)滤过泡消失;术后早期轻度角膜水肿者8眼(占16%),前房炎性反应、房水浑浊、瞳孔区有渗出者10眼(占20%),无前房浅、前房出血及角膜失代偿.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隧道下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视力恢复良好,并可有效的控制眼压,该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MMC)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59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移植和MMC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观察1年,视力改善11眼(18.6%),视力降低6眼(10.2%),视力不变42眼(71.7%),眼压控制正常51眼(86.4%),功能性滤过泡22眼(77.9%)。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生物羊膜和MMC可以减少疤痕的形成,提高滤过功能,降低眼压,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患者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513例青光眼术后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将其分为并发组(n=17)和未并发组(n=496)。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术后1 d的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对影响青光眼术后患者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1 d,并发组血清G-CSF、MCP-1、sIL-2R水平均高于未并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男性、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术中同步白内障手术、既往滤过手术≥1次、伴有糖尿病以及血清G-CSF、MCP-1、sIL-2R水平偏高是青光眼术后患者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OR=3.771、6.574、8.960、18.885、15.445、39.241、1.145、1.190、1.324,P0.05)。结论血清G-CSF、MCP-1、sIL-2R在青光眼术后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呈高表达,且青光眼术后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与患者年龄≥60岁、男性、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术中同步白内障手术、既往滤过手术≥1次、伴有糖尿病及G-CSF、MCP-1、sIL-2R水平偏高有关,临床应当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以防止青光眼术后患者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应用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30例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应用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过。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30只眼感染全部控制,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做好患者的入院评估,心理护理,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和出院指导对巩固手术疗效,促进病人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2月在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手术3473例患者,分析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3473例患者中,术后5例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14%;5例标本均培养出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株,革兰阴性杆菌1株;60岁1321例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5例,发生率为0.38%,≤60岁2152例患者术后无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慢性基础性疾病1163例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5例,发生率为0.43%,无慢性基础性疾病2310例患者术后无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有4例患者感染控制良好,视力部分恢复,1例患者感染得到控制,但眼球有萎缩。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与患者年龄及全身基础性疾病有一定关系,落实医院感染控制、围手术期无菌操作等措施,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眼手术患者术后感染致病菌分布,并提出预防内眼手术患者术后眼内感染的对策,以期降低内眼手术后感染率。方法回顾2011年4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内眼术后眼内感染患者26例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选取2014年3月-2015年7月医院收治的内眼手术患者6 34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以循证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例内眼术后眼内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9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9株占65.52%;对照组患者晶体手术、玻璃体手术和其他内眼手术后眼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30%、0.50%和0.85%,观察组患者分别为0.05%、0.12%和0.28%,观察组患者各种手术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眼手术患者术后眼内感染病原菌以眼部固有的条件致病菌为主,循证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内眼手术后眼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