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申咏梅  薛永权等 《江苏医药》2001,27(10):740-742,F002
目的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荧光素SpectrumRed直接标记8号染色体着丝粒DNA探针,对66例MDS患者(病例具有连续性)和10例正常人的骨髓细胞进行间期FISH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C)结果相比较。结果 66例MDS患者中,间期FISH检测23例(34.8%)为阳性,而CC检测中只发现其中15例为阳性。结论 间基FISH在检测MDS患者8三体方面十分有用,是CC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起源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此病发生率较低,小儿更为少见,这种疾病状态中的部分患儿最后会发展为急性白血病。鉴于部分MDS患存在染色体的核型异常,本对19例MDS患儿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将2012年~2014年本院确诊的49例MDS临床和血液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DS病例的血涂片及骨髓涂片中粒、红、巨三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在可供细胞遗传学分析的31例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51.6%(15/31例),其中单一异常53.3%(8/31),两种异常33.3%(5/31),复杂异常13.3%(2/31),最常见的克隆性异常是+8,其余依次为-7/del(7q),5q-/del(5)(q13),5q-/del(5)(q22q35),5q-/del(5)(q11q15),del(20)(q11),del(18)(q21),+16(q24)),-6,-15,-17,+21(p11)。结论细胞形态学是MDS最重要、最基础的诊断手段,细胞遗传学是MDS的确诊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判断预后以及制定治疗策略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比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异常核型和正常核型的细胞形态学的特征.方法 对诊断明确的131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和细胞形态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异常核型和正常核型组的胞形态学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31例MDS患者中克隆性染色体异常71例(56.5%),异常核型组粒系Pelger核、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明显高于正常核型组(P<0.05).红系巨幼样变、双核红细胞、多核红细胞、花瓣核、核碎裂;粒系颗粒分布不均、核浆失衡、巨幼样变、空泡、AUER小体、双核;单圆、多圆核巨核细胞,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粒系Pelger核、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在异常核型MDS较正常核型组细胞病态造血发生率明显增高,染色体核型异常与细胞形态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及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根据美国和英国协作组(FAB)及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诊断为MDS的112例患者。采用传统细胞遗传学(CG)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研究其分子遗传学改变。根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标准对染色体核型进行分组,分为好、中等、差3组。结果 112例患者中具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46例,占41.1%。核型"好"组50例(44.6%),"中等"组42例(37.5%),"差"组20例(17.9%)。中位生存期(MS)分别为59,43,12个月,P<0.01。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与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yelodysplastic syndrome)是一组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具有发展成急性白血病的高危倾向。目前MDS的诊断主要是按照FAB诊断分型标准[1]。但是,MDS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表现复杂,不典型的MDS用FAB形态学分型常难以作出准确诊断。有研究表明[2],染色体核型异常是MDS的遗传学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是否存在血管新生,及其在MDS发病机制、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CD34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标记MDS患者和正常人骨髓绀织m管内皮细胞,盲法计数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MDS患者MV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的骨髓MVD呈增高趋势(P<0.01).结论 MIDS患者骨髓MVD增高,可能与白血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预后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近年来随着国际预后积分系统和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等的提出,使得对于该病的预后判断更为准确,据此制定病人的治疗策略也更趋合理.随着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重要的预后因素也得以不断地确认.本研究就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组织学分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辉树  梁晓岚 《天津医药》1995,23(3):131-136
  相似文献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号染色体三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冰  李建勇  潘金兰  李丽  薛永权  吴亚芳 《江苏医药》2005,31(4):241-243,i002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的发生率。方法对87例ALL和8例正常对照骨髓细胞进行经典的细胞遗传学(CC)及红色荧光素Spectrum Red标记的8号染色体着丝粒α卫星特异DNA探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结果87例ALL中14例FISH检测为8三体,占16.09%,5例CC检测结果为8三体(5.75%,5/87);FISH还发现8三体/四体嵌合体1例,而CC仅检测到8四体。结论FISH检测8三体的敏感性高于常规核型分析,在小克隆检测方面有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在绒毛间期细胞染色体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 p Y3.4以及生物素标记的探针 2 1q2 2 .3,对 10例流产绒毛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以绒毛染色体直接制备分析验证杂交结果。结果  FISH杂交结果与绒毛染色体分析结果一致 ,诊断率达 95 %以上。结论  FISH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可用于产前诊断间期细胞染色体分析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垂体瘤间期细胞遗传性畸变,探讨其异常与垂体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50例垂体瘤间期细胞核7、8、11染色体数目的异常。结果64%(32/50)的垂体瘤出现一个以上染色体数量的变异,其中以11染色体的异常最为常见28%(14/50),其余依次为7染色体22%(11/50)、8染色体20%(10/50)。7、8染色体的异常与垂体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未见明显相关,但11号单体与垂体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结论垂体瘤7、8、11染色体变异是频繁发生的。7、8染色体的获得可能参与了肿瘤形成的起始阶段,而11号染色体的丢失可能与肿瘤的演进及生物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多发性骨髓瘤常见染色体异常情况,探讨其与临床分期及免疫学分型的关系。方法 对39例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患者进行1q21、RBl、D13S319、p53及IGH5种基因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以及IG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统计分析染色体异常情况与临床分期及免疫学分型的关系。结果 1q21、RBl、D13S319、p53及IGH探针的阳性阈值分别为:7.2%、8.7%、7.9%、7.2%和9.8%。39例患者中,1q21扩增24例(61.5%);13q14缺失18例(46.2%),其中同时检出D13S319和RBl缺失15例;p53缺失8例(20.5%);IGH基因重排13例(33.3%)。除IGH重排与D-S分期之间(r=0.434,P=0.007)、p53缺失与IIS分期之间(r=-0.448,P=0.006)和D13S319缺失与免疫学分型之间(r=-0.335,P=0.040)呈显著相关性外,其余染色体异常与临床分期和免疫学分型均无相关性。结论 1q21扩增、13q14缺失、p53基因缺失及IGH重排是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的核型异常,FISH检测技术有助于探索染色体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在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 X着丝粒探针、Y染色体区域特异性探针 (PY3.4)对 8例外生殖器及第二性征发育不全、原 (继 )发闭经、无精子等病因前来就诊的患者及 2例正常男、女外周血进行 G显带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 ,杂交后用 Olympus BX6 0荧光显微镜观察玻片并照相。结果  FISH结果与原 G显带核型一致 ,8例患者中 1例核型为 45 ,X0 ;1例为 46 ,XX/ 45 ,X0 ;1例为 45 ,X0 / 47,XXX;1例为 46 ,Xi(Xq) ;1例为 45 ,X0 / 46 ,Xi(Xq) ,诊断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 ;2例核型为 47,XXY,诊断为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 ;1例生殖器为男性的患者核型为 46 ,XX,诊断为性反转。结论  FISH技术可用于染色体异常的分析 ,能分析一些显带技术不易分辨的异常。由于 FISH技术在间期细胞中显示杂交信号 ,在极短的时间内可检测大量细胞 ,对于一些中期分裂相有限、分散不好的染色体以及那些不易发现的嵌合体等方面 ,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13q14缺失[del(13q14)]情况。方法运用Spectrum Orange^TM标记的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对83例初发的B细胞CLL(B-CLL)患者的细胞进行染色体13q14的检测。结果83例B-CLL中35例(42.2%)有del(13q14),其阳性细胞率为22.0%~95.0%,其中6例(7.2%)纯合缺失。del(13q14)在不同Binet分期中分别为A期27/63(42.9%)、B期7/15(46.7%)、C期1/5(20.ooA),各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FISH是一种在分析CLL患者del(13q14)异常方面较为快速、准确和敏感的方法。del(13q14)在判断B-CLL预后方面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应用于绒毛及羊水间期细胞进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18、X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21号染色体特定区域探针,分别对绒毛及羊水间期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并与中期分裂相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绒毛及羊水间期细胞均出现了杂交信号,万以绒毛细胞杂交比率高,信号强;常染色体探针出现3个及1个杂交点的比率约为1%和6%,X染色体探针出现3点的比例也在1%左右。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检出染色体非整倍体有较强的特异性,同时也为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检出提供了诊断依据。FISH技术应用于产前诊断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的优点,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的扩增情况,并与免疫组化(IHC)结果相比较,优化乳腺癌HER-2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相关质控措施,利用FISH法及IHC法检测乳腺癌HER-2的表达,分析相关性。结果 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40例,阳性率30.5%(40/131),在IHC(-)标本中,Her-2基因未扩增19例,阴性符合率为95.0%;在IHC(+)标本中,Her-2基因扩增7例,阳性符合率为20.0%;在IHC(++)标本中,Her-2基因扩增15例,阳性符合率26.8%;在IHC(+++)标本中,Her-2基因扩增17例,阳性符合率89.5%。结论 FISH检测准确率较高,IHC阴性和(+++)时与FISH结果一致性较好,可作为治疗依据,IHC(+)和(++)时仅能作初步筛查,明确Her-2情况仍需结合FISH检测。  相似文献   

19.
原位杂交检测HPV6/11感染在诊断尖锐湿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喜波 《江西医药》2006,41(1):15-17
目的 研究原位杂交法检测HPV6/11对诊断尖锐湿疣的价值。方法 对47例尖锐湿疣进行HE染色及原位杂交HPV-DNA检测。结果 典型的挖空细胞是表层或中层的鳞状细胞,伴有单个或偶尔为多个增大、深染和皱缩的细胞核,核周有一明显的透明区或“空晕”。紧靠周围胞浆增厚带。原位杂交HPV—DNA法检测阳性率为95.7%(45/47)。阳性反应呈深蓝色,广泛出现于棘层中上部、颗粒层和角化不企细胞核内,在角化不全层内被挤压的细胞核中尚可见到阳性表达。结论 典型的挖空细胞是尖锐湿疣病理诊断的特征性细胞。原位杂交法可以提高HPV6/11的检测率,有助于尖锐湿疣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端粒酶基因(hTERC)扩增与宫颈上皮内肿瘤(CIN)和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0例存在宫颈病变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结果 100例各类宫颈细胞病变中,hTERC基因扩增比例分别为:CIN1组13.3%(4/30),CIN2组71.0%(22/31),CIN3组和宫颈癌组均为100%(19/19,20/20),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颈CIN和宫颈癌细胞hTERC基因均有扩增,且扩增率随病变的进展而增加;高级别CIN和癌的扩增率明显高于低级别CIN;检测hTERC基因扩增可以作为宫颈CIN和宫颈癌筛查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