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端粒酶基因hTR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基因hTR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T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9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及16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TRT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为(25/30,83.3%),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3/19,15.8%)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率(0/16,0%),而且病期晚及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增高,结论:端粒酶基因hTRT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表型增高的标志,hTRTmRNA表达检测可望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2.
胃癌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表达在胃癌发和琢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TFAP银染法和RT-PCR法对胃粘膜粒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RT mRNA进行检测。结果:胃癌-%一酶阳性率为100%(8/8),胃癌前状态组织是性率为40%4/10),浅表性胃炎均为阴性(0/9)。胃癌组织hTRT mRNA阳性率为85.7%(6/7),浅表性胃炎均为阴性(0/5)。结论:端粒酶激活参与胃癌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小肝癌中端粒酶蛋白hTRT基因检测与P53,N—ras,nm23H1,PC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小肝癌中端粒酶白hTRT基因与P53蛋白、N-ras蛋白、nm23H1蛋白、PCNA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在20例小肝癌中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TRT基因与P53蛋白、N-ras蛋白、nm23H1蛋白、PCNA的表达。结果:hTRT阳性信号检出率80%(16/20),其余蛋白检出阳性率P53为35%(7/20),N-ras为90%(18/20),nm23H1为85%(17/20)  相似文献   

4.
口腔鳞癌发病机理及致病因素一直不清楚,深入研究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对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从DNA、RNA及蛋白质水平对疾病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基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并为进一步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本实  相似文献   

5.
杨正德  李爱翠 《医学综述》1999,5(11):502-504
<正>1 概况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两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对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和功能正常、调控细胞的寿命、分化有重要作用。正常细胞每个分裂周期端粒-DNA丢失50~200bp,当其缩短至一定长度后,大部分细胞通过一些复杂的机制诱导自身凋亡,而极少数细胞激活端粒酶,修复端粒-DNA序列,使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得以保护,细胞逃过增殖危机点,获得永生潜能并可能向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组化 (LSAB)法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端粒酶hTRT的表达特征 ,探讨hTRT在肿瘤中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 6 8例肿瘤中hTRT表达率为 75 % (5 1/ 6 8) ,显著高于癌旁相对正常皮肤 15 .38% (4 / 2 6 )。在鳞状细胞癌的不同分化中hTRT表达率无显著差异。发现 3种hTRT表达模式 :膜型、核型和浆型。鳞状细胞癌中以膜型为主 ,阳性细胞多分布在癌巢周围 ;提示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常见hTRT表达。hTRT在肿瘤中呈异质性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反义技术阻断人类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TRT)基因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hTRT基因反义寡核苷酸 (ASODN) ,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前列腺癌细胞系PC3 M ,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ASODN在癌细胞内的分布 ,MTT比色分析、流式细胞仪、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癌细胞体外生长活性 ,RT PCR和PCR ELISA法检测hTRT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结果  0 5~ 2 0 μmol/LASODN转染 12~ 36h后 ,ASODN逐渐聚集于细胞核 ,PC3 M细胞增殖活性抑制 34 1%~ 79 6 % (P <0 0 1) ,细胞周期阻滞于G0 /G1期 ,克隆形成能力抑制 6 1 2 6 % (P <0 0 1) ,hTRTmRNA水平降低 2 4 4 8%~ 86 73% (P <0 0 1) ,端粒酶活性抑制 2 4 74 %~ 76 72 % (P <0 0 1)。结论 运用ASODN阻断hTRT基因表达 ,降低端粒酶活性 ,能有效逆转前列腺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8.
李胜新 《医学综述》1999,5(8):369-370
<正>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telomerase)是近年来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端粒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它的存在对染色体末端的粘着、畸变、遗传信息的丢失有关,端粒的合成依赖于端粒酶的作用。端粒酶的激活可能是通过持续维持端粒的长度,从而使细胞获得无限的增殖能力,即逃避死亡。因此,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和获得新的肿瘤生物标记,以及发现一些新的肿瘤生物治疗靶点。本文就端粒-端粒酶及其在肝癌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肝癌中端粒酶基因蛋白(hTRT)与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在20例早期肝癌中用原位杂交检测hTRT基因,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hTRT阳性信号检出率80.0%,PCNA强阳性率为55.0%;癌中hTRT阳性信号、PCNA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非癌组织(P<0.05);癌不则分化组中PCNA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癌中hTRT阳性信号分布有模型和浆型两种形式,其分布形式、 信号强度均与PCNA阳性强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肝癌发生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端粒酶活化是肝癌发生的早期事件,是肝细胞增生和恶性转化所必需,其检出结果对鉴别肿瘤恶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端粒酶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70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进行分析。结果:70例乳腺癌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54例,阳性率77%;30例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2例,阳性率6%,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不表达。端粒酶在乳腺癌细胞中的原位表达和在乳腺良性病变细胞中的表达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结论:端粒酶在乳腺癌细胞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将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通过对细胞端粒酶的检测来协助乳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大蒜素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生长和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孙三元  卓士超  曹苏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152-2153,2172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生长和端粒酶的活性抑制作用。方法:将SGC-7901胃癌移植瘤裸鼠随机分5组,N组为PBS处理组,P组为氟尿嘧啶组(250mg/L),L组为低剂量大蒜素组(600mg/L),M组为中剂量大蒜素组(800mg/L),H组为高剂量大蒜素(1 000mg/L)。观察荷瘤鼠的生长状态,量取肿瘤的大小绘制肿瘤的生长曲线,应用人端粒酶酶联免疫法测定端粒酶的活性。结果:与N组相比,大蒜素和氟尿嘧啶均对荷瘤鼠的肿瘤有抑制作用,各组对端粒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大蒜素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H组与N组相比端粒酶的活性抑制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大蒜素对胃癌裸鼠移植瘤和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激活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编码基因(calalytic protein subunit mRNA)的表达;结果:10例正常子宫内膜端粒酶阳性率为10%,12例癌前病变内膜中5例端粒酶阳性率为41.67%,36例子宫内膜癌中阳性率为80.56%,端粒酶活性在内膜癌、癌前病变与正常内膜中差异有显著性;端粒酶活性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结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激活可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刘星  钟鉴宏  黎乐群 《医学综述》2012,(22):3764-3766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全世界高发的恶性肿瘤,而我国发病人数居首位。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及治疗指南仅对早期患者推荐手术治疗,但随着手术技术及围术期护理技术的提高,中晚期HCC行手术治疗也已取得较好的疗效。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中晚期HCC的治疗新观点。现对HCC手术治疗技术及手术治疗情况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端粒酶的调节基因TRA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的调节基因TRA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RAP在38例皮肤基底细胞癌、15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TRA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P<0.01);在未分化型与分化型基底细胞癌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RAP的异常高表达可能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病有关。TRAP的表达与基底细胞癌的病理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具不同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48例正常人、104例肝硬化患者、24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61例肝癌无肝硬化患者的FBG,分析四组间血浆FBG水平的差异;并分析FBG水平与是否合并肝硬化、肝功能分级、原发灶大小、肝内血管癌栓形成情况、肝癌分期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肝癌合并肝硬化组、肝癌无肝硬化组的血浆FBG水平依次升高;肝功能分级越差、原发灶越大、肝内血管癌栓越多、肝癌分期越晚的患者血浆FBG水平越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具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点,肝癌有无肝硬化背景与患者血浆FBG水平相关,血浆FBG水平可能成为肝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预测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兔肝癌裸鼠模型,为兔肝癌可移植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日本大耳白兔肝癌,将获得的肝细胞癌接种于裸鼠皮下,并反复传代,将传代瘤块经体外培养后回植于裸鼠皮下,并继续在裸鼠体内传代。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前5代对裸鼠致瘤率约40%;经体外传代后移植瘤成活率100%,潜伏期7~10d,无自然消退,无转移。病理检查证实该移植瘤保持着兔肝细胞癌特征,肝细胞抗原阳性,甲胎蛋白阳性。结论兔肝部细胞经传代和体外培养可增加移植成功率,并可缩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