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化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妇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分为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与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化瘀汤),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经期延长、经量增多、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周期缩短、腰酸背痛症状积分均显著改善(P 0. 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显著降低(P 0. 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补肾活血化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症状及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评价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丹参提取物(DT)、丹参总酚酸提取物(DF)、丹参总酮提取物(DST)、丹参总酚酸合用总酮提取物(DF+DST)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c盐酸肾上腺素和冰水浴共同刺激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沉(ESR)和红细胞压积(HCT),观察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不同剂量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通过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观察丹参不同有效部位对血瘀大鼠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PCA法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丹参不同有效部位的总活血化瘀效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丹参不同部位低、中、高3个剂量给药组均能较好地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PC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得出,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不同剂量组中DF+DST高剂量组的活血化瘀作用最好;相同剂量下,各剂量下的DF+DST给药组活血化瘀效应较好。结论丹参不同有效部位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异常,丹参总酚酸和丹参总酮2个有效部位配伍活血化瘀效果优于各有效部位单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丹参注射液对退变颈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家兔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血液流变学、髓核蛋白多糖、胶原及椎间盘病理的变化和丹参注射液对这些变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破坏家兔颈推动、静力平衡 ,建立家兔颈椎间盘退变的模型。 6 0只兔子随机分成 3组 ,颈椎间盘退变组 (A) 4 0只 ,分 4个亚组 (A1、A2、A3、A4 ) ,即为造模后 1、3、5、7月组 ,每组各 10只 ;退变加丹参治疗组 (B) 10只 ,造模后饲养 6个月后 ,每日腹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 2ml ,1个月后处死 ;正常对照组 (C) 10只。通过测定血液流变学、髓核蛋白多糖、胶原的含量 ,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在光镜、电镜下观察椎间盘组织的细胞、基质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丹参治疗组 (B)家兔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沉与A4组比较P <0 0 1,红细胞压积同A4组比较P <0 0 5 ,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 ;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同A4组比较 (P >0 0 5 ) ,无显著性差异。髓核蛋白多糖、胶原与A4组比较 (P <0 0 1) ,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丹参能改善家兔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灌注 ,增加椎间盘髓核的蛋白多糖 ,降低胶原的含量 ,促进组织修复、再生 ,能够延缓和抑制颈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伴高黏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40例患者均予灯盏细辛注射液3 0mL加入生理盐水 2 5 0mL中静脉滴注 ,1次 /d ,14d为 1个疗程。治疗后复查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改变 ,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均降低 (P均 <0 .0 1) ,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伴高黏血症患者副作用小 ,无胃肠道反应 ,78%以上的患者在 2周内血液黏度可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5.
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16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军  房家毅  李梅  王耀民 《河北中医》2004,26(5):361-363
目的 观察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1 62例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患者辨证分为 5型取穴针刺治疗 ,分别于针刺治疗前后进行症状学和检验学总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93 .2 %;针刺治疗前后症状学积分分别为 ( 1 3 .2 3±3 .2 5 )分和( 9.1 2± 2 .48)分 ,检验学积分分别为 ( 6.5 7± 3 .89)分和 ( 4 .93± 3 .1 7)分 ,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 ;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疗效确切 ,且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提示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为偏头痛病理改变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袁军  李梅  王耀民 《河北中医》2003,25(3):207-209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方法 将 10 0例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患者辨证分为 5型取穴施治。分别于针刺治疗前后进行症状学和检验学总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 ,并比较。结果 本组 10 0例 ,临床总有效率 95 % ;针刺治疗前后症状学和检验学总评分分别为 ( 13 .76± 3.6 5 )分和 ( 9.6 8± 2 .37)分 ,治疗前后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疗效确切 ,且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提示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为偏头痛病理改变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毒汤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清淀粉样蛋白A(A-SA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9例给予前列腺素E1治疗,研究组59例给予益气活血解毒汤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A-SAA、Hcy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及血清A-SAA、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 05),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且研究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及血清A-SAA、Hcy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益气活血解毒汤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A-SAA、Hcy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五苓益肾方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80例PN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五苓益肾方治疗,两组治疗3个月,评价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血浆白蛋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 9%,高于对照组的78. 0%(P 0. 05);观察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P 0. 05);血浆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 0. 05)。结论:五苓益肾方联合西药治疗PNS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清肝祛脂代茶饮对青壮年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30例青壮年高脂血症患者 ,服用中药清肝祛脂代茶饮治疗 30d。用药前后检测血脂 (TC ,TG)、血液流变学、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用药期间不改变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结果 :30例患者用药前后TC ,TG明显下降 (P <0 .0 0 5 ) ,总有效率均为 83.33%。血液流变学中全血黏度 (低、中、高切 )明显下降 ,P <0 .0 0 5。红细胞压积下降 ,P <0 .0 2。血浆黏度、血沉下降无意义。结论 :清肝祛脂代茶饮可明显降低青壮年原发性高脂血症者的全血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脂及血糖的关系。方法对本院538例血流变检测资料,根据全血黏度结果分为高黏组、正常组、低黏组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各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高黏组血糖、三酰甘油与正常组及低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高密度脂蛋白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糖、血脂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以清热、用温热以散寒。寒热并用之法为证候之复杂多变而设,但因病情复杂,单用寒热往往难附合病情而需寒热并用,以达"欲寒先热、欲热先寒"之功。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欲补先泻",对于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等造成的脏腑实证,应祛邪扶正,但不可滥用攻伐耗气之品,应泻中有补,"欲泻先补"。"欲散先收、欲收先散",制其标而复其本,去其邪而不伤其正。在药物配伍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于阴阳矛盾中达到实质上的有机结合。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中医学之"欲阳先阴、欲阴先阳"即组方配伍能正确把握药势,在具体应用中能达到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散收相使之功,在服药中可以防止药证格拒。  相似文献   

12.
掌握现有针灸推拿学专业结构规模和招生比例、专业层次等方面内容,能够为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课题组设计了6套问卷,从专业设置和结构规模、课程设置及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调查。通过分析和论证,说明本校针灸推拿学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基本涵盖了所有与针灸推拿相关的专业方向,并重点发展了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已初步形成了“高层次、国际化、强能力”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论--针以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该如何操作,也许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由于操作的轻重、频率和快慢的不同,刺激量肯定有异,但这是否就是补泻的本质所在呢?从<内经>发展到<针灸大成>针刺手法洋洋大观,如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午捣臼、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凤凰展翅、饿马摇铃、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等颇使我们后学有望洋兴叹之感;这些形式各异的手法都能起到或补或泻的作用,它们背后是否隐藏着相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浅析心肾相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机理加以探析,提出心肾相交的内涵包括:心血肾精同源互化、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元气与心血相助5个方面。对于探讨心肾相交的意义及指导临床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病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肺挫伤及撕裂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本文收集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经CR及CT检查资料较完整的70例胸背部创伤病例.全部病例均行胸部正位或正/斜位拍片及CT检查.CT扫描采用日立Pronto螺旋CT机,以层厚10mm自肺尖至肺底进行螺旋扫描,必要时局部加3-5mm薄层扫描.结果:本组70例胸部外伤病例中,39例有肺实质损伤,其中肺挫伤32例,肺内血肿7例,肺血气囊肿和/或气囊肿5例.结论:肺挫伤影像表现与肺炎相似,一般2-3天可吸收,吸收慢者一至二周可完全吸收;肺血肿或肺血气囊肿影像表现与肿瘤、结核球及肺脓肿、先天性肺囊肿相似,吸收最快者20天,最慢者5个月.  相似文献   

16.
寒热真假的正确判断在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均是重点难点所在,本研究在对寒象与热象、真象与假象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的病机、临床表现和证候本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寒热真假的重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17.
从气血失和角度入手,结合脏腑病机及对脉道的影响,探析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气血升降失和,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血随气升,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升失和;气随血降,肺主气,胃主降浊,肾主纳气收藏功能异常易引起气血降失和。气血虚实失和,血虚则气之生化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以荣周身,导致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血失和,导致脉道通利不畅及脉管弹性减弱,血液在脉中受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8.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认识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的核心理论,药食气味及其功能归属,对维持调整人的生命状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方剂的组成始于气味配伍,气味配伍是中医方剂调整机体阴阳、脏腑气化失常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湿邪为患,故祛湿是其主要治则。根据湿邪相兼邪气的不同,总结祛湿四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临证运用清热化湿法、温阳祛湿法、苦辛燥湿法、健脾运湿法时,应明确其适应症,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灵活运用上述四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雏形初步建立,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寒热并用之法用于药物配伍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用之法首次完整系统的运用于方剂之中。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针对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寒热错杂证候而设立的方剂,晋唐时期寒热并用法理论停滞不前。宋金元时期,寒热并用法获得巨大的理论飞跃,内涵更为丰富,代表方剂愈加繁多。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温病学派亦出现于此时期。同时,药物研究方面,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主要代表,为后世提供了寒热并用法指导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寒热并用法作为中医常用治法,《黄帝内经》为其源,《伤寒杂病论》为其始,隋唐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予以革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