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循环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和功能变化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分离3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和18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T细胞中Treg的百分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Treg对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循环血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S组Treg百分比明显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CS组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减弱,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CS组循环血中致炎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升高,而抑炎细胞因子转移生长因子(TGF)-β1和白细胞介素(IL)-10降低,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Treg数量与TGF-β1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FN-γy和高敏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Treg数量减少和抑制功能障碍,可能是其特异性免疫稳态失衡和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树突状细胞(DC)介导的热休克蛋白60(HSP60)特异性的T细胞毒反应。方法:分离ACS患者(ACS组),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SA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DC。流式细胞仪检测HSP60负载及未负载的DC CD86的表达及各组T细胞中CD45RO+细胞的百分比;二氮唑法(MTT)法检测各组DC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检测各组DC诱导的细胞毒T细胞(CTL)对负载HSP60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杀伤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SP60冲击T细胞后干扰素γ的分泌。结果:与未负载HSP60的SA组和对照组的DC比较,ACS组的DC以及负载HSP60对照组的DC CD86表达较高;ACS 组的DC及HSP60负载的DC刺激自体细胞毒T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ACS组的DC及HSP60负载的DC诱导的细胞毒T 细胞对负载HSP60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有高度的杀伤作用;ACS患者体内存在HSP60致敏的记忆性T细胞。结论:ACS患者体内存在强烈的DC介导的HSP60抗原特异性T细胞毒反应。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更是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细胞外基质作为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一些能影响细胞外基质的常见细胞因子进行简要的叙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数量及比例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12月共6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和稳定性心绞痛20例),以同时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11例胸痛综合征患者为对照,以其他非冠心病的住院患者10例为正常对照.采用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髓样DC和浆细胞样DC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髓样DC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分别为4.7%±2.6%,5.0%±2.7%)低于正常对照组、胸痛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分别为12.0%±3.9%,12.3%±3.3%和11.0%±6.4%,均P<0.001),髓样DC实际数量水平降低(41.0±28.3,45.8±25.2比84.4±37.3,81.2 ±34.8,73.2±42.2,均P<0.001);但外周血浆细胞样DC亚群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比例和实际数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外周血髓样DC比例及数量下降,表明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DC亚群分布异常,髓样DC的下降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状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树突状细胞 (DC)的功能。方法 将 4 5例ACS患者分为老年组 (2 5例 )和非老年组 (2 0例 ) ,另选健康体检者 2 2例分为老年对照组 (12例 )和非老年对照组 (10例 ) ,入院时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制备DC。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和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液中细胞因子浓度 ;分析CD86表达相关因素。结果 与非老年组比较 ,老年组DC功能下降。与老年和非老年对照组比较 ,ACS患者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 ;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 ;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增多 ,抑炎细胞因子减少 ;CD86的表达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ACS时DC的激活与年龄无关。结论 正常人DC功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老年ACS患者DC的功能亢进可能是ACS发病及预后不良的原因 ;低密度脂蛋白与DC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人脾脏树突状细胞大量培养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人脾脏单核细胞体外培养生成大量树突状细胞的新方法。方法:人脾脏细胞悬液培养2h获得贴壁的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μg/L或rhGM-CSF100μg/L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500kU/L,体外培养7天,收集悬浮细胞,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抗原内蚕能力,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抗原呈递功能。结果:以细胞因子培养7天生成的悬浮细胞,20%-80%表达树突状细胞(DC)特异性标志CD1a,表达高水平的HLA-DR、B7-1、B7-2分子,具有较强的抗原内吞能力,体外可以强烈刺激同种T细胞增生,其形态,表型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得的DC相似。结论:从人脾脏获得的贴型的单核细胞,体外以GM-CSF rhIL-4培养,可以获得极其大量的DC(>10^9细胞/个脾脏)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树突状细胞(DC)功能状态以及依那普利(Enapril)对DC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2例ACS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1例)和常规治疗加依那普利治疗组(21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取血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以CD86^+CD11c^+细胞比例表示);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细胞对正常献血者T淋巴细胞刺激作用;分析依那普利治疗后CD86^+CD11c^+细胞比例,MLR的变化及其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ACS患者DC细胞中CD86^+CD11c^+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01);对T淋巴细胞增殖刺激作用明显增强(P<0.001);与治疗前比较依那普利治疗后CD86^+CD11c^+细胞比例和MLR明显下降(P<0.01);CD86^+CD11c^+细胞比例、MLR均与CRP呈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DC细胞功能明显增强;依那普利可能通过抑制DC细胞功能,负向调节患者的特异性免疫而抑制斑块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高浓度胰岛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贴壁法分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和正常人(正常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 μg/L)和白细胞介素4(100 μg/L)的RPMI 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5天后收集细胞,作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重新铺板后继续在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10 nmol/L和100 nmol/L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此时细胞作为成熟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 CD40、CD80和CD83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用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树突状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树突状细胞表型CD40、CD80和CD83随着胰岛素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也随着胰岛素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则随着胰岛素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同等胰岛素浓度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较正常组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D40、CD80和CD83的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升高(P<0.05),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则降低(P<0.05).结论 高浓度胰岛素促进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40、CD80和CD83的表达;促进了树突状细胞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对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则起抑制作用.高浓度胰岛素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成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种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为主要病理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炎症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共同参与并推动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文献报道,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种特殊的能够负性调节免疫作用的CD4+T细胞,其在人体内的数量及比例对类风湿关节炎、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树突状细胞关系及辛伐他汀免疫干预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20例冠状动脉正常,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为阴性对照组;2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者为动脉粥样硬化组;2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服用辛伐他汀40mg/d,连续30天以上者为辛伐他汀组。分别抽取冠状动脉血2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行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免疫表型、平均荧光强度、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刺激指数;动脉粥样硬化组分为B1、B2两个亚组,B2组在树突状细胞培养第5天时加入100μmol/L辛伐他汀,其他培养与检测方法相同。结果冠状动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后经体外培养与扩增,均成功培养出典型树突状细胞,各组树突状细胞形态无差异;与阴性对照组比较,B1组CD1a阳性细胞比例、CD1a与CD80、CD83、CD86双阳性细胞比例、平均荧光强度、收获细胞总数、树突状细胞数量和刺激指数均明显增高(P<0.05);与B1组比较,B2组收获细胞总数无差异,但CD1a阳性细胞比例、CD1a与CD80、CD83、CD86双阳性细胞比例、平均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绝经后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雌二醇(E2)、睾酮(T)水平与树突状细胞(1312)前体各亚群分布情况及相关性。方法ACS患者62例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20例,对照组为胸痛综合征(CPS)10例,非冠心病10例,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外周血E2、T水平,流式细胞仪四色分析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亚群占比例(%),计算其绝对数(个/"L),评价各组之间的差异,并对ACS组内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CS患者外周血E2水平,E2/T比值,mDC与pDC占PBMC的比例、绝对数及其比值均较CPS和非CHD组低(P〈0.01,P〈0.05);E2水平与mDC所占PBMC比例、绝对数及与绝对数的mDC/pDC呈正相关(r=0.408,r=0.622,r=0.590;P均〈0.01);E2/T与mDC所占PBMC比例、绝对数及其mDC/pDC呈正相关(r=0.498,r=0.604,r=0.633,P均〈0.01)。结论绝经后女性E2水平降低,E2与T之间平衡失调,影响了对免疫反应的调控,可能与AC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例AM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22例)和常规治疗加瑞舒伐他汀组(23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抽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DC。检测DC表型(CD86)、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DC吞噬功能和凋亡细胞数、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患者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症细胞因子(IL-6,IL-12,肿瘤坏死因子a)增多,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10)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瑞舒伐他汀前CD86的表达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相关(r=0.63,P〈0.01);瑞舒伐他汀抑制DC功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血hs-CRP水平;且CD86与hs—CRP水平正相关(r=O.59,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C功能亢进,瑞舒伐他汀抑制斑块炎症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DC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戒烟的依从性及吸烟状态对术后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调查656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男性ACS患者术前及术后吸烟状态,根据术后的吸烟状态将患者分为3组:不吸烟组(n=226)、戒烟组(n=283)及目前吸烟组(n=147),详细记录随访时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多元回归分析吸烟状态对主要不良心脑事件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656例患者术前吸烟率为65.5%,术后吸烟率为22.4%,吸烟组患者较年轻(P0.001),血脂异常较多(P=0.005),文化水平较低(P0.001);与不吸烟组和戒烟组相比,吸烟组全因性死亡(1.8%vs 1.1%vs 6.1%,P=0.004)和主要不良心脑事件(7.1%vs 5.3%vs 15.0%,P=0.002)的发生率较高,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吸烟是主要不良心脑事件[比值比(HR)=1.404,95%可信区间(CI):1.206~1.793;P=0.008]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ACS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吸烟是导致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脑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前列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院ASC患者60例,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研究对象入院治疗前后均测定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bg).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CRP和Fbg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CRP和Fbg水平均较前有显著降低,前列地尔组CRP和Fbg水平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结论 前列地尔能抑制ASC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粥样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TIMI是指心肌梗死中的溶栓治疗。TIMI研究致力于研究各种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不同溶栓和抗栓治疗策略,其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经典的TIMI研究,重点观察不同溶栓剂的冠脉开通率及再灌注治疗方法;现代的TIMI研究,主要评价溶栓基础上抗栓治疗的作用及地位;未来的TIMI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预后价值。TIMI研究始终站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前沿,不断开发新药物,完善冠心病的治疗方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冠心病治疗观念。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急症,二者有着许多相似的危险因素,且卒中合并ACS较常见,但卒中合并ACS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深入研究卒中与ACS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卒中合并ACS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理机制及治疗,以期为提高临床卒中合并ACS诊治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血浆正五聚蛋白一3(PⅨ一3)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致病作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简单综述了PTX一3的发现、结构、功能、来源、生物学特性及其与ACS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有效预防ACS的发生及改善ACS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抗磷脂抗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5例ACS患者、23例稳定型心绞痛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和24例门诊体检人员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IgG,IgM亚型和抗p2糖蛋白I IgAGM,IgA,IgG,IgM亚型抗体的水平。结果:ACS组中抗磷脂抗体阳性率为54.3%,其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为17.5%,抗&糖蛋白I抗体阳性率为36.8%。ACS组中抗心磷脂抗体IgG亚型、抗&糖蛋白IIgAGM亚型及IgM亚型抗体的阳性率和滴度明显升高,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这3种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另外,抗&GPI抗体阳性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尤其是血清总甘油三酯)高于抗磷脂抗体阴性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结论:ACS的发病可能与抗磷脂抗体有关,尤以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明显,抗磷脂抗体可能参与ACS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