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免疫失调有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病所致肝纤维化化疗后转归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观察日本血吸虫所致肝纤维化患者经有效病原学治疗后,肝纤维化的转归。方法对379例经粪孵确诊的病例采用超声检测评价肝脏纤维化程度,从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329例作为实验组,实验组给予首次吡喹酮40mg/kg顿服普治,并于每年6月及12月两次复查,阳性者12例进行复治,连续治疗3年,对照组在首次及每年12月均给予安慰剂治疗。超声检测于每年6月及12月各检测1次,治疗及超声检测均采用双盲法。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将45只ICR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腹腔注射NP30,对照组腹腔注射SP2/0腹水。尾蚴攻击感染后第4、8、12、16、20、24周分别处死小鼠取肝、VG组化染色和Ⅰ、Ⅲ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免疫组化染色,应用NYD-1000型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定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VG染色显示实验组肝组织胶原的平均光  相似文献   

4.
桃仁合剂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阐明桃仁对肝纤维化病变的治疗机理提供形态依据。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病肝内虫卵肉芽肿生物学参数、网状纤维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桃仁等对已形成的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有明显的逆转作用。经中药治疗后血吸虫病肝内已形成的虫肉芽肿周长最大径及最小径缩小,病灶内网状纤维减少,纤维组织所占面积下降。结论:桃仁等参与了肝内纤维的降解和吸收过程,显示其有较好的抗血吸虫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放射分析法测定112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SHA)水平。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为469±512μg/l,慢性血吸虫病组为202±184μg/l,正常对照组为63±40μg/l。表明SHA是一项较好反映肝纤维化及其程度的临床生化指标,对病情判断、预后估价和药物疗效观察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素E1与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前列腺素 E1 (PGE1 )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ABC技术 ,并用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 ,检测分析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鼠经 PGE1 治疗后肝内 、 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的含量变化。结果  PGE1 治疗组肝内 、 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的含量分别低于感染对照组 (P<0 .0 5 ) ;PGE1 治疗组及感染对照组肝内 、 型胶原的含量均与 TGF- β1 呈显著正相关 (r=0 .96 36 ,P<0 .0 5 ;r=0 .86 6 7,P<0 .0 5 ;r=0 .96 36 ,P<0 .0 5 ;r=0 .92 72 ,P<0 .0 5 )。结论  PGE1 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 PGE1 抑制 TGF- β1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用BALB/c小鼠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实验组以250 mg/(kg·d)吡喹酮连续用药3 d进行杀虫,再以600 mg/(kg·d)连续给药30 d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吡喹酮杀虫。以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等指标评定小鼠肝纤维化的程度,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各组肝组织中某些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水平。各组检测结果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吡喹酮治疗后,小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等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降低,小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感染后第75天,感染组、杀虫组、治疗组依次为(0.86±0.07)、(0.66±0.06)、(O.25±0.05)mg/g肝湿重,治疗组低于感染组和杀虫组(t=12.86,P0.01)。同时小鼠肝脏的部分miRNA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改变,治疗组与杀虫组相比较,Col I、miR-223、miR-146b、miR-142-5p、miR-199a-5p、miR-34c*、miR-195依次下调了62%、38%、75%、77%、40%、54%和56%。结论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某些宿主miRNA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对西昌邛海周边地区人群肝脏损害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该地区4个乡20个村民小组5-60岁村民1060例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 经超声检查肝纤维化异常率为26.89%,日本血吸虫感染率与肝纤维化异常率存在正相关(P<0.002),虫卵负荷量与肝脏的损害有直接的关系(P<0.001);不同性别感染血吸虫者Ⅱ级以上肝损害与未感染者差异有显著性(P<0.025);肝纤维化随年龄增长明显呈上升趋势;有血吸虫病诊断依据者肝纤维化异常率明显高于无依据者(P<0.005);未接受治疗的患者肝纤维化异常率与接受治疗者差异有显著性(P<0.025)。结论 人群肝纤维化与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感染率、感染率、接触疫水及治疗等因素有关,超声检测能直接评价人群血吸虫病病情。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体感染日本血吸虫后 ,虫卵在肝脏沉积并释放可溶性抗原 ,刺激巨噬细胞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 (TNF- α、TGF- β、IL- 1等 ) ,激活枯否细胞 (KC)、星状细胞 (HSC) ,使前胶原m RNA表达增加 ,促进胶原与非胶原细胞外间质 (L N、HA等 )合成、分泌 ,成纤维细胞增生 ,产生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于肝脏 ,沿肝内门脉小分支形成特征性的血吸虫性干线型肝纤维化 [1~ 3 ]。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早期及时祛除病因 ,肝纤维化多能终止或部分逆转。当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 ,可由干线型纤维化形成肝硬化 ,临床表现出晚期血吸虫病症状体征时 ,虽经彻底祛除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对西昌邛海周边地区人群肝脏损害的情况.方法随机选择该地区4个乡20个村民小组5~60岁村民1060例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经超声检查肝纤维化异常率为26.89%,日本血吸虫感染率与肝纤维化异常率存在正相关(P<0.002), 虫卵负荷量与肝脏的损害有直接的关系(P<0.001);不同性别感染血吸虫者II级以上肝损害与未感染者差异有显著性(P<0.025);肝纤维化随年龄增长明显呈上升趋势;有血吸虫病诊断依据者肝纤维化异常率明显高于无依据者(P<0.005);未接受治疗的患者肝纤维化异常率与接受治疗者差异有显著性(P<0.025).结论人群肝纤维化与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感染率、感染度、接触疫水及治疗等因素有关,超声检测能直接评价人群血吸虫病病情.  相似文献   

11.
应用家兔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在不同阶段进行肝内核糖核酸含量的测定和光镜、电镜观察肝组织相应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血吸虫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减少。光镜下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与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增多。经核糖核酸治疗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增加的同期,肝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电镜观察在核糖核酸减少时,贮脂细胞、枯否氏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分布广泛,经核糖核酸治疗后,上述细胞及胶原纤维相应减少。提示核糖核酸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核糖核酸可以减轻病变程度,阻抑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对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3个月的猫、犬及兔(各15只)的肝和肠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种动物中,以兔的肝和肠病理损害为最明显,猫最轻。肝脏内的虫卵肉芽肿反应均较肠壁内的明显。肝脏内虫卵肉芽肿反应增长比为:兔(3.52)>犬(2.64)>猫(1.81)。虫卵在肠壁内成串或单个沉着,而很少形成明显的虫卵肉芽肿。肠粘膜及粘膜下层有炎症浸润,粘膜肿胀或脱落,并可见腺体破坏和溃疡形成。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不同动物感染同种血吸虫后的病理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体内铜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对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体内铜含量(Cu)和血清铜蓝蛋白(Cp)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肝硬化患者血清Cp和尿Cu高于正常人(P<0.05和0.01)。②肝癌患者血清Cu与Cp呈一致性升高;尿Cu明显升高且与血请Cu呈正相关(r=0.567,P<0.01)。③硬化肝Cu与癌周组织(有肝硬化改变)相近并高于正常肝和肝癌组织。④肝硬化和肝癌组头发Cu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⑤大肝癌患者血清Cu明显高于小肝癌患者(P<0.05)。⑥治疗后肝癌缩小与血清Cu降低相一致。⑦血清Cu和Cp可作为诊断肝癌、特别是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癌的辅助指标,前者亦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pHGF对日本血吸虫病宿主肝内TNF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动态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不同时期肝内TNF-α、FN、LN、Ⅰ及Ⅲ型胶原的分布及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感染后第8-12wk,肝内TNF的量即明显增加,第16wk时达到高峰,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炎症反应越重,TNF量越多。在慢性感染期,肝内FN、LN、Ⅰ及Ⅲ型胶原的量逐渐增加,使得感染初期呈细线、环状结构分布的Ⅰ及Ⅲ型胶原,逐步增宽变厚,呈网状连结分布,虫卵肉芽钟内开始有较多的胶原纤维沉积。但TNF的含量变化与肝内胶原的增加不成正比。注射pHGF后.对肝内肉芽肿的大小及炎症反应、TNF、FN及Ⅲ型胶原的量影响不大(P>0.05),但LN及Ⅰ型胶原的含量明显低于同期非注射组(P<0.05)。提示早期应用足量pHGF治疗日本血吸虫病,对于减轻虫卵引起的肝损害及肝纤维化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皮内基因免疫注射的方法定位显示重组质粒pCDSj32在皮肤细胞的表达及其诱发小鼠抗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效果.方法用生理盐水做媒体,将大量制备的质粒pCDSj32溶至100μg/100μ1,于小鼠尾根部远端1~2cm处进行皮内注射,4wk后取注射部位皮肤,石蜡包埋、切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pCDSj32在皮肤细胞的表达.对照组和100μg/100μ1 pCDSj32单剂量免疫组小鼠各10只,于免疫后4wk,分别用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计数成虫数和每克肝组织虫卵数.结果 pCDSj32皮内免疫注射后,可在朗罕细胞、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真皮的成纤维细胞和毛囊基底细胞的胞浆内表达,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与对照组相比,100μg/100μ1 pCDSj32单剂量免疫后4wk,可产生较好的保护效果,减成虫率达38.30%,肝脏组织减虫卵率为56.01%.结论首次用皮内基因免疫的方法证明日本血吸虫DNA疫苗pCDSj32可在皮肤多种细胞内表达,并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该免疫方法是继肌肉免疫注射之后又一种颇为有效的基因免疫途径,它将为抗血吸虫感染免疫提供一种模拟生理应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分级的关系。 方法 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 10 0例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及 2 4例正常人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 ,将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按超声肝纤维化分级并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其的关系。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血吸虫病组患者门静脉 (PV)内径明显增宽 ,血流速明显减慢 ,血流量明显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脾静脉 (S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内径 (D)、血流速 (V)、血流量 (Q)也有类似改变。超声肝纤维化分级为 级、 级、 级血吸虫病患者的 PV内径 ,按 级、 级、 级顺序显示门静脉宽度逐渐增宽 , 级的 Dpv较 、 级均有显著性增宽 (P<0 .0 5 ) , 、 级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级较 级也有增宽趋势 ,按 级、 级、 级顺序显示门静脉血流速度逐渐降低 ,且各级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级、 级、 级的 Qpv按 级、 级、 级顺序显示血流量逐渐增大 , 级较 、 级均有显著性增大 (P<0 .0 5 ) , 、 级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测门脉血流动力学有助于评价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肝实质损害及门静脉高压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脾被膜厚度与脾小梁宽度在晚期血吸虫病肝、脾纤维化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39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肝活检标本和脾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进行肝、脾纤维化程度分期,光镜下测脾被膜厚度与脾小梁宽度,以5例正常肝、脾标本作对照。结果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脾被膜厚度与脾小梁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并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升高有一定程度的增厚增宽,脾被膜厚度和脾小梁宽度都与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r分别为0.58和0.73(P均<0.01)。与脾纤维化程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r分别为0.59和0.41(P均<0.01)。结论 脾被膜厚度与脾小梁宽度都可作为评价晚期血吸虫病肝、脾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来探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兔,观察虫卵肉芽肿大小、肝纤维化程度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激活的肝星状细胞即肌成纤维细胞。结果感染后第4周α-SMA阳性细胞有表达(分级计分为1.13±0.33),第6周出现虫卵肉芽肿(大小为129±55,单位:103μm2,下同),在感染后第8周达高峰(202±86),肉芽肿周围开始出现成纤维细胞,其后随时间的推移肉芽肿逐渐缩小,而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α-SMA阳性细胞表达也逐渐增加。结论提示肉芽肿与肝纤维化无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延伸,其中肝星状细胞起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抗日本血吸虫肠相关抗原的单克隆抗体Sj116和Sj10c作双夹心ELISA检测粪检阳性的血吸虫病人血清中的循环抗原,阳性率达93.4%。正常人假阳性率为6.7%。与肺吸虫、华支睾吸虫、旋毛虫及囊虫病的交叉反应分另伪3.2%、0、13.3%和1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