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期同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及原因,讨论对策并让她们了解更多关于针刺伤防护的有关知识,增强防护意识,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减少针刺伤的感染机率,在工作中懂得更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结果 79名实习护生中有60人共发生128次针刺伤,被刺伤率为76%.受伤次数≥2次的有39人,占受伤人数的65%.结论 避免实习护生针刺伤所违成的职业暴露,加强学校与临床医院对实习护生的针刺伤防护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及原因,讨论对策,并让她们了解更多关于针刺伤防护的有关知识,增强防护意识,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减少针刺伤的感染机率,在工作中懂得更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结果 79名实习护生中有60人共发生128次针刺伤,被刺伤率为76%.受伤次数≥2次的有39人.占受伤人数的65%.结论 避免实习护生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加强学校与临床医院对实习护生的针刺伤防护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
临床实习护生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安全操作行为及防护等问题。方法对2005年8月~2007年3月在我院进行实习的护生共156人做了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护生中102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65.4%;被调查护生人均刺伤1.5次,其中60.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操作后整理用物特别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率达26.0%;回套针帽率高达50.2%;156名护生中有10人知晓在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仅占6.4%;156名护生均回答教材或课程设置上无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内容。结论临床实习护生防护意识淡漠,针刺伤发生率高。因此,加强护生"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在教材或课程增设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内容;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金银环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5):129-130
目的 了解护生在8个月临床实习期内的针刺伤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自我防护意识,安全操作行为等,以引导护生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护生身体健康.方法 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方法,对2008~2010年在我院实习的中专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护生中,有432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8.9%;护生人均刺伤3.5次,其中64.4%被污染针头刺伤,且主要发生在操作后回套针帽和整理用物时.另外,操作中戴手套者仅占34.1%,其中采血及输液时戴手套率极低,仅占2.1%;刺伤发生后向带教教师反映并进行处理者仅占10.2%.结论 护生防护意识淡薄、操作技术不熟练、不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致使针刺伤发生率极高.因此,在护生实习期间,学校与医院应对其进行全面性防护教育.  相似文献   

5.
实习护生针刺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在实习过程中针刺伤发生、处理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5所二级及二级以上实习医院的665名护理专业实习护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针刺伤发生情况、伤口处理、后续处理、实习护生对针刺伤的看法及调查对象所在医院针刺伤管理现状。结果 被调查的665名实习护生中有90.9%的实习护生发生过针刺伤,针刺伤后有14.2%的实习护生未经任何处理,76.6%的实习护生未做后续处理,仅1.4%的实习护生进行血液检查;实习护生对针刺伤全面防护基本知识掌握较差;部分被调查学生所在实习医院没有针刺伤登记及上报制度。结论 护理专业实习护生实习期间针刺伤发生率高,护生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针刺后处理不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实习前要强化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实习医院应建立、完善职业防护管理体系,定期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安全教育,以减少针刺伤危害。  相似文献   

6.
护生临床实习中针刺伤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虹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1):130-131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中针刺伤及防护情况,以完善教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校189名护生8个月实习中发生的针刺伤情况及防护知识进行调查。结果102名护生在实习中受到过不同次数的针刺伤,无一人能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针刺伤发生的环节以拔针、注射器用后毁形时为最高。结论护生对各种原因造成的针刺伤防护意识较差,学校应对护生加强职业性意外伤害防护教育。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总结针刺伤的防护对策,从而减少实习护生被刺伤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分析针刺伤的原因及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加强学生的防护教育.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8名在我院实习的护生进行调查.结果58名实习护生中,发生针刺伤者占86.2%.学生针刺伤后的主要表现为害怕、恐惧、担心、无助,产生一系列的精神心理症状,渴望被尊重和重视,渴望针刺后的支持系统,希望安全教育制度更加完善.结论不同科室、环节、缺乏防护知识以及防护教育是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临床护理带教工作应重视学生的安全防护教育,强化其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的针刺伤后的支持系统,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减少针刺伤发生,提高学生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实习护生工作中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在临床护理中发生针刺伤害情况的主要原因,实习护生的防护意识及针刺伤害发生后的处理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两所医院内的150名实习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生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50名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针刺伤害。结论增强实习护生的防护意识,建立并执行全面的防护措施,减少实习护生职业暴露是当前临床护理及学校教学中应加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找出实习护士锐器刺伤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173名实习护士进行护理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和技术应用的情况调查,收集实习护生锐器刺伤情况.结果 27.7%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护理职业防护,93.6%的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发生过锐器刺伤.结论 加强对实习护生护理职业防护意识培养和技能培训,降低实习护士锐器刺伤,预防感染,保障实习护士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护生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及护生对针刺伤的认知。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某三级医院106名护生发生针伤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的护生发生过针刺伤,70%护生不知晓针刺伤后处理流程。结论护生对针刺伤认知的防护意识有待加强,应引起各界相关部门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特点,探讨如何采取持续有效的改进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综合内科病房2011年6月~2012年12月发生的19例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逐年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011年发生7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违反护理核心制度6例、针刺伤1例;2012年发生12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违反护理核心制度3例、针刺伤2例、非计划性拔管3例、跌倒2例、压疮2例。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和特点,不断制定、完善整改措施,以达到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职业安全培训是否可有效降低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 选取我院180名临床护士(肾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骨科、手术室及ICU)为研究对象.首先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调查过去一年内护士与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的因素如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发生频率,发生密度),针刺伤发生后正确处理伤口的知晓率及上报率,不良操作习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及不戴手套)的发生情况等.然后对受调查护士进行职业安全培训.职业安全培训包括全面性防护的概念、防护措施、有关针刺伤的危害、安全操作技能以及发生刺伤后的处理流程等.经过安全培训后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护士培训后一年内以上指标的发生情况.结果 培训前针刺伤的发生率为84%,针刺伤发生密度为5.2次/人,污染针头刺伤的发生率为68%.而职业安全培训后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7%,针刺伤发生密度为2.3次/人,污染针头刺伤的发生率为22%,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安全培训前护士自我防护情况,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为23%,及时登记上报率为15%,培训后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为86%,及时登记上报率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中不良习惯的情况,培训前回套针帽发生率为76%,分离针头发生率为82%,不戴手套发生率为68%,而培训后回套针帽发生率为31%,分离针头发生率为24%,不戴手套发生率为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士经过系统职业培训后,操作中不良习惯改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分析品管圈(QCC)活动在护士职业暴露(针刺伤)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本院自制的“护理人员针刺伤细节调查统计表”,对院内2010年5月-2011年3月护士中发生针刺伤细节以及其发生率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如:主题确定、设立目标、对目标可行性进行分析、原因探讨、原因论证、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对实行效果进行评价和巩固等系列QCC活动,在2011年5月-2012年3月应用QCC活动之后对护士进行“护理人员针刺伤细节调查统计表”调查,并与实施QCC活动之前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Qcc活动开展之后,本院护士针刺发生概率从65%下降到25%,实施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推行QCC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护理质量出现连续持久的改进,提升护士对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和对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护理人员针刺伤高发的原因,探讨护士长管理干预在降低针刺伤发生率中的效应。方法:在分析2010年科室护理人员针刺伤高发原因的基础上,2011年从提高护士自我防范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合理放置锐器、提供方便处理器具及加强临床带教等方面采取措施,2012年常抓不懈,特别重视新护士人员培训和监管。结果:2010年共发生针刺伤42例,2011年共发生针刺伤19例,2012年发生针刺伤18例。结论:提高护士自我防范意识;规范日常护士操作流程;对锐器处理用具进行合理配备和放置;改用安全型套管针,提高套管针的使用率;加强临床带教,将针刺伤的预防及发生后的处理列入带教课程内容,重视新护士培训和监管;在易发生针刺伤的地方张贴提示语。上述办法可以明显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从而保障了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保证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李昌燕  杨艳  李颖  赵开飞 《吉林医学》2013,(30):6336-6337
目的:观察正压无针接头在静脉输液中的效果。方法: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300例,随机分为正压无针接头和普通肝素帽两组,每组150例,进行回血情况、堵管情况、感染几率、护士意外针刺伤发生率、输液器针头脱落情况的效果观察。结果:两组病例回血情况、堵管情况、感染几率、护士意外针刺伤发生率、输液器针头脱落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压无针接头有效延长套管针使用时间、阻止套管针血液回流、降低感染几率、避免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同时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级别医院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制职业暴露自我防护相关调查表对全市37所不同级别医院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主要暴露途径以玻璃割伤、针刺伤、刀片割伤为主,损伤率分别为80.21%、64.55%、14.44%。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率:抽血戴手套为27.33%,输液戴手套为19.47%,手皮肤有破损时戴手套操作为38.40%,有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眼部戴护目镜为3.64%。不使用防护用品的主要原因:工作太忙、觉得太麻烦、用品提供不足、认为没必要,发生率分别为76.58%、46.79%、33.48%、14.81%。级别越低的医院锐器损伤发生率越高、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率越低(P〈0.05)。结论通过行政干预,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做好标准预防,是减少职业暴露危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秀川  崔琢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711-1713
目的: 探讨"降低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的品管圈活动能否降低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 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分别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对514名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品管圈实施效果.结果: 实施一系列防止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措施后,实习护生的针刺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实施前(P< 0.01).结论: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了实习护生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9.
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方法:对130名医务人员采用问卷式调查。结果:75.4%的医务人员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68.7%的医务人员担心针刺伤后感染肝炎,52%的医务人员认为针刺伤后容易感染,27.7%的医务人员针刺伤后有恐惧心理。结论: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针刺伤后心理状态为紧张害怕且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及受伤后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少数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后果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现况,探讨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针刺伤相关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现实依据。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风险感知调查表、针刺伤调查表、针刺伤相关态度、针刺伤相关行为问卷和气质类型测试量表对安徽省9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1 537名护士进行调查。  结果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人数为1 364人,占88.74%,护士针刺伤相关态度得分中位数为4.20分、行为得分中位数为4.06分。工作年限、所在科室、风险感知情况、气质类型和针刺伤相关行为是临床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 < 0.05)。  结论  安徽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针刺伤相关态度和行为较好,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护士自身的气质特点、工作年限、所在科室、风险感知水平和针刺伤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为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士本身的性格特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在医院针刺伤的培训工作中,不仅需要注重低年资临床护士的培训,也应重视高年资临床护士的培训教育;培训工作中除了强调针刺伤风险危害的同时,也要强调临床护士正确认识风险;培训工作结束后,医院护理管理者应不定时地督促针刺伤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各个科室应根据科室自身的特点合理的调配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