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梅丸新解     
名称乌梅丸。方剂组成乌梅5枚细辛1.5钱桂枝2钱干姜2钱川椒1.5钱当归2钱熟附子3钱黄柏2钱黄连2钱党参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肠胃虚寒、蛔虫上扰的蛔厥证,表现为烦闷,呕吐,得食则吐,并有吐蛔虫,阵发性腹痛,手足厥冷;兼治久痢。后人在本方基础上加減衍化成多种治疗蛔厥一类证候的方剂,如《通俗伤寒论》的连梅安蛔汤,《万病回春》的理中安蛔汤,《温病条辨》的连梅汤等。现代多用  相似文献   

2.
小建中汤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称小建中汤、建中汤。方剂组成桂枝3钱白芍5钱炙甘草3钱生姜4钱大枣4枚饴糖1两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虚劳所致的腹痛、心悸而烦等证,实践证明本方对偏于虚寒的脾胃病证有较高的疗效,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衍化成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面前胡建中汤则为唐代孙思邈所集。  相似文献   

3.
五苓散新解     
名称五苓散。方剂组成猪苓3~4钱茯苓3~5钱白术2~3钱泽泻3~4钱桂枝1.5~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公元219年)。原来的治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太阳病发汗后微热、脉浮、渴欲饮水(或饮而吐出)、小便不利;二是痰饮,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按张氏著作又载有泽泻汤(泽  相似文献   

4.
小柴胡汤是临床常用方,《伤寒论》中关于小柴胡汤的论述多达10余条,应用范围从呼吸系统的疾病到消化系统疾病均有涉及,中医师在临证过程中也多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治疗各种疾病,今通过分析伤寒论探讨小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验案探讨小柴胡汤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方证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证出于《伤寒论》,据原文记载小柴胡汤证证治非常广泛,涉及十多个病症。论述条文散见于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差后劳复、呕吐哕下利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等篇章,所占篇幅比较其他方剂都要大得多。有关小柴胡汤“主证”和“或然证”的论治以及小柴胡汤化  相似文献   

6.
名称半夏泻心汤。方剂组成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党参10克,黄连6克,甘草6克,大枣6枚。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公元219年)。《伤寒论》用于治疗小柴胡汤症误下而成的痞证,临床表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  相似文献   

7.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笔者在此略述一、二临证体会。一、小柴胡汤治疗热性病,必须遵循仲景方中柴胡用量,方能凑效。《伤寒论》中小柴胡汤之君药柴胡用量为  相似文献   

8.
名称解表逐饮汤、温肺化饮汤、小青龙汤(旧名)。方剂组成麻黄1~3钱白芍2~5钱干姜1~3钱细辛1~3钱五味子1~3钱桂枝1~4钱炙甘草1.5~3钱半夏2~3钱。源流发展本方原名小青龙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治太阳病“伤寒  相似文献   

9.
名称茵陈蒿汤。方剂组成茵陈蒿1两山栀子4钱大黄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阳明瘀热在里发黄(发热,头部汗出,但自颈以下全身无汗,为湿热上蒸而不能外透,小便黄少,为湿热内蓄又不得下行,口干欲渴水,湿热相蒸而形成黄疸)的证治。后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的方剂。《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原方治少阳阳虚兼太阳外感之证,笔者临床使用多年,体会本方不仅可治外感病,亦可治内伤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如用之得宜,常可获良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治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故辨证要以少阴病提纲为辨证要点。《伤寒论》281条云:……  相似文献   

11.
名称大承气汤。方剂组成大黄3钱厚朴3钱枳实3钱芒硝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见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少阴病伤津便闭及阳明刚痉等病证。历代诸家均多沿用以治疗因各种热性病引起的腹满痛便闭,或大便秘结等疾患,并在原方上随证加减,如《肘后方》用大黄、厚朴、积实、芍药,麻子、五味蜜和为丸,治脾胃不和,常患大便坚硬难出。唐孙思邈《千金方》中用大黄、芒硝、芍药、杏仁、五味蜜丸,治关格胀满不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出目仲景之《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人参、大枣组成,原方主治因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少阳之邪乘虚内陷,寒热之气壅滞中焦而形成的痞证。半夏泻心汤的一般使用指征是:呕、利、痞三证俱在。笔者抓住本方辛开苦降,和中降逆消痞之特点,凡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枢机  相似文献   

13.
名称清瘟败毒饮。方剂组成生石膏1~4两知母3~5钱甘草1钱生地1两黄连3钱栀子3钱桔梗3钱黄芩3钱赤芍5钱元参5钱连翘3钱丹皮3钱淡竹叶3钱犀角5分~1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余师愚所拟,见于《疫疹一得》。本方实导源于石膏知母汤(白虎汤)、黄连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出白张仲景的《伤寒论》,方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具有和解表里、宣通内外、调理升降的功能。笔者临证加减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病证,疗效甚佳,现举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名称六味地黄丸、六味丸、地黄丸、六味地黄汤、复方六味地黄。方剂组成熟地黄8两山萸肉4两淮山药4两茯苓3两丹皮3两泽泻3两研为细末,用蜜糖和成小丸。如作汤剂,一般用熟地黄8钱山萸肉4钱淮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宋代钱仲阳之《小儿药证直诀》(公元1114年),脱胎于汉代《金匮要略》所载的八味丸(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药、茯苓、  相似文献   

16.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书,原用于治疗少阳胆经湿热痰浊证。笔者于数年前偶遇一例患半表半里证而伴有久咳2月不愈者,择蒿芩清胆汤加味治之,获得良效。嗣后,凡遇有久咳者,虽无半表半里之象,但见湿热痰浊中阻之证,辄选用本方加味治之,经治者近30例,均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方出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治小柴胡汤误用下法成痞而设。方药为: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泻热;半夏、干姜辛温散寒;人参、甘草、大枣健脾补中。本方乃寒温并用,辛苦同进,补泻兼施,有和其阴阳,顺其升降,调其虚实的作用。其组方严紧,配伍精当,不但治小  相似文献   

18.
名称大柴胡汤。方剂组成柴胡9克,黄芩6克,白芍6克,法夏9克,生姜9克,枳实6克,大枣4枚,大黄5克(本方在《伤寒论》中无大黄,可能为传抄脱落所致)。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公元219年)。《伤寒论》用  相似文献   

19.
名称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剂组成麻黄6克附子9克细辛3克源流发展本方见于汉代《伤寒论》(公元219年)为张仲景所拟。原方用于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明·赵献可《医贯》用于治疗少阴伤寒“有头痛连脑者”。清代《张氏医通》用于治  相似文献   

20.
名称温阳利水汤、真武汤(旧名)。方剂组成熟附子3钱白术2钱茯苓3钱白芍3钱生姜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张仲景之《伤寒论》(公元210年)。原文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也就是说,温阳利水汤(真武汤)主治太阳病误汗,阳虚水泛而致发热、心悸、头眩、肌肉跳动身摇欲堕等症。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人逐渐扩大本方适应证,主要用于脾肾阳虚的水饮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