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46例偏头痛患者的62条颅外动脉病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偏头痛是一种非动脉硬化性血管器质性疾病。讨论了颅外动脉病理形态改变触发偏头痛发作的途径,并从病理学角度探讨了偏头痛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
颅外颈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探讨颅外颈动脉瘤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的防治原则。共对15例颅外颈动脉瘤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术式包括动脉瘤切除加动脉重建术11例,动脉瘤切除加颈外动脉结扎术3例,动脉瘤腔内动脉修补术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并发Horner综合征,其余恢复良好。8例随访6个月-7年,除1例因心梗死亡外均获良好生存。作者认为,动脉瘤切除加动脉重建术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术式;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提高对常见并发症的认识和防治水平,是提高疗效和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的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2 0 0 0年10月至 2 0 0 2年 9月共收治颈动脉狭窄 93例 ,其中颈内动脉颅外分叉部狭窄 86例 ,单纯颅外段狭窄 4例 ,单纯颈总动脉狭窄 2例 ,功能性颈外动脉狭窄 1例 ,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93例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 ,血管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 (79.5± 14 .6) %降低到 (11.2± 7.8) %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大卒中发生 ,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缺血发作 (TIA) (1.1% ) ,1例患者出现小卒中 (1.1% )。 91例患者获得术后临床随访 ,随访期 3~ 2 5个月 (平均 7.9个月 ) ,随访期间无TIA及卒中发生 ,无死亡。DSA随访 2 9例 ,再狭窄 1例 (3 .4 % )但无临床症状。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方法 ,短期效果也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不同腔内修复术式治疗5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4例.采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26例(A组),分支支架技术重建10例(B组),复合手术重建20例(C组).术中使用国产覆膜支架26例,进口覆膜支架30例;全身麻醉48例,局部麻醉8例.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100%),无手术死亡患者.A组植入裸支架11例,覆膜支架15例;C组4例先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再作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6例先作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再行主动脉腔内修复覆盖左锁骨下动脉.3组患者出院时CTA检查显示支架形态均良好,无明显移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漏发生在A组有4例(15.4%),B组1例(11%),C组1例(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例(92.9%)患者获平均23.5个月随访,死亡5例(9.6%),原因为心肌梗死(2例)、肿瘤(3例).47例CTA随访发现6例仍有部分内漏,24例远端胸腹主动脉仍有夹层但未扩大,未作特殊处理,目前均在随访中.结论 “烟囱”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和复合手术修复治疗累及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单纯药物治疗及药物联合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将34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70%的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药物组)18例和药物联合支架治疗组(支架组)16例,并进行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终点事件为狭窄动脉供血区出现脑卒中.结果 支架组与药物组均无出血性脑卒中发生.随访期内,药物组18例中发生狭窄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再发脑梗死5例(27.78%),3例发生大脑中动脉闭塞(16.67%,其中2例为无症状性闭塞),支架组未发生支架侧脑梗死,12个月时复查DSA无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支架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低于药物组(P< 0.05).结论 选择性的支架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可能较单纯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发作期及间歇期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素菊  罗宇  王兆明 《武警医学》2005,16(5):366-367
偏头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但普遍认为与颅内外血管舒缩机能异常有关。为了解偏头痛发作期、间歇期颅内动脉血流变化的特点 ,我们分别对 4 2例偏头痛发作期和 32例间歇期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doppler ,TCD)检测 ,现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导了46例脑术后部位使用Gd-DTPA增强的MRI表现。年龄7~70岁,手术到MR检查时间1天~40年。13例做了脑组织部分切除术(主要是枕叶),33例做了穿颅术(主要是额骨)。手术原因分别是脑内肿瘤(26例),脑外肿瘤(11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28~59岁)和老年组(≥60岁)。所有患者均经CTA或MRA检查证实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后经DSA检查验证。结果 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52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其中35.2%(159例)为颅内动脉病变,31.8%(144例)为颅外动脉病变,33.0%(149例)为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68.1%(308例),稍高于颅外动脉的64.8%(293例)。青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95比64,P<0.01);老年组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80比64,P<0.01),后循环病变的发生率亦高于青中年组(155比112,P<0.05)。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外病变组高龄患者的比例高于颅内病变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颅内动脉病变逐渐减少,颅外病变及后循环病变增多。颅外病变组高龄者多于颅内病变组。  相似文献   

9.
多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多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2枚或2枚以上支架对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12支狭窄血管行血管成形术,共植入17枚支架,其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使用自膨胀支架,颅内段和椎动脉使用球囊膨胀型支架。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狭窄均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除1例动脉闭塞外,其余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多个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颈外动脉栓塞术联合鼻内镜切除术治疗富血供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鼻内镜切除术进行对比分析。资料与方法搜集本院收治的富血供鼻咽部血管纤维瘤患者33例,其中采用颈外动脉栓塞术联合鼻内镜切除术治疗20例(A组),单纯鼻内镜切除术治疗13例(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切除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对术后1年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A组切除术中失血量为(154.5±84.3)ml,手术时间为(75.0±30.9)min,术后住院时间为(3.5±1.3)天,动脉栓塞术后6例发生轻度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消失,随访1年有1例复发;B组切除术中失血量为(623.1±142.3)ml,手术时间为(100.8±62.2)min,术后住院时间为(5.7±2.1)天,随访1年有1例复发。结论颈外动脉栓塞术联合鼻内镜切除术是治疗富血供鼻咽部血管纤维瘤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单纯鼻内镜切除术相比,具有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偏头痛发作间歇期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随机抽样选择偏头痛发作间歇期126例为偏头痛组,无偏头痛病史的健康查体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结果偏头痛组颅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普遍增快,但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与对照组之间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侧血流速度不对称:偏头痛组发生24例(19%),其中MOA组出现19例(14%),MWA组中出现5例(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管杂音:偏头痛组中38例(30%)可闻及血管性杂音,MOA组出现28例(22%),MWA组中10例(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OA与MWA相比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经颅多普勒技术可直观、准确的反映血管机能状态,对评价疗效,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颈外动脉栓塞术联合鼻内镜切除术治疗富血供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鼻内镜切除术进行对比分析.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收治的富血供鼻咽部血管纤维瘤患者33例,其中采用颈外动脉栓塞术联合鼻内镜切除术治疗20例(A组),单纯鼻内镜切除术治疗13例(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切除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对术后1年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A组切除术中失血量为( 154.5±84.3)ml,手术时间为(75.0±30.9)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3.5±1.3)天,动脉栓塞术后6例发生轻度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消失,随访1年有1例复发;B组切除术中失血量为(623.1±142.3)ml,手术时间为(100.8±62.2)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5.7±2.1)天,随访1年有1例复发.结论 颈外动脉栓塞术联合鼻内镜切除术是治疗富血供鼻咽部血管纤维瘤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单纯鼻内镜切除术相比,具有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在诊断颅外颌面部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颅外颌面部AVM的48例患者行MSCTA检查,扫描后通过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以分析该病变的特殊表现.4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7例行手术切除.结果 48例中,MSCTA显示畸形血管团者48例(100%);显示供血动脉者43例(89.6%);显示引流静脉者44例(91.7%).13例(27.1%)软组织AVM合并有颅颌面骨异常(4例颌骨;9例其他颅面骨).结论 多数颅外颌面部AVM的表现特点能在MSCTA上清楚显示.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MSCTA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埃克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011年9月-2015年11月入住武汉同济医院的30例晚期NSCLC脑转移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均单药使用埃克替尼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4(5.5~49.0)个月,随访率100%,记录治疗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数据.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中位颅内病灶无进展时间(iPFS)为9.6个月,颅内病灶疾病控制率(DCR)为73.3%,客观缓解率(ORR)为26.7%;中位颅外病灶无进展生存时间(ePFS)为10.1个月,颅外病灶DCR为73.3%,ORR为36.7%.1年生存率为63.8%.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40.0%)、腹泻(16.7%)及转氨酶升高(3.3%),均为Ⅰ-Ⅱ度反应,未出现头痛、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结论 埃克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具有一定疗效,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和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 ,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到 2 0 0 3年我科门诊及病房治疗的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2 6 5例 ,其中支架治疗组 16 0例 ,单纯药物治疗组 10 5例。结果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CAS)手术的技术成功率 10 0 % ,血管狭窄由术前平均 79.5 %± 14 .6 %降至术后平均 11.2 %± 7.8% (P <0 .0 1) ,血管直径由术前 1.5± 0 .6mm恢复至 4 .1± 0 .4mm。治疗 30d内支架组和药物组各有 1例大卒中 (0 .6 3%、0 .95 % ,P >0 .0 5 ) ,药物组死亡 1例 (0 .95 % ) ,支架组无死亡。平均随访 13.5个月 ,支架组无死亡 ,同侧卒中 1例(0 .6 3% ) ,总的卒中和死亡 2例 (1.2 5 % ) ,药物组同侧卒中 4例 (3.81% ) ,死亡 1例 (0 .95 % ) ,总的卒中和死亡 5例 (4 .76 % )。支架组再狭窄 1例 (0 .6 3% ) ,因患者临床没有脑缺血症状 ,未进行再次治疗。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和预防卒中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其围手术期总的卒中和死亡率低 ,1年随访卒中复发率和再狭窄率低 ,较单纯药物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T导向经颅钻孔抽吸治疗脑出血的效果。方法120例经CT证实自发性脑出血(≥40ml)患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小时至7日内均接受经颅钻孔抽吸治疗。其中抽吸治疗1次100例,2次15例,3次5例,抽吸治疗后,全部病例经CT复查及临床随访。结果治疗后随访3个月以上的结果表明,除4例死亡外,其余116例存活的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完全恢复37例(30.8%),部分恢复即日常生活能自理41例(34.2%),需依杖行走34例(28.3%),仍卧床休养但意识清楚4例(3.3%)。总有效率96.7%。结论CT导向颅钻孔抽吸治疗脑出血,比开颅清除血肿手术安全、方便,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盐酸培他啶联合布洛芬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1年7月收治的90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及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单药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盐酸培他啶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颅内大动脉血管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颅内大血管血流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盐酸培他啶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偏头痛,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颅内血供,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及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及术后随访效果.材料和方法: 96例颈总动脉及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后,均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96例颈动脉(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术后狭窄段的直径均较术前扩大,其中87例达到正常管径的60%以上,9例达到40%,有症状的90例术后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全部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电话随访2~35个月,均未再发生脑缺血,其中超声复查颈动脉22例(27次),DSA复查10例,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3年内随访效果较好,大宗病例的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顽固性偏头痛的手术治疗272000兖州解放军第91医院陈授朝,吕福林,段作锋,郑鲁,谭林琼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偏头痛48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疗效满意。全部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部重压感,头昏,偏侧搏动性头痛、跳痛、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48例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探讨治疗方法及技术要点.结果 48例患者49枚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7枚(双微导管3枚),球囊辅助栓塞2枚,支架辅助栓塞28枚(Leo支架3枚,Lvis支架5枚,Enterprise支架14枚,Solatire AB支架6枚),Willis覆膜支架隔绝1枚,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1枚.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Raymond栓塞分级I级34枚(69%),Ⅱ级9枚(18%),Ⅲ级6枚(13%).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48例均达到临床治愈,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44例,1分2例,4分2例(该2例治疗前≥4分);出院后3个月至1年mRS评分0分46例,2分1例,4分1例,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出血.20例DSA随访1~21个月,18例痊愈,1例明显好转,1例明显复发,再次手术致密栓塞.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不同栓塞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