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毛庭枝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0):1201-1204
目的:研究广西仫佬族指纹特征,补充该民族肤纹学正常值数据库。方法:共印取200份仫佬族指纹印资料,男女各100例。分析其指端纹型频率、纹型组合格局及指纹嵴计数,并从文献资料中选择我国其他8个居住地区相距较远民族的指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其他8个民族的指纹一样,仫佬族手指纹型也以斗型、尺箕为主要纹型,桡箕和弓型纹出现频率极低;但仫佬族的斗型、尺箕、桡箕及弓型纹的出现频率与其它8个民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仫佬族纹型组合出现频率较高的是W/W、L/L和W/L,W/A的出现频率最低,这是因W与A纹型结构不相容所致;W/W、L/L、A/A的观察频率显著高于期望频率(P〈0.01),显示出同类纹型组合的亲和性。仫佬族男女总指纹嵴计数(TFR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他6个民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广西仫佬族的指纹具有一定本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福建闽南汉族人群ABO血型与指纹的相关性。方法对400例在校大学生的血型与指纹进行调查。结果桡箕纹和一般斗频率在不同血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指的尺箕频率、一般斗频率在不同血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福建闽南汉族人群指纹与ABO血型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黎族人手皮纹特点,为皮纹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随机对海南省白沙县南开乡15个自然村199名黎族人进行手的皮纹学调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各型指纹在黎族人群中的出现率、分布频率及atd角等指标。结果:黎族各种指纹型分布特点是尺箕(51.66%)和斗形纹(41.41%),弓形纹(4.17%)和桡箕(2.76%)(P<0.01);弓形纹出现频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斗形纹以拇指和环指较多,小指最少;尺箕以小指和中指较多,食指最少;桡箕以食指最多,小指最少;弓形纹以食指最多,环指最少;同一种指纹型在各手指中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P<0.01)。黎族正常人atd角均值为40.28度。结论:黎族人手皮纹学特征具有种族特异性,各种指纹型在人群及各手指之间的分布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王玥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8):148-148
对唐山职业技术学院533名汉族学生的指端纹型与ABO血型的关系进行研究。4种血型者的指端纹型频率和各手指端纹型的分布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指端纹型与ABO血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皮肤纹理的差异与特异性.方法对513名新疆医科大学维、汉族在校生皮纹进行分析.结果 指纹类型以斗和箕最多,两者相加总数达到96.14%,而双箕、弓形纹少.男生平均指纹嵴纹数为142.60,女生平均指纹嵴纹数为133.18,汉族学生平均指纹嵴纹数为140.35,维吾尔族学生平均指纹嵴纹数为133.63.男、女之间及维、汉族学生之间指纹嵴纹数均存在差异(P<0.05).男生平均atd角为42.29°,女生平均atd角为43.64°,汉族学生平均atd角为42.65°,维吾尔族学生平均atd角为43.06°,男、女生之间及维、汉族学生之间atd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疆医科大学男、女之间及维、汉族学生之间皮肤纹理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河南汉族人群的指纹纹型特点,为人类学、遗传学和医学肤纹学等研究领域提供基础皮纹学参数。方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油墨法按捺河南汉族无关个体(男98例、女73例以及6家系成员43例)十指指纹。结果:河南汉族群体中,弓型纹(A)、箕型纹(L)、斗型纹(W)观察到的比例分别为2.4%、49.0%、48.6%。女性以L多见(55.8%),男性以W多见(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2,P=0.025)。A多见于中指;尺箕多见于食指和环指,桡箕多见于中指;简斗和双箕斗多见于小指;但不同手指的指纹模式分布在左右手之间(χ2=0.132,P=0.716)以及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7,P=0.171)。左右对应手指指纹组合格局中总体表现为W/W(37.5%)>L/L(36.7%)>W/L(20.4%)>L/A(3.9%)>A/A(1.1%)>W/A(0.6%)。家系调查发现有两个家系成员分别表现为倾向W或L遗传,余4个家系成员呈随机性遗传。结论:河南汉族群体中指纹纹型有自身的特点,又有其他人群的一般特征。另外,进一步证明了指纹纹型受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祖籍山东男女各400人汉族大学生手纹和掌褶等9项参数。即男女各型指纹百分频率、各指各型指纹百分频率、对应手指各型指纹组合格局百分频率、五指指纹组合格局百分频率、指纹嵴线总数、a—b 嵴线数、atd 角及轴三角百分距离均数、掌褶型百分频率。与所见汉族资料作了比较。结果,除多项参数基本相似外,有的参数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同一个民族(汉族)内的不同群体可有某种皮纹特征。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指纹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患者指纹(fingerprints)的特异性特征.方法 选取祖籍黑龙江省(三代及以上),年龄35~75岁,汉族人群.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及原发性高血压无脑出血患者人群,运用计算机指纹采集系统对人群进行指纹采集、统计和分析.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指纹具有特异性.与健康人群相比,其十指斗形纹增多,同时双手拇指多为斗形纹、双手食指尺箕减少,总指纹嵴数显著增多.原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与原发性高血压无脑出血患者指纹总体分布并无显著特异性.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食指纹型为弓形纹者应注意预防脑出血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eter,VDR)基因ApaI、TaqI位点多态性与宁夏地区回、汉族白癜风患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宁夏回汉族白癜风患者的VDR基因ApaI、TaqI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宁夏白癜风患者ApaI位点的aa基因型、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回、汉族白癜风患者间及回、汉族正常对照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宁夏地区白癜风患者组TaqI位点TT、Tt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总正常人群;回族白癜风患者TT、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高于回族正常人;汉族白癜风患者组与汉族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高于汉族正常人群;回、汉族正常对照组间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aI位点的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可能与宁夏地区回、汉族白癜风相关联,TaqI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宁夏地区回族白癜风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600名蒙古族正常青少年进行10项皮纹学指标的检查和统计学处理。对各项皮纹指标进行了性别之间,手别之间,以及与汉族青少年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蒙古族正常青少年的皮纹有如下特点: 指纹中W纹出现率占首位,明显地高于汉族人,A纹出现率低于汉族。TRC存在性别间的差异,女性低于男性。C三叉点缺失频率高于汉族人,双手C三叉点缺失占3.33%。大鱼际区皮纹型出现率明显低于汉族人,而小鱼际区皮纹型的出现率高于汉族。掌atd角女性大于男性,>46度者占8.75%,明显多于汉族。TDR值存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女性大于男性。通贯手频率为2.5%,高于汉族,双侧通贯手频率为0.25%。为了弄清我国各民族皮纹的分布特点,丰富和充实我国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知识。我们在进行汉族青少年皮纹学调查后,于1980年,对蒙古族青少年10个项目的皮纹学正常值进行了检查和统计学处理,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The normal values of 10 dermatoglyphic parameters in 180 males and 160 females of the Yi nationality are determined and the result compared with the people of Minnesota, USA as well as with some other Chinese nationalities. The frequencies of Yi fingerprint patterns are Lu > W > Lr > A, being similar to that of whites and differing with the Chinese Tu, Sala and Han nationalities except for Hans of Shanghai. The total frequencies of transverse patterns iri the Yi are higher than in other Chinese na- tionalities. White male tot.al fingerprint ridge count is higher than in the female as in most Chinese nationalities, but in the Yi nationality the opposite is true. This indicates that Yi hand dermatoglyphic parameters are somewhat spe- cific.  相似文献   

12.
山东汉族大学生头面部测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①目的 了解山东汉族大学生头面部特征并积累其形态学资料。②方法 对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籍210名18~22岁在校学生进行了头面部26个项目的测量,以及各测量均值的男女性别比较,并就部分测量均值与其他地区汉族及13个少数民族进行了比较和聚类分析。③结果 山东汉族大学生头面部以过短头型和阔面 ,与华北汉族、15省汉族及蒙古族、哈萨克族、赫哲族相距较近,而与其他地区汉族及东乡族、景颇族等5个少数民族相距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朝鲜族大学生手皮纹的特征.[方法]采用放大镜直接观察法和印泥按奈法采集延边地区朝鲜族大学生左右手指纹及掌纹,并利用量角器测量atd角.[结果]延边地区朝鲜族男女大学生的指纹类型、指嵴纹总数、掌纹类型及atd角间存在差异,且与其他民族及人种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结论]延边地区朝鲜族大学生手皮纹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TLA-4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广西地区壮、汉族Graves 病(GD)的相关性.方法:112例广西地区壮、汉族GD患者和94例正常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CTLA-4外显子4的3'非翻译区包含(AT)n[CTLA-4(AT)n]重复序列的特异性等位基因.结果:①广西地区壮族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微卫星多态性有19种等位基因,汉族人有18种等位基因;②壮、汉族G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6 bp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P<0.05),汉族正常对照组104 bp等位基因频率较GD组高(P=0.01);③壮族正常对照组未发现104 bp等位基因高于GD组.结论:CTLA-4基因与广西壮、汉族GD患者明显相关,CTLA-4(AT)n 106 bp可能是广西壮、汉族GD的易感等位基因,104 bp可能是广西汉族GD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丰富我国人群眼部特征资料.方法:调查了582例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汉族青年内眦楣、上眼睑皱褶、眼裂倾斜度,对调查的资料进行了性别间、民族间、地区间(内蒙古东部区与西部区)比较。结果:(1)蒙古族与汉族内眦褶、上眼睑结果皱褶、眼外角高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异.(2)蒙古族、汉族内眦假、上眼睑皱楣出现率无性别间盖异,眼外角高出现率则均为女性高于男性.(3)汉族东部区女性上眼睑皱褶出现率明显低于西部区女性.(4)蒙古族、汉族眼外角高出现率低于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结论:内蒙古蒙古族、汉族青年内眦楣出现率高,上眼睑皱假出现率较高,眼裂倾斜度多为眼外角高于眼内角,具有我国北方人群共同的眼部特征.  相似文献   

16.
1662例壮、汉族学生进行PTC尝味能力调查,结果在壮族1353例(男767,女586)中,男女两性间味盲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汉族309例(男168女146)中,两性间味盲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壮汉两族间的味盲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广西汉族与北京汉族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广西汉族与台湾汉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北京汉族与台湾汉族之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新乡地区汉族无偿献血者红细胞血型系统ABO和Rh抗原的分布情况,保证临床合理计划供血。方法用血型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随机选择新乡市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汉族无偿献血者12000名,进行ABO、Rh血型系统的表现型及基因频率分布调查分析。结果ABO血型表现型频率顺序B>O>A>AB,基因频率q>r>p;12000名无偿献血者检出RhD阴性40人,占0.33%,且Rh(-)以Ccdee和ccdee为多见。Rh血型表现型以CCDee和CcDEe多见,基因组合体频率CDe最高。结论新乡地区汉族人群ABO和Rh等主要血型系统抗原分布与北方汉族人群的分布基本相符,对建立稀有血型档案,保证临床合理计划用血及应急供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地区蒙、汉族人HLA-DRB1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蒙、汉族人 HLA-DRB1的基因多态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SSP)技术对内蒙古地区 1 0 2例健康蒙古族标本和 1 0 8例健康汉族标本进行 HLA-DRB1等位基因型别分析。结果 :蒙古族中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的分别是 :DRB1 * 1 2 0 x(genefrequency,GF=1 8.3 5 % ) ,* 0 40 x(GF=1 4.82 % ) ,* 1 5 0 x(GF=1 0 .84% )。汉族中 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的分别是 :DRB1 * 0 90 1 (GF=1 6.67% ) ,* 1 5 0 x (GF=1 5 .0 3 % ) ,* 0 40 x (GF=1 1 .81 % )。其中 :DRB1 * 0 90 1、* 1 2 0 x位点的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和汉族具有不同的 HLA-DRB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