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虫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交叉抗性是昆虫的一个重要抗性特征,它对于抗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昆虫交叉抗性的分类、遗传基础、抗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化学杀虫剂广泛应用和剂量增加,必然导致昆虫抗药性上升,增加对环境的破坏和人类健康威胁,成为控制医学和农业重要节肢动物的主要障碍之一。抗性表型的昆虫是能够抵抗一个剂量杀虫剂的昆虫,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剂量的杀虫剂已将昆虫杀死,但抗性表型的昆虫能生存下来。然而,抗性表型应答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大多数昆虫的抗性机制被分为二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靶位点即通过改变昆虫神经系统对杀虫剂靶位点(钠通道、乙酰胆碱酯酶、GABA受体基因)敏感性,另一方面是代谢变化即通过杀虫到达靶位点之前,更改解毒蛋白水平或活性),介导昆虫对杀虫剂抗性,单独或二组结合机制使蚊虫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3.
用4天抑制试验法给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小鼠灌胃咯萘啶12.5mg/kg·d或阿莫地喹25mg/kg·d均能完全杀灭原虫;甲氟喹25mg/kg·d或青蒿素100mg/kg·d虽有抑制作用但治愈率仅为50%及0%。咯萘啶12.5mg/kg·d对中度抗氯喹的NS系原虫亦有明显作用,洽愈率70%,而阿莫地喹100mg/kg·d、甲氟喹100mg/kg·d及青蒿素200mg/kg·d均无治愈鼠,示后3种药与氯喹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抗性。上述剂量的阿莫地喹、甲氟喹和青蒿素对高度抗咯萘啶的伯氏疟原虫无明显抑制作用,示它们与咯萘啶有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4.
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对实验室选育的嗜人按蚊抗溴氰菊酯品系进行抗性遗传特性分析。方法 采用LC-P线法研究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的遗传方式。结果 正交和反交F_1代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5.19、16.66,接近1∶1。D-0.651,F_1代的LC-P线靠近抗性亲本一方。BC代在死亡率50%处与F_2代死亡率在25%—75%处未出现明显平坡,BC和F_2的实际死亡率和理论死亡率曲线的适合性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 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是由常染色体遗传所致的多基因遗传,抗性遗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体外观察吡喹酮(PZQ)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探讨该衍生物作为抗日本血吸虫候选新药的潜在价值。方法单性日本血吸虫尾蚴(70±5条)感染小鼠,21d后,用PZQ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25.98mg/kg)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30d,停药21d后,再给予小鼠治疗剂量PZQ(200mg/kg),连续5d,停药2周后肝门静脉灌注收集虫体,置DMEM培养液中培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PZQ和DW-3-15,作用16h后换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72h,每隔24h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一次虫体活力和形态变化,评价诱导虫体对PZQ及DW-3-15的敏感性。结果 PZQ和DW-3-15体外作用于未诱导日本血吸虫成虫的临界致死浓度(作用虫体72h活力降低率达90%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4μmol/L和45μmol/L;诱导虫体对PZQ的敏感性较未诱导虫体显著下降,是其临界致死浓度的8倍(112μmol/L),而诱导虫体对DW-3-15的敏感性与未诱导虫体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临界致死浓度仍为45μmol/L。结论经诱导的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对DW-3-15没有交叉抗性;提示DW-3-15抗日本血吸虫的靶点可能与PZQ不同,具有作为抗日本血吸虫候选新药的潜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的非适宜宿主体内存在血吸虫的抗性机制,是研究血吸虫病免疫机制的重要动物模型.该文对鼠类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体内抗性相关基因、蛋白和细胞等3个层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阐明抗血吸虫免疫机制及进一步研发血吸虫病疫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ABC转运蛋白(ABC transporters,ABC)为跨膜类家族蛋白,主要靠ATP产能对大多数底物进行转运,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解毒和防御保护作用。近年,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在昆虫中越发普遍。而ABC转运蛋白参与昆虫杀虫剂的解毒,并与某些昆虫的杀虫剂抗性有关,但具体机制不清。果蝇作为一种模式昆虫和极具破坏性的果农害虫,用它来研究ABC转运蛋白介导的杀虫剂抗性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将对果蝇中的ABC转运蛋白在杀虫剂抗性中的作用和杀虫剂抗性的相关性及其在组学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参照WHO推荐的“4d抑制性试验法”给药,并采用延长疗效的观察期和取血再转种的方法证明:三氟乙酰伯氨喹20mg/kg·d×4d能完全清除血内的伯氏疟原虫ANKA株;对抗氯喹伯氏疟原虫NS系和抗咯萘啶伯氏疟原虫RP系亦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疗效明显较差,与用伯氨喹相似。提示,8-氨基喹啉类药物与氯喹、咯萘啶等红内期杀灭剂有一定的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9.
疟疾仍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很多地区,由于恶性疟原虫对常用的抗疟药物产生了抗性,使得恶性疟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受到限制。抗性问题已对疟疾流行国家的疟疾控制产生重要的影响。50多年前,在泰缅边境和哥伦比亚出现了氯喹抗性。目前,氯喹的抗性几乎遍布恶性疟流行区。恶性疟原虫虫株几乎对所有常用的抗疟药都产生了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淡色库蚊DDVP抗性品系对4种化学杀虫剂的抗性发展及交互抗性,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标准生物测试法。结果经过43代的选育,抗DDVP品系的抗性达12.17倍,在21代时,对DDVP、残杀威、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是6.55、4.16、43.27、0.70倍;到第30代时,分别是8.17、4.74、52.48、0.75倍;到39代时,对DDVP的抗性为10.37倍,对残杀威、氯氰菊酯的抗性分别为6.96倍、160.43倍。结论长期使用一种杀虫剂易产生抗性,亦对其他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用药时应注意种类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