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本地区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9年5月~2010年4月感染科收治的472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472例患者中,男271例,女201例,5岁以下者占87%,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4~7月份,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265例,占56.1%。主要表现依次为皮疹、发热等。3例出现肺损害,15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7例出现肝功能损害,287例出现心肌损害,12例并发肺炎,其中重症患者24例,占5.1%。总肠道病毒阳性率为54.2%(65/120),其中EV71阳性率为38.5%(25/120),CoxAl6阳性率为55.4%(36/120),两者均阳性6.2%(4/120)。24例重症患者中,7例是CoxA16感染,17例是EV71感染。448例普通患儿痊愈出院,24例重症患儿中,死亡1例,其余痊愈,但病程较长。结论: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4~7月份,以EV71和CoxA16病毒感染为主。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危重并发症的出现,从而降低手足口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是好发于儿童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具有传染性强的特点,常在群居儿童中暴发流行,重症病例病情变化快,预后凶险。为了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我们总结了我科住院重症病手足口病患儿58例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等及其他肠道病毒,其中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病情往往较重,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临床表现一般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臂等部位出现丘疹、疱疹为典型表现,大多预后良好,部分可发展为重症患者,甚至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检验结果分析及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对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季节、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检验结果、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大部分为EV71病毒感染,以小于3岁儿童常见,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及神经系统受累为主,常有白细胞、血糖、CK-MB增高,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重症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以及多器官功能影响为主,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鹤壁市近年来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为手足口病特别是重症患儿的预警与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年来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室检测的798例肠道病毒(EV),肠道病毒71型(EV71)436例,柯萨奇病毒A16(CoxA16)151例。结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A16(CoxA16)是鹤壁市手足口病(HFMD)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依据病原体类型进行针对性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9月收治的55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均出现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半数以上患儿出现惊跳、肢体抖动、精神差和(或)嗜睡,部分患儿出现惊厥,危重型2例,均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顽固性休克。应用利巴韦林、甘露醇、免疫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等综合治疗,治愈38例,好转15例,2例死亡。结论 3岁以内HFMD患儿在病程的第3~5天易发展成重症,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抽搐、嗜睡多提示病情危重;出现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休克则认为为危重型病例。重症手足口病起病凶险,须早期发现危重征象,并及早给予相关的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近年来,HFMD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暴发和流行,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界的关注。本文对HFMD的病原学、流行概况、临床特点、治疗、传播特点和预防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疱疹、溃疡等。部分患者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厌食、乏力、精神萎靡等。少数患者(尤其是<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 d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致病死,生存患者可留有后遗症。从20世纪  相似文献   

9.
小儿手足口病46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09年2月本院收治的467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病例临床表现都较典型,但有一例重症病例无皮疹;轻症病例5~8d痊愈,各无菌性脑炎、脑脊髓膜炎、心肌损害患儿也均获临床痊愈,但4例脑干脑炎患儿死亡。在加强对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及早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后未再出现死亡病例。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的使用率过高,腰穿的比例较高,有过度治疗现象。结论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是重症病例救治成功的关键;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易致脑干脑炎,病情凶险,普及病原体的检测对提高诊治能力,加强疾病的认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重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9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98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中,EV71为主要致病病原体。男性多于女性,农村患儿多于城市。3岁以下患儿最多见,患儿年龄最大为10岁,最小为3个月。一年四季均有发病,3~5月、9~11月呈现两个发病高峰。临床特点:皮疹,稽留热、精神差、惊跳、白细胞计数增高、高血糖,呼吸频率、心率增快。有效治疗方法应予积极降颅压,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糖皮质激素抑制炎性反应,机械通气等对症治疗。结论重症HFMD患儿病情进展迅速,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以及心脏损害。动态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尽早发现重症倾向,及进行机械通气、积极改善循环功能状态可改善预后,降低重症HFMD患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郑州市及周边地区住院(重型与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2年住院手足口病(重型、危重型)病例主要分布在4~7月份,占46.7%。郑州市各县(市)区病例数占占61.8%,男女性别比为1.72∶1,4岁以下儿童病例占94.1%,其中1~2岁年龄组占45.1%。结论住院手足口病(重型、危重型)流行高峰时间为4-7月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值得注意的是1~2岁是其共同发病年龄高峰,要重点对该年龄段儿童预防控制及对重型患儿早期诊治,防止其向危重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以往手足口病在本地区有散发病例,且症状较轻,均予门诊对症治疗。去年病例明显增加且症状较重。现将今年5—8月我院99例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10年3月~2010年7月在我院确诊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重症患儿年龄最小7月,最大5.25岁.病程中均有发热、皮疹,起病发热占80.6%,手足皮疹占55.6%.痊愈22例(61.1%),好转6例(16.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1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对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住院诊治的9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l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主要为发热、精神倦怠、易惊及四肢抖动。经PCR核酸扩增检测咽拭子标本,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60例。治疗上予脱水、降颅压,早期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初始剂量10-20mg/(kg·d),2~3d后迅速减量,总疗程5~7d;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1.0g/(kg·d),共2d。6例予以利巴韦林针10mg/(kg·d)静滴,89例予以中成药热毒宁o.6ml/(kg·d)治疗,疗程5~7d。所确患者好转出院,没有死亡病例。结论2010年福州地区爆发流行的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以EV71为主;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受损;早期大剂量应用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可阻断疾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症的临床护理予以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51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9例,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患儿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护理,有利于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及患儿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为预防和控制重症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我院PICU收治的79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粪便、肛拭子、咽拭子、疱疹液等标本进行RT-PCR定性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及EV71和CA16的VP1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鉴定。结果共收集标本257份,肠道病毒通用引物阳性164例,EV71阳性118例,CoA16阳性40例,其他6例。其中粪便标本79份,病毒分离阳性61份,阳性率为77.2%;肛拭子79份,病毒分离阳性53份,阳性率为67.1%;咽拭子79份,病毒分离阳性41份,阳性率为51.9%;疱疹液20份,病毒分离阳性9份,阳性率为45%。结论 EV71是引起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粪便、肛拭子、咽拭子、疱疹液的阳性率不同,以粪便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以2008年4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893例HFMD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结果 893例患儿年龄以1~5岁居多,占总数的87.23%;疫情出现后每月均有散发,但以4~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11~12月份为次高峰期;男女比例为1.40∶1;农村发病率(56.44%)高于城镇(43.56%);临床表现以手、足、口、臀等部位典型皮疹为主,病程7~9 d,并发症发生率为9.41%,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结论 在荆州地区流行的HFMD以普通型为主,部分低龄患儿临床症状稍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EV71感染后不同临床类型的手足口病患儿肠道菌群的丰度、种群结构、群落变化,以探讨EV71感染引起轻症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筛选经咽拭子核酸检测EV71阳性的手足口病确诊患儿,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型组S和轻型组M,同时纳入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N,采集患者发病3天内的大便标本,提取粪便基因组DNA,经16S rDNA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是儿童肠道微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菌群,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在正常儿童中均值为47.72%,手足口病患儿中轻症为55.62%,重症为61.17%,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则是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逐渐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ace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组的物种多样性较M、N组明显降低。结论 EV71感染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可能与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0月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79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手足口病患儿较往年明显增多,2-7月份为发病高峰(84%),好发于1-5岁儿童(87%),男女患病率为1.2:1,临床特征包括疱疹主要分布于手足99%、口腔黏膜89%,发热35%,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0%,消化系统症状4%,呼吸困难15%,其中肺水肿、肺出血1%,心血管症状11%;107份标本病原学检测EV71阳性54%,CAV16阳性35%;患儿预后良好,但危重症较往年增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2例,死亡1例。结论本次流行高峰为2-7月份,较往年提前,好发于1-5岁儿童,本次流行以EV71为主要病原体;掌握危重症的危险因素,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的减少后遗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1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本地手足口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特点,为本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4月至9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诊断病例的一般信息与临床表现进行登记,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收治临床诊断病例157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5月至7月为高峰;男女之比为2.34:l;发病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0岁零6个月,以3岁及以下为主;多为散居儿童。首发症状以发热或发热伴皮疹为主,其次是皮疹;皮疹有其特点。结论手足口病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有其自身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病情多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