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移植片内皮细胞远期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PK)后透明植片内皮细胞远期的形态学变化和与植片寿命的关系。同时调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 2 3年间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排斥反应、植片失活的机率。方法 :应用非接触内皮显微镜和图像分析技术对 14 8名单眼PK手术患者移植片和手术眼角膜进行活体内皮细胞形态定量分析。结果 :1 术后 3月~ 10年 ,植片内皮细胞数量下降迅速 ,达到 72 5± 17 7% (M±SD) (r =13 % ) ;细胞面积、形态系数、细胞周长和非六角形细胞比率增大P <0 0 1,而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态系数变小P <0 0 0 6。 2 术后 10~ 2 3年 ,植片内皮细胞丢失速度减慢 (r =3 % ) ,同时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变得相对稳定 (2 7 8% )P <0 0 1。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系数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P <0 0 5。 3 PK术后白内障手术率 14 % ,青光眼和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是 16%和 2 9%。 4 PK术后植片失活率是18%。晚期植片内皮功能衰竭是晚期植片失活的主要原因 ,术后 5~ 2 3年 12例植片失活患者中发生了 7例。结论 :1 PK术后 11~ 2 3年 ,每年内皮细胞密度稳定下降。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状系数恢复正常 ,面积变异系数稳定说明内皮细胞层稳定性得以恢复。细胞密度和细胞形态在评估PK术后的愈合过程是同样重要。 2 PK术  相似文献   

2.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哆开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哆开的发生原因、时间、伤情与预后的关系等。方法收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1993年~2004年间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P)术3150例中发生角膜植片哆开的27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角膜植片哆开的原因、时间、受伤程度、治疗、伤情与预后的关系等情况。结果(1)发生原因:碰伤11例,拳击伤9例,异物击伤5例,手指戳伤2例。(2)发生时间:70.4%的患者发生在术后两年内,其余散在分布,最短时间15天,最长时间12年。(3)受伤程度:角膜裂伤均沿角膜植片植床缝合处断开。5例植片哆开范围在1~3个钟点,16例在4~6个钟点之间,5例在7~9个钟点之间,1例植片完全脱落。植片哆开范围<6个钟点的患者共10例,4例发生了晶状体、虹膜及玻璃体脱出,植片哆开范围≥6个钟点的患者16例,均发生了晶状体、虹膜及玻璃体脱出。(4)治疗:10例单纯行角膜植片重缝术,11例行角膜植片重缝 前玻切术,5例联合视网膜复位术,1例眼内容剜除术。(5)伤情与预后:2例植片哆开范围小且未发生眼内容脱出的患者视力较伤前提高,其余视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着角膜植片哆开范围的增加,患者视力下降程度加重。结论PKP术后角膜植片哆开主要由外伤造成,术后两年内为高发期,眼部受伤的严重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PK)手术眼科患者中,影响角膜植片存活和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眼科1993/2003年间,212例患者,224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r's方法计算其预期10a植片存活率及10a植片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对各因素水平间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其差异,计算不同因素的相对危险度(RR),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各因素对植片存活率的影响.结果224眼总预期10a存活率和预期10a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分别为81.4%和78.2%.与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粘连、虹膜后粘连、手术时间长(≥90min)和受者年龄大(≥60a)等.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和手术时间长(≥90min).Cox回归模型显示只有角膜血管化(RR=2.46,P=0.04)、再次移植(RR=5.67,P<0.01)、无晶状体眼(RR=3.64,P<0.05)、人工晶状体眼(RR=6.83,P<O.01)和虹膜前(RR=2.76,P=0.05)及虹膜后粘连(RR=3.12,P=0.05)为角膜植片1Oa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PK手术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或虹膜后粘连;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及手术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椭圆形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并确立其临床适应症。方法 :所有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角膜白斑病例术前测微尺测量角膜白斑的长径与短径。选取水平径大于垂直径的大白斑病例做椭圆形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余者均行常规圆形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三月以上选择性拆线 ,并随访角膜地形图 ,植片透明的共 5 6例纳入本文分析。结果 :椭圆形植片与圆形植片愈后可矫正视力≥ 0 3 ,分别占 46 7%与 5 7 7% ,0 1~ 0 3分别占 40 0 %与 3 4 6% ,二者的脱残率 (大于等于 0 3 )统计学分析。P >0 0 5 ,无显著性差别。二者的SRI与SAI相比亦没有显著性差别。椭圆形植片术后平均散光度数为 4 60± 0 84D ,圆形植片术后平均散光度数为 5 15± 1 80D ,统计检验得P >0 6。所有病例中小于 3 0D散光共有 17例 ,大于 3 0D的垂直向屈光度增加 ,椭圆形植片有 19例 ,圆形植片有 16例 ;而水平向屈光度增加 ,则分别为 1例和 3例 ,经卡方检验P >0 0 5 ,二种形态的植片散光分布特征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且仍存在水平向角膜屈光力纠正不足。结论 :椭圆形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合本文所定适应证和采用的术式 ,椭圆形植片术后的散光约在5 0D左右 ,一部分病例存在水平向屈光纠  相似文献   

5.
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发展 ,应用精良的手术器械 ,缝线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使成功率大大提高 ,然而手术后仍有部分病例出现角膜植片混浊 ,而导致手术失败。本文通过 45 0例45 6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临术分析 ,探讨术后角膜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资料和方法 :本组选择 1989年 1月 1999年 1月诊治的较完整的 45 0例 45 6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作为分析对象。在 45 0例 45 6眼中 ,男性 394例 399眼 ,女性 5 6例 5 7眼 ,年龄最小 16岁 ,最大 79岁 ,平均 44 .6岁。1.术眼病变性质 :见表 1表 145 6眼病变性质诊断眼数炎症后白斑单纯性白斑 32 7粘连…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偏中央植片的必要性和减少角膜散光改善视功能的方法。方法:记录植孔中心与角膜中心连线延长线上植孔外缘与角膜缘的距离。取供眼相同位置的角膜植片移植,对18例角膜溃疡穿孔偏位者施行偏中央植片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平均随访12月,结果:13例移植片透明,10例裸眼视力0.1以上,结论: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采用偏中央植片定向标记技术效果可靠,可减少角膜散光,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椭圆形植片在新西兰白兔角膜白斑模型上降低散光的作用.方法 24只新西兰成年白兔随机取一眼制作角膜灼伤横椭圆白斑模型.稳定一月后,测白斑直径、行角膜地形图检查.随机取12只作为对照组,行圆形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余下作为实验组,行椭圆形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3月,透明植片测角膜地形图.结果角膜白斑模型的直径测量与预设计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二组的表面规则性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值和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值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散光度数为4.75±0.47D,对照组的散光度数为8.45±0.59D,二者相比差别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2.70±0.76D.结论对于横椭圆形角膜白斑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椭圆形植片较圆形植片有效地降低术后的散光.  相似文献   

8.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移植片的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移植片的转归,分析移植片混浊的原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50例(456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追踪观察半年-10年,分析角膜移植片混浊原因。结果发现在456只眼中,角膜移植片透明412只眼,透明成功率90.4%。发生角膜混浊44只眼,其中继发性青光眼3只眼,占0.65%;排斥反应28只眼,占6.2%;病灶复发9只眼,占1.96%;供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4只眼,占0.8%。结论 早期角膜移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为供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及继发性青光眼;中晚期混浊的主要原因为排斥反应和病灶复发。认为术中预防供眼角膜内皮损伤,术后尽早发现和治疗排斥反应及病灶复发是预防移植片混浊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睛融解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方法该病的表现为无痛性角膜植睛上皮缺失,基质融解,甚至全层穿孔,并常与免疫排斥反应同时存在。结果局部停用皮质类固醇眼液,应用血清类制剂和抗生素眼膏,必要时患眼包扎,促使角膜上皮修复和减缓解膜基质融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植片溃疡形成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10年间我院收治的60例(49人)PKP后植片溃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其术前原发病、溃疡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溃疡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治疗和预后等。结果植片溃疡的原发病因最常见的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共18例(30%),其次为眼表烧伤(15,25%)。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是植片感染(22,36.7%)和眼表异常(14,23.3%)。溃疡发生的时间为术后20d至17y,平均20.2m,其中26例(43.3%)发生于术后半年内,48例发生于术后2y内,2y后发生率下降(12,20%)。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近圆形(49,81.7%),多发生于植片周边(31,51.7%),深达浅基质层者居多(37,61.7%)。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共22例(36.7%),其中细菌18例,真菌3例,细菌混合棘阿米巴原虫感染1例,具体菌种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7,31.8%)。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后,54例(90%)植片溃疡被治愈,视力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HSK和眼表烧伤行PKP后易发生植片溃疡,植片感染是导致溃疡形成的首要原因,表皮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应加强对PKP患者的术后随访,积极预防感染和控制眼表疾病能有效降低植片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眼库技术和角膜移植手术技术的日臻完善 ,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角膜移植术 ,但由于切口的稳定性和强度的降低 ,一旦眼部受到外伤 ,切口破裂具有潜在的致盲性。RK后迟发性眼球破裂已有多起报道 ,而角膜移植术后 9年发生的植片与植床脱离 ,国内未见报道 ,实属少见 ,现报告如下。男性 ,2 8岁 ,工人 ,因参加蓝球比赛时不慎被人用手指戳伤左眼 ,当时感疼痛 ,视物不清并自觉有热泪流出 ,急送来院。眼科检查 :左眼视力 :光感 ,球结膜完整 ,颞侧角膜由 11∶0 0~ 6∶30全层裂开 ,边缘整齐较锐利 ,色素膜及玻璃体嵌顿于伤口内 ,虹膜不见 ,前房…  相似文献   

12.
高鹏  赵靖  谢立信 《眼科新进展》2008,28(3):221-223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因松线而进行植片重缝的时间及不同原发病的差异、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PKP术后行植片重缝的41例(41眼)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28例(28眼)、女13例(13眼);统计PKP术后行松线重缝的原发病、时间及散光变化.结果 松线重缝时间发生于术后1~4个月,感染性角膜病组(真菌性角膜炎、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多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平均为术后(24±10)d.非感染性角膜病组(圆锥角膜、粘连性角膜白斑、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碱烧伤)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平均为术后(68±36)d.重缝后植片回复平整,上皮愈合.角膜散光平均减少3.74 D.结论 PKP术后3个月内植片重缝可以防止植片翘起,显著降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3.
桥式角膜植片在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行白内障摘除术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患者16例,根据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分别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pcIOL)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ECCE+pcIOL),统计患者手术前后视力,角膜水肿及角膜内皮细胞(CEC)情况的变化.结果 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2~0.5,均较术前提高.经治疗术后角膜水肿均于1周内消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减少,但术后内皮细胞丢失率phaco+PCIOL组((9.1±2.3)%)较ECCE+PCIOL组((8.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后5~30个月的随访,角膜移植片均保持透明,无一例大泡性角膜病变发生.结论 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白内障患者,综合评价术前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确实,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融解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方法该病的表现为无痛性角膜植片上皮缺失,基质融解、甚至全层穿孔,并常与免疫排斥反应同时存在。结果局部停用皮质类固醇眼液、应用血清类制剂和抗生素眼膏,必要时患眼包扎,促使角膜上皮修复和减缓角膜基质融解。结论角膜融解病是以角膜植片神经尚未建立,营养调控不健全为基础,治疗以促使角膜创面修复、融解停止,愈合后角膜植片组织变薄和遗留斑翳或白斑  相似文献   

16.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由外伤引起眼球破裂已有报道,但发生在术后22年实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致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68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次数,原因以及预后等。结果168眼中发生免疫排斥反应46眼,总发生率27.38%。各病种排斥反应发生率不同,圆锥角膜3.85%(1/26);角膜内皮营养不良9.09%(1/11);单纯疱疹性角膜炎29.55%(13/44);真菌性角膜炎34.48%(20/58);细菌性角膜炎40%(6/15);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40%(2/5);热、化学伤33.33%(3/9)。结论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的时间与发生率同角膜疾病的种、角膜植片的位置及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方法 :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术前供体角膜及术后一年内受体植片的内皮细胞密度进行连续观察。结果 :术后植片内皮细胞下降率为 :一周 0 2 2 % ;二周 3 94% ;三周 5 74% ;二月 8 68% ;三月 10 0 9% ;六月 14 68% ;一年 2 6 7%。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内皮细胞在前三周为快速下降期 ,第二个月至一年为慢速稳定下降期 ,将为临床医师在手术时对供体的选择、手术技巧及术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混浊的原因及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临床技巧及疗效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40例因植片混浊行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对原发病、植片混浊原因和两次手术时间二次移植的植片的大小进行分析,随访观察植片透明度、视力及免疫排斥情况.结果 感染性角膜炎居原发病首位.免疫排斥反应为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植片感染性角膜炎复发、再发或继发.10例因植片感染于6个月及以内更换植片,30例因植片混浊于6个月以上更换植片.5例原直径过大而采用小直径植片;29例原直径≤8.25mm而采用等直径植片;6例因复发感染累及植片周边而扩大植片直径.随访32例植片(≤8.25mm)透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8例植片混浊,其中5例混浊由免疫排斥所致.结论 造成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主要原因为植片免疫排斥和感染性角膜炎复发、再发或继发,据植片混浊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直径的二次植片可有效减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原发病复发或再发,延长植片透明时间.  相似文献   

20.
张樱楠  闫超  王立  刘静  潘志强 《眼科》2013,22(2):98-100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种族间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效果,总结不同种族之间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可行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因角膜白斑、角膜内皮失代偿、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失败等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患者10例(10眼)。方法 采用国际组织库提供的中期保存角膜植片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其中高加索人种角膜8片,西班牙人种1片,非洲人种1片。术前收集患者资料,术后进行随访和临床观察,评价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以及疗效。主要指标 视力,角膜植片透明度,角膜新生血管分级。结果 10例患者平均随访(12.6±3.86)个月,4例患者角膜植片基本保持透明,视力平均提高1~2行。6例(60%)患者出现植片混浊、植片水肿、新生血管长入等排斥反应,视力不提高。结论 本文小样本观察显示不同种族角膜供体可以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眼科, 2013, 22:98-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