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0月~2005年11月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7例(61眼),晶状体有不同程度的浑浊,行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后房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月~2年。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的变化。结果58眼眼压控制正常;3眼需滴降眼压药物。最佳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方法相对简单,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及临床症状选择治疗方案,并根据治疗方案将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蓝光滤过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IOL)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视力为0.71±0.17,眼内压为9.98±3.23 mmHg。对照组治疗后视力为0.46±0.16,眼内压为14.1±3.83mmHg。观察组视力(t=6.77)和眼内压(t=5.2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所有患者经过处理后恢复良好,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明显,且并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伴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32眼,行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手术前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前房角的变化。结果32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低于21mmHg,27眼(84.38%),视力〉0.5,前房角粘连有改善。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伴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闭角型青光眼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浑浊138例(138眼)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查前房角、前房角关闭粘连小于180°范围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比较术前后眼压、视力及前房深度,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138眼眼压均控制在21.0mmHg以下,前房深度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9例(39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用黏弹剂分离前房角。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患眼术后3月眼压平均为(12.6±3.1)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前房角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角均有增宽,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中央前房深度增加。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6.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高眼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10月~2003年2月收治的争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患者22例22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6个月。结果术后22眼眼压全部控制在2.8kPa以下,其中15眼(68.2%)控制在2.0kPa以下。无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控制抗青光眼滤过术后高眼压,改善视力,是治疗瞳孔阻滞型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性术后高眼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7例(37眼),术前控制眼压,经视力、眼压、前房角镜和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后,均单独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视力较术前提高,视力>0.5者20眼,占54.05%,22例术后眼压<18mmHg,另5例用1种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18mmHg以下。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有效地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2001-10/2004-10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术前控制眼压,经视力检查、前房角镜和裂隙灯等检查后,均单独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结果:术后随访3-12mo。视力均较术前提高,视力≥0.3者23例占72%;术后眼压〈21mmHg(1mmHg=0.133kPa)者29例占91%。 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9.
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合并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纯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5例(45眼),其中35例为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为继发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浑浊。人院后均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月~3年。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5例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视力提两36例(80.00%),术后视力无明显提高者9例(20.00%);术后眼压较手术前明显降低。结论单纯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至2004年11月收住院的闭角型青光眼25例(26眼),其中14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眼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眼为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浑浊,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出后房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月~1年(平均9.40月)。结果术后随访平均眼压(10.28±2.48)mmHg(1mmHg=0.133kPa),比术前用药后眼压(18.36±3.23)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56±0.45)mm,增加到术后的(2.23±0.34)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眼(84.60%)最佳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1.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对35例(39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青光眼行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8眼,发作期15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6眼。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急性闭角青光眼临床前期组平均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t=3.3420,P〈0.01)。急闭发作期组术后眼压较明显下降(t=4.3741,P〈0.01)。慢闭组术后眼压平均亦明显下降(t=4.1362,P〈0.01);急、慢闭组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急、慢闭组前房轴深较术前加深;周边前房深度两组均较术前增加。所有病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21眼(53.9%)最佳矫正视力〉0.4。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合并白内障的急闭临床前期、急慢闭青光眼均可产生良好的降眼压效果,且视力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4年3月本院收治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4例(36只眼)。术前控制眼压,经视力检查、前房角镜和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后,均单独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12个月。结果32只眼视力较术前提高,视力〉0.5者占69.5%;33只眼术后眼压〈21mmHg(1mmHg=0.133kPa),另3只眼用一种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全部治疗眼前房加深,房角粘连范围减轻。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地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观察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恶性青光眼的疗效。对象与方法:1997年5月至2000年8月收住青光眼病区的恶性青光眼病人16例,其中14例发生在小梁切除术后,1例发生了于周边虹膜切除术后,1例直接发生恶性青光眼,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先后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有14例加后房型折又形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所有16例恶性青光眼病人均治愈,眼压得到有效控制,前房恢复正常深度,视力提高,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可作为恶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武警总医院眼科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8例(60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0例(28只眼),女性28例(32只眼)。年龄在57~82岁,平均年龄为(69.20±7.32)岁。按照起病缓急,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者32例(34只眼)分为A1组;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者16例(26只眼)分为A2组。按照前房角粘连范围,将<180°者22例(28只眼)分为B1组;将≥180°者26例(32只眼)分为B2组。按照两种局部降压药物是否能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将控制良好者18例(21只眼)分为C1组;将控制不佳者30例(39只眼)分为C2组。所有患者均行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对受试者进行随访,记录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开放度数、前房角粘连范围、术中术后并发症及药物使用情况。对所得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A1组和A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30.52±8.29)mmHg(1 mmHg=0.133 kPa)和(23.91±8.12)mmHg,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2.3±4.21)mmHg和(17.7±4.13)mmHg,经独立样本t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9,4.96;P<0.05);B1组和B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20.8±4.45)mmHg和(32.59±8.16)mmHg,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4.04±3.19)mmHg和(16.38±4.80)mmHg,经独立样本t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1,2.19;P<0.05);C1组和C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19.8±1.05)mmHg和(34.59±7.26)mmHg,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2.04±2.19)mmHg和(18.98±2.65)mmHg,经独立样本t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5,-10.25;P<0.05);所有受试者,术前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开放度数分别为(2.01±0.31)mm、(0.14±0.05)mm及(15.6±5.36)mm;术后3个月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开放度数分别(3.60±0.15)mm、(0.34±0.04)mm及(34.3±3.42)mm。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中央前房加深,前房角开放距离增大、开放度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6,-24.19,-22.78;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前房角粘连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9,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8;P<0.05)。术后随访3个月,A1、A2、B1、B2、C1及C2组患者的眼压控制率分别为97%、88%、96%、91%、100%及91%。此外,术前眼压小于30 mmHg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下降程度与术前眼压以及晶体拱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相应的函数关系为Y=-0.854+0.813X1-1.648X2 (X1为术前眼压,X2为晶体拱高)。 结论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有效降低术前应用两种或两种以内降眼压药物能有效控制眼压或前房角粘连范围<180°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对于术前眼压小于30 mmHg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下降程度与术前眼压以及晶状体拱高密切相关。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房加深、前房角开放、最佳矫正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及评估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4例34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所有术眼晶状体均伴不同程度混浊.其中11只眼已在6个月至10年前行抗青光眼手术.本次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至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变化.结果 术后除1只眼外,所有患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眼压均得到有效控制;与正常白内障对照组术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后不需要药物控制眼压.结论 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可以作为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房角关闭范围的闭角型青光眼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进行治疗的疗效,为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7例54眼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按照房角关闭粘连程度分为3组,房角关闭粘连≤1/2周者为A组(13眼);1/2<房角关闭粘连≤3/4者为B组(18眼);房角关闭粘连>3/4者为C组(23眼),观察三组患者术后2 wk的房角和眼压情况,并观察术后3 mo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2wk的眼压均较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且B、C两组眼压降低幅度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明显减少,其中 A 组患者房角重新开放13眼,开放率达100%,B组房角开放14眼,开放率达78%,C组房角开放16眼,开放率为70%,三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仅有C组3眼再次发生青光眼,发生率为13%,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B组有3眼角膜水肿、2眼房角关闭粘连>3/4;C组5眼房角关闭粘连>3/4,1眼有前房消失,3眼角膜水肿,1眼脉络膜上腔出血,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两组再次出现房角关闭粘连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房角关闭粘连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效果显著,术后房角达到开放,但对于重度房角粘连患者其术后并发症较多,尤其是可能出现青光眼的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及房角变化情况。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8例(2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眼压变化,A超及前房角镜观察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中央前房深度及房角变化,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9·82±1.21)mmHg(1kPa=7.5mmHg)、(18.64±1.62)mmHg、(16.14±1.36)mmHg、(15.87±0.93)mmHg,与术前(24.35±1.64)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两两比较,术后1d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2·0±0.6)mm、(3.1±0.2)mm、(3.2±0.5)mm;与术前中央前房深度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房角开放状态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有效降低眼压,同时也可明显开放房角,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