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来在京与北京籍吸毒人员情况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性吸毒人员及北京本地吸毒人员的人口学特征和吸毒现状,并对此两类人群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方法:采用自制量表对近五年来在北京市安康医院戒毒中心进行戒毒的物质滥用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然后进行人口学特征、吸毒状况等指标的对照分析。结果:流动性吸毒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低于北京籍吸毒人员,感染肝炎的比率也比北京籍吸毒人员高,而吸食新型毒品的比率高于北京籍吸毒人员。结论: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流动人口较多,许多流动性吸毒人员常年频繁进出自愿戒毒场所,戒毒效果难以保证,监管难度很大,极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自愿住院戒毒的动机、住院时间、出院后复吸情况。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戒毒动机,住院时间、出院后复吸情况等,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海洛因依赖者以吸毒减量动机为多;住院时间以5~6天为主;出院后第1天复吸者占80%。结论:自愿戒毒所主要功能:维护吸毒人员身体健康,减少毒品对身体伤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四川凉山地区彝族、汉族戒毒人员社会人口学特征及毒品相关问题的差异性。方法:自拟调查问獉獉獉獉卷对凉山州部分县市强制戒毒所2014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有效调查戒毒人员獉獉447名(彝族294名,汉族153名)。彝、汉两民族的平均年龄、毒龄、初次吸毒年龄分别为:彝族:30.92±7.17 a,3.12±3.32 a,27.79±7.59 a;汉族:31.17±6.83 a,4.33±4.21 a,26.84±6.72 a。戒毒者的职业均以农民和无业游民为主,但彝族戒毒人群中农民比例更高(P<0.05);教育程度均以初中以下为主(P>0.05)。初次吸毒的原因中,朋友影响和自己好奇均是最重要的原因(P<0.05)。彝族滥用的毒品以海洛因为主,汉族滥用的毒品以海洛因和苯丙胺类毒品为主(P>0.05)。在戒毒后复吸的原因、被强制戒毒的原因以及是否支持打击吸毒贩毒等问题上,两个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部分彝、汉戒毒者对毒品的危害有较好的认识;但彝族在吸毒是否引起艾滋病的传播和是否会引起治安恶化问题上,认识程度较差(P<0.05)。彝族戒毒人群中HIV携带者比例及社会危害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汉族戒毒人群(P<0.05)。结论:凉山彝、汉戒毒人员毒品相关问题的差异性,提示可能獉獉需要针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禁毒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与分析近一年多来苏州市毒品吸食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苏州市公安局戒毒所2004年1月-2005年3月期间,收戒治疗的1003例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并与我所1999年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近期苏州市吸毒人群以16~35 a的外来汉族男性青年为主,大多为无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在初中以下(含初中),毒品主要来源是黑市购买.结论:近年苏州地区吸毒人员以外来人员为多,比五年前有了显著上升,并就上述特征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408名社区吸毒人员操守保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正确推断社区吸毒解教人员操守保持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戒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408名长沙市芙蓉区登记在册的操守保持者为研究对象,96名复吸者为对照,比较两组吸毒解教人员的人口学、吸毒和社区帮教相关情况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操守保持者与复吸组比较,平均年龄、首次吸毒年龄相对较大,吸毒时间相对较短,曾经使用过毒品的种类和方式相对较少,戒毒次数相对较少;而操守保持者的社会帮教率(95·6%)明显高于复吸者(53·1%),平均每年尿液毒品检测次数相对较多,低保申请率和就业安置率相对较高。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劳教戒毒次数、就业安置和年尿液检测次数是影响操守成败的主要因素。结论:社区帮教措施能够促进社区吸毒解教人员保持操守,是戒毒所戒毒工作的延续和宏观戒毒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男性感染HIV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对于HIV/AIDS防治和吸毒、戒毒的相关认知行为。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0名男性感染HIV强戒人员进行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了解强戒人员对于HIV/AIDS防治和吸毒、戒毒的相关认知行为,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20名受访者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6人,除感染HIV以外20人全部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文化水平高于强戒人员总体水平,健康素养水平较高;对HIV/AIDS虽有正确认识,仍缺乏应有的重视,对感染HIV没有困扰,总体健康状况不佳,共病精神障碍比例高;缺乏警惕性,误入吸毒之路,能够正视毒品的危害,希望戒毒,小部分被访者戒毒动力不足。结论:男性感染HIV强戒人员HIV/AIDS防治和吸毒、戒毒的相关认知行为不利于HIV/AIDS的防治与戒毒工作,相关医务人员和戒毒所应开展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引导这部分强戒人员防病治病,出所后远离毒品并在防治HIV方面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开展戒毒治疗工作设想林青梅,何红永(福建省卫生厅350003)1986年以来,福建省毒品犯罪日趋严重。虽然绝大部分为毒品过境,但也受到境外入境人员贩、吸毒不法分子的影响,个别地区毒品消费市场、吸毒现象呈蔓延趋势,不仅有吸食海洛因和注射“杜冷丁”...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吸毒成瘾人群医疗用药品滥用情况,为特殊药品安全监管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山东省强制隔离戒毒机构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新收戒的吸毒成瘾人员为调查对象,匿名调查吸毒成瘾人员医疗用药品滥用情况。结果 共调查吸毒成瘾者1459人,曾有医疗用药品滥用行为者79人(占5.4%),滥用率最高的医疗用药品为曲马多;入所前1年有医疗用药品滥用行为者13人(占0.9%),滥用率最高的医疗用药品为复方地芬诺酯。多药滥用的原因主要为代替其他毒品、追求欣快和刺激、缓解毒品戒断症状。结论 山东省吸毒成瘾人群医疗用药品滥用呈现低水平,但对新发现的具有滥用潜力的医疗用药品仍需提高关注,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9.
强制戒毒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我国,强制戒毒一直是戒毒工作的主要模式,在一些地区,强制戒毒所实际上已经成为惟一的戒毒治疗机构。近年来,“无毒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吸毒人员经过治疗或由持续吸毒转化为间断吸毒,或由显性吸毒转化为隐性吸毒,或由无节制吸毒转化为消遣性吸毒,或由大量滥用转化为少量维持。一些人长期保持着操守状态,毒品危害显著降低但也出现了由传统毒品向新型毒品,由单药滥用向多药滥用的转化。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稳定状态的群体,稍有松懈,就会反弹。但目前强制戒毒体制落后,效果欠佳,制约着戒毒效果的提高。本文阐述了强制戒毒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戒毒劳教人员的实地调查,客观评价吸毒的危害和对经劳教而强制戒毒提出相关建议。方法:深入湖南省衡阳市某劳教机构,对劳教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重点调查了26位戒毒劳教人员,并对其中的5人进行了深入交谈和分析。结论:吸毒成瘾与年龄、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吸毒影响机体多器官的功能;劳教戒毒过程中应加强技能培训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毒品泛滥的加剧和禁毒戒毒的日益复杂性,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和吸毒人员的戒毒管理。然而毒品的泛滥形势并没有因此获得好转,吸毒人群仍在逐渐增多,复吸率依旧居高不下。根据国家禁毒报告2004年底全国有79.1万的吸毒者。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加强禁毒工作,还要注重戒毒工作。目前戒毒方法单一化,学术观点不统一,业务不规范,回归社会不连续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吸毒人员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描述大连市的吸毒人员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吸毒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研究预防吸毒的有效办法.方法:通过比对大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的吸毒人员档案,对1998年-2003年6月收治的强制戒毒人员2193人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青少年为吸毒的高危人群,吸食的毒品种类以摇头丸(苯丙胺类兴奋剂)和K粉(氯胺酮)为主,与娱乐业有关,城乡差别明显;估计大连市的吸毒人员总数为21930人,在今后的3年~5年内将以15%~30%的速度增长.结论:应加大对毒品的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加强"无毒社区"的建设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开展有效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云南省吸毒青少年多药滥用的情况,为加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吸毒人员多药滥用调查问卷,对云南省4个州市的强制隔离戒毒、自愿戒毒和美沙酮维持治疗的25 a以下,首次吸毒时间低于20 a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935例有效问卷中,其中满足年龄要求的共178例,占19.0%,有多药滥用的共157例,占88.2%。滥用的毒品总共有5种,其中大多数是海洛因和冰毒混用。滥用的成瘾性药物有9种,其中滥用最多的是复方地芬诺酯(82.1%)和三唑仑(52.8%)。结论:云南省吸毒青少年普遍存在多药滥用的情况。除了存在多种毒品混用外还存在毒品与成瘾性药物混合滥用,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吸食新型毒品问题的相关态度,并就相关管理和矫治提出对策。方法:采用自制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应不应该戒毒》、《戒毒信心》问卷,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200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员占53%。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认识到毒品对躯体有害者占18%,对精神有害者占8%,认为必须戒断者占8%;在自信心方面,认为能够戒断和一定能够戒断者占73%。新型毒品和传统毒品吸食者在人口学特征、吸毒史、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数比例很高;与吸食传统毒品者比,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年龄较低,对毒品危害认识不足。建议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集中管理,矫治教育方式应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吸毒对个体婚姻、职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社会功能的消极影响。方法:用吸毒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表对143例接受戒毒治疗的吸毒人员进行调查,并将吸毒前后各项心理社会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毒品依赖者吸毒前后的婚姻状况、职业、人际关系及共同生活的构成比变化显著,表现为吸毒后未婚同居和离婚的人数显著上升,在职人数下降,无业者明显增加,吸毒后与家人生活的人数降低,独居人数增加。结论:吸毒行为对个体的心理社会功能有明显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吸毒成瘾认定中应该执行医学标准还是执法标准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估吸獉獉毒人员成瘾认定的医学标准和执法标准之间的符合度尤为必要。方法:本研究采用自拟吸毒成瘾诊断调查量表和獉獉访谈提纲,对全国8个省市的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及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1615名毒品滥用人员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22. 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毒品滥用人员因吸毒第二次被公安机关查获的獉獉时间间隔为58个月;其中达到医学成瘾标准的比例为73. 5%,严重成瘾者的比例为41. 8%。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獉獉示吸毒人员因吸毒第二次被公安机关查获时平均吸毒时间已近五年,大部分已经达到医学成瘾标准,此结果为吸毒成瘾认定办法的完善和公安实践办案方法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般情况的异同,从而提出对吸食新型合成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预防教育对策建议。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3993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按照吸食毒品的种类分为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所在地、民族、职业、婚姻、吸毒方式及吸毒史等方面进行两组对照比较。结果: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在强戒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08年占29.0%,2009年占24.0%,2010年占36.0%,2011年占47.0%,2012年占46.0%,2013年占62.0%,2014年占66.0%,2015年占84.0%。可以看出百分比例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四年;在年龄组成与职业构成上,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χ2=143.38,181.94,P=0.000),两者在20岁以下,21-30岁及41-50岁之间年龄段有显著差异(χ2=21.15,133.14,17.92,P=0.000);总体两者均为40岁以下人员为主体(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比例分别为72.7%,64.5%)。职业上虽然两者均以无业者为最多(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7.9%、77.2%),但在个体工商者、固定工作者、农民等有固定收入上差距显著(χ2=57.26,13.07,126.48,P=0.000),说明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以有固定职业者居多;户籍所在地方面: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员中外地人口多(χ2=45.311,P=0.000);文化程度上两者有统计学的差异(χ2=95.84,P=0.000),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员的文化程度较高;在吸毒方式及吸毒史上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χ2=743.93,244.25,P=0.000),两组强戒人员吸毒均以烫吸为主(99.0%,69.1%),但是新型合成毒品极少数使用注射的方式;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强戒人员吸毒时间比传统毒品要短,吸毒史以三年以下为主。结论: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强戒人员成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吸毒方式及吸毒史等不同于传统毒品的特点,要从早期预防教育,矫治性强戒,社区综合管理中加大力度,杜绝毒品的蔓延。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吸毒人员状况调查及预防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毒品流行学调查,目前仍是一个难题。其因素有: 1吸毒是不愿公布于众的丑事; 2吸毒违法,可被送强制戒毒; 3多次吸毒可被送劳动教养。深圳市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属经济较发达地区,全市六区十八镇,有常住人口116万,流动人口365万,合计人口481万,经调查分析,估计我市有吸毒人员15000人。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禁毒决定”时,我市一些地区已有毒品蔓延,例如宝安区的沙井镇,吸毒的危害已随处可见,引起我市党政机关领导的重视,经市政府批准,先后成立深圳市和宝安区戒毒所。1994年为完成禁毒突击任务,各区还成立了临时戒毒所。全市先后办…  相似文献   

19.
对南京市374例劳教戒毒人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劳教戒毒人员的人口学、行为学特征、滥用毒品情况以及戒毒心理状态。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设计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江苏省劳动教养数字化管理系统,调查374例劳教戒毒人员人口学特征和滥用毒品情况;自拟问卷了解劳教戒毒人员对戒毒意义的认识等相关问题。结果:劳教戒毒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6-45 a之间(占86.6%);初中文化水平者占多数(68.4%);未婚者多(68.7%);在劳教戒毒前一个月,96.0%使用的毒品为海洛因,78.1%(292例)采用注射方式滥用,但未发现HIV阳性者;入所前全部有刑事或治安处罚记录;在强制戒毒的环境下,69.5%(157例)对毒品的危害性有一定的认识,66.2%(151例)表示保持操守。结论:劳教戒毒人员以中、青年为主,他们注射毒品、破坏治安、违法犯罪,在强制戒毒的环境里,对毒品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但保持操守仍面临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强制戒毒一直是戒毒工作的主要载体,在一些地区,强制戒毒所实际上已经成为唯一的脱毒治疗机构.近年来,"无毒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吸毒人员或由持续吸毒转化为间断吸毒,或由显性吸毒转化为隐性吸毒,或由无节制吸毒转化为消遣性吸毒,或由大量滥用转化为少量维持.依赖程度明显下降,社会功能部分恢复,吸毒伤害显著减轻,社会危害显著降低.一些人确实长期摆脱了毒品.但也出现了由传统毒品向新型毒品,由单药滥用向多药滥用的转化.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非稳定态.稍有松懈,就会反弹.但目前强制戒毒的体制不能适应上述环境的变化.本文反映了强制戒毒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的不良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作为同仁们进一步思考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