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从1979年12月至1998年11月共安置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8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见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54.05岁。见度房室传导阻滞62例,11度11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病窦综合征17例,全部患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前均有头晕、胸闷等不适,反复发生阿斯综合征30例,有晕厥史12例。1.2电极导管植入途径经左侧锁骨下静脉53例,右侧锁骨下静脉6例,经左侧头静脉18例,经右侧头静脉3例.左侧顿外静脉和右侧预外静脉各1例。起搏器埋值部位为左锁骨下区对例,右锁骨下区…  相似文献   

2.
按 :Ⅰ级为安装永久起搏器适应证 ;Ⅱ级为是否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意见分歧 ;Ⅲ级为认为不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Ⅰ 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 (AVB)Ⅰ级   1 任何解剖部位、持续或间歇性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下列任一并发症 ;a 有症状的心动过缓。症状与AVB有关 ,而非另外原因引起。b 充血性心力衰竭。c Ⅲ度AVB伴异位节律和一些需要用药物抑制逸搏点的自律性从而导致有症状的心动过缓。d 在无症状病人中记录到停搏时间≥ 3.0s或逸搏心率 <40次 /min。e 意识模糊状态下 ,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意识转清。f 房室交接区…  相似文献   

3.
鲍晓梅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2):177-177,179
目的:探讨起搏器安置术后发生切口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对起搏器安置148例中27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当起搏器安置患者有营养不良,高血糖,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时发生切口延迟愈合的危险性显著增加。结论:起搏器安置术前应完善常规检查,及时纠正异常,术中熟练操作,可减少起搏器安置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5.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及时植入,在纠治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着有效的作用[1],现将我科实施的27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我科2002年3月~2005年1月的27例住院患者,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65~88(70.2±10.5)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腔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首次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56例患者,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组81例和房室传导阻滞(AVB)组75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病史资料,术后平均随访3.9年,观察患者房颤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房颤首发时...  相似文献   

7.
康红青  马丽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6):158-158
资料与方法2000年10月-2007年6月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5(40—85)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4例、房室传导阻滞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房颤3例、快慢综合征5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的影响因素以及早期起搏器植入时机和途径。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不包括植入埋入式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收集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术前心律情况、心脏外科手术类型、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心脏外科手术距离起搏器植入的时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类型等资料。并根据心脏外科手术距离起搏器植入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术后≤1个月)组、中期(术后1个月~1年)组和远期(术后>1年)组。比较3组患者心脏外科手术类型和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03例患者,其中瓣膜病手术86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2例(21.36%),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1例(78.64%)。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8例[66.02%,其中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9例(28.16%)]和慢心室率心房颤动13例(12.62%)。早期组27例(26.21%),中期组16例(15.53%),远期组60例(58.25%)。3组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的主动脉瓣手术和双瓣及更复杂手术(包含瓣膜置换或成形术)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中房室传导阻滞比例较高,且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9,P=0.048)。早期组患者的心脏外科手术距离起搏器植入的平均时间为(13.43±7.24)d,择期经皮介入心内膜植入起搏电极导线25例,术中植入心内膜、心外膜起搏电极导线各1例。结论 房室传导阻滞为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最常见的适应证。早期植入前需留出合理的时间供房室传导或窦房结功能恢复,起搏导线植入途径以择期经皮介入心内膜植入为主,但必要时可在术中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心内膜或心外膜)。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AVB)伴有晕厥等症状时 ,一般需安装起搏器治疗 ,VVI起搏器因价格低及安装简单等因素仍较多用于临床。现将我院完成的3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资料和方法 :1998年 4月至 2 0 0 1年 1月 ,共 30例老年患者在我院接受安装了 VVI起搏器 ,其中男16例 ,女 14例 ,年龄 60~ 78(70 .4± 4 .5 )岁。病因 :心肌炎 1例 ,退行性病变 2例 ,心肌病 4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7例 ,冠心病 16例 ,其中 6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 °AVB,分别经临时心脏起搏 10~ 14天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病程 :2 5例患者反复发作晕厥 ,其中 2 0例…  相似文献   

10.
11.
我院自1978年以来已为70多例患安装永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发生三起园术中导管受损而不得不更换的事例,值得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2.
人工心脏起搏是心脏疾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进展,它可通过电流作用兴奋心肌,控制心搏频率,改善心脏排出功能,维持适当血压。主要术式为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通过导管鞘将电极导管进入右心室,电极尖端固定于右心尖。适于窦房结或房室病变而引起的心率过缓或反复出现晕厥现象或阿斯综合征,伴有低血压等,经药物治疗或安置临时起搏器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起搏电极的植入途径及永久起搏器的类型.方法选择1987~1999年安置的80例永久起搏器患者.结果经颈外静脉植入电极6例,手术时间为256±75分;经头静脉植入电极48例,手术时间为247±65分(P>0.05);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26例,手术时间为118±35分(P均<0.01).其中,AAI型3例(4%),DDD型5例(6%),VVI型72例(90%).结论经锁骨下静脉植入起搏电极,方法简单,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优于其它途径.VVI型起搏器在我国仍然是主要使用的起搏器.  相似文献   

14.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通过人工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之兴奋和收缩,从而代替正常的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地搏动。心脏起搏器应用于临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我科自从开展了心脏起搏与导管技术,治疗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病例,在任何时间紧急进行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15.
贾赟丽  蓝春晗  金献萍 《广西医学》2014,(11):1673-1674,1681
目的探讨螺旋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后6 h下床活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228例螺旋电极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按手术单双日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06例),对照组术后卧床24 h,观察组术后6 h由护士指导、协助坐起并下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电极脱位、囊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尿困难、排便困难比例较对照组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腰背酸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螺旋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后6 h下床活动安全、可行,不增加并发症发生,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心房生理性起搏预防病窦发生的效果。方法 :对 2 1例安置心房按需起搏器 (AAI)及房室顺序起搏器DDD(R)的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 (2 3.2± 2 .1)个月 (6~ 4 9个月 )的随访观察。结果 :2 1例皆未出现持续性房颤 ,起搏后左房内径 (LVEF)、心输出量 (CO)明显增加 ,房性心动过速 (AT)、房扑和 (或 )房颤 (AF)发生率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生理性起搏不仅有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 ,也有助于消除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已成为治疗心脏起搏障碍或传导系统障碍的最有效方法。人工心脏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和电极组成人工心脏起搏是将一脉冲发生器通过电极与心肌相连,脉冲发生器发放一定频率、振幅的电脉冲,通过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起搏点发放冲动,使心脏有规律地收缩。所以,当心脏起搏点功能失常或心脏传导系统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电子技术模拟心脏冲动发生和传导等生理功能,用低能量的人造脉冲电流暂时或永久地刺激心脏跳动,以带动心搏。主要用于治疗缓慢性、快速性或严重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探讨乳突撑开器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按装中的应用价值,对10余例患者进行了按装,显示该方法寻找头静脉途径最为方便,快捷,测试心内膜起搏电极参数最为准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方法:收集我院98年至2002年10月,对符合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指征10例患者,其中病窦6例,Ⅲ度房室传阻滞4例。根据病情,经济承收能力,经心内膜途径安装起搏器10台,其中VVI型9台,DDD1台。结果:10余例患者有8例寻找头静脉成功,2例因头静脉畸形,缺如,改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后全部患者症状改善,提高了生活、生命质量。结论:常规手术方法寻找头静脉手术视野不能充分暴露,寻找头静脉费时、费力,使用乳突撑开器撑开皮肤与皮下组织手术视野清楚,极大提高寻找成功率,且调试心内膜电极参数,使用乳突撑开器作为阳板测试时更加准确,快捷,以上两点提高了按装永久起搏器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求VVI型起搏器术后心室电极起搏阈值的变化,指导临床起搏器输出电压设定和安全起搏。方法:固定脉宽为0.5ms,采用起搏器程控仪,对起搏器术后1、2、3、4、5、6、7、8天,2周、3周、4周、3月、半年、1年,此后每年1次进行阈值测定。结果:起搏阈值高峰发生在术后1~2周,在1个月后进入平稳期,与1年后阈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1个月减低起搏输出电压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