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肠道疾病,临床上以腹胀、呕吐、腹泻、血便为主要表现。据报道,住院患儿中新生儿NEC总发病率为1%~6%,早产儿多见,多在2周内发病。2010年7月本科收治了1例早产儿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其实施了精心的治疗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最严重、最常见的胃肠道疾患。我院儿科自1992~1997年,采用酚妥拉明治疗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992年1月~1997年1月,共收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63例,随机分为酚妥拉明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3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分期按Walsh1986年修改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分期标准。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发病日龄及疾病分期比较,差别无显著性。1.2方法一般治疗:所有病例均禁食,胃肠减压,定期肛管排气,防治感染,合理供给热卡和液体,纠正器官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危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387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危因素,据此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 387例新生儿中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0例,发生率10.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Apgar评分、合并新生儿肺炎、合并败血症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P 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危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临床资料及X线表现。结果:4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表现以动力性肠梗阻为主,肠曲扩张30例,肠曲充气不良6例,肠曲内小液平面8例;肠壁增厚、内壁模糊20例,肠壁积气5例;胃腔扩大32例;结肠内无气体或仅有少量气体37例。结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临床上出现早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症状,首次或多次复查X线片发现胃泡影增大且内有网格状、条索状影;或肠管轻度扩张、紊乱、僵直,肠道充气分布不均匀,部分呈管状扩张、部分细小痉挛且肠壁有增厚、模糊,尤其在右下腹;或肠腔内有液平等动力性肠梗阻改变,即应提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妈咪爱配合营养支持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及母乳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妈咪爱,比较两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效果及肠道菌群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细菌总数、杆菌总数、球菌总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在给予营养支持基础上加用妈咪爱,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风险,增加新生儿肠道菌群数量,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状态,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综合护理方法及效果,以期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方法]选取6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临床资料,从综合护理角度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寻找护理观察与干预要点。[结果]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以早产、低体重儿多见,且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早期症状体征以胃潴留、腹胀、呕吐咖啡色液及血便为主。诊断过迟,喂养不当,加奶过快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对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中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10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腹部X线检查、腹部超声,对腹部X线、腹部超声两种诊断技术在新生儿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的诊断阳性率。结果:腹部超声诊断肠壁积气的有效率显著高于腹部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腹部超声诊断门静脉积气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腹部X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部超声和腹部X线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像学表现不一,相比之下,腹部超声的影像学图像质量更为清晰。结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新生儿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大,需要及时接受诊断和治疗。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上,采用腹部超声进行诊断可以获得较高的准确率,能够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表现、病因和发病机制,从病情观察、体温监测、减轻腹胀及腹痛、控制腹泻、喂养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综述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院56例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为观察组,按1:3比例匹配本科室同期住院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8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影响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乳喂养(OR=0.097,P=0.007)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因素,胎龄<37周(OR=2.201,P=0.001)、Apgar评分<7分(OR=2.279,P=0.002)、出生体质量<2 500 g(OR=3.517,P=0.013)和败血症(OR=2.098,P=0.018)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Apgar评分<7分、合并败血症的新生儿应予以密切关注,提倡母乳喂养,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完善,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呼吸困难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华  殷殷  卢宝祥 《新医学》2007,38(10):648-650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困难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78例新生儿呼吸困难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着重分析其病因及特点。结果:78例中病因多达15种,其中最多见为新生儿肺炎30例(38%),缺氧缺血性脑病10例(13%),颅内出血7例(9%)。所有患儿均有呼吸频率、节律或深浅的异常。明确病因后经积极对因、对症治疗,治愈56例,好转14例,死亡8例,其中新生儿肺炎3例、颅内出血2例、膈疝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随访5个月~2年,存活的70例情况稳定。结论:新生儿呼吸困难病例以肺部疾病、颅内疾病引起者多见,只有及时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呼吸困难才能及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患儿98例,回顾性分析其腹部X线检查和彩超检查影像资料,结合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探讨彩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彩超诊断影像特征为门静脉内散在的颗粒状高回声区;肝静脉内斑片状的高回声区;肠壁增厚、腹腔积气及积液等。彩超单独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阳性率(75.51%)显著高于腹部X线单独诊断(6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部X线和彩超联合诊断阳性率(93.88%)又显著高于彩超单独诊断(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中早期应用彩超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聪玲 《护理研究》2006,20(6):509-510
静脉采集血液标本是儿科临床常用护理操作技术,但是新生儿常因各种原因致使静脉采集血液标本难以成功,直接影响患儿诊断和治疗,为及时采集血液标本,协助诊断和治疗,从1997年以来,我科护理人员对16例新生儿静脉采集血液标本失败后,采用后囟穿刺采集血液标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6d~10d10例,11d~20d4例,21d~28d2例;新生儿破伤风伴肺炎4例,新生儿肺炎伴心力衰竭6例,新生儿败血症伴新生儿硬肿症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4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将其分为早期组(确诊至手术时间≤7 d)与晚期组(确诊至手术时间>7 d),各32例。早期组行早期手术治疗,晚期组行晚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PCT、hs-CRP、IL-6水平、预后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手术前、手术后、术后3 d,晚期组的PCT、hs-CRP、IL-6水平均高于早期组(P<0.05)。早期组的术后住院天数短于晚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晚期组(P<0.05)。早期组的手术优良率高于晚期组(P<0.05)。结论早期进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可降低患儿PCT、hs-CRP、IL-6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提高手术优良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0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依据是否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分为A组62例,B组44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出生体质量及胎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可能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培菲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西咪替丁静脉注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肠功能及肠道菌落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观察组大便性状及次数完全恢复时间、腹胀改善时间、腹泻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长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肠道内球菌总数、杆菌总数、杆球菌比值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可有效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简称NEC)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疾病。该病的主要病变是小肠的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临床表现以腹胀、腹泻、呕吐、血便为主。根据临床观察多发于早产儿(胎龄来满37周)、低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及分娩过程中或新生儿期发生缺氧性疾病患儿,人工喂养儿的发病较之母乳喂养儿高。发病年龄以出生后两周内最多。一、临床症状的观察和处理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胃肠道疾病之一 ,病情发展迅速 ,往往危及患儿生命 ,治疗和护理稍有疏忽 ,便可导致不可逆的后果。 1999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0月我院收治NEC 32例 ,经精心治疗与护理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NEC 32例中男 2 2例 ,女 10例 ,日龄 :出生后 1~ 7d 2 4例 ,8~ 2 8d 8例。足月儿 9例 ,足月小样儿 7例 ,早产儿 16例 ,其中 4例为极低出生体重儿。人工喂养 13例 ,母乳喂养 19例。诱因及伴随疾病 :围产期窒息 11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 7例 ,新生儿败血症 9例 ,硬肿症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征与护理要点以便更好的护理患者.方法:对确诊的55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大多数患儿转归良好,治愈率达到94.5%.结论:早期诊断,正确喂养,早期治疗精心护理,可从根本上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新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行胃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新生儿病房2014年11月—2015年5月需要肠外营养且放置PICC导管的68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儿均成功置入PICC导管,所有患儿总的留置时间为953导管日;导管留置时间为14.9d±2.0d。肠外营养使用的天数平均为7.98d,其中成功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且未发生不良事件者57例;发生导管不良事件11例,发生率为11.5/1 000个导管日,3例导管堵塞,1例体外断管,2例导管滑脱,5例发生静脉炎,因并发症拔管4例,采取对症治疗后继续PICC原位治疗7例。[结论]PICC可以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掌握PICC观察和维护的要点,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以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40例,均分别采用常规腹部X线检查以及超声诊断检查。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结果: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腹部X线检查(P0.05);经超声检查,肠壁增厚、门静脉积气、肠壁积气检出率且总检出率均高于常规腹部X线检查(P0.05)。结论: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采用超声诊断技术,应用价值优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