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本文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除极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多普勒组织加速度图及脉冲频谱图检测10例CLBBB患者心室除极顺序,并与正常组(25例)进行对照。结果 (1)CLBBB心这到了早除极部位位于右室前壁心尖段,与正常组迥然不同,;(2)剑下四腔切面显示CLBBB心 室除极顺序为:右室前壁心尖、室间隔心尖、右室前壁全部、室间隔全部、左室前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拟在探讨DTI技术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室肌电除极状态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DTI技术的速度模式及加速度模式观察38 例经体表心电图证实为束支传导阻滞, 其中20 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8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 患者的异常心室肌除极起源与顺序,并与25例心电图完全正常的健康志愿者相对照。结果: ①加速度图上CRBBB组的心室除极起源与正常组无差异(P> 0.05), 均位于室间隔, 并由室间隔向四周扩布激动; 而CLBBB组的心室最早除极点位于右室前壁心尖, 其产生的除极扩布过程与正常组、CRBBB组迥异(P< 0.001); ②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上M 型速度图显示CRBBB组左室除极正常。其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自心电激动开始(心电图Q波起始) 至收缩带出现的时限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P> 0.05); 而CLBBB组左室除极则明显延缓。左室后壁收缩带推迟出现, 与正常组、CRBBB组均有显著差异(P< 0.01); ③心尖区四腔心、二腔心及左室长轴切面上脉冲频谱型速度图显示CRBBB组右室前壁基、中部收缩延迟。自心电激动开始(心电图Q波起始) 至右室前壁基部、中部收缩波起始的时间间隔较正常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rightbundlebranchblock,简称CRBBB)除极的可靠性及精确性。方法应用DTI速度图,加速度图观察25例CRBBB患者的心室除极起源及顺序,并与25例正常者对照。结果①加速度图显示CRBBB患者的心室除极起源位于室间隔区,与正常者无显著差异(P>0.05);②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M型速度图显示CRBBB患者的左室除极与正常者无显著差异(P>0.05),室间隔除极较左室后壁明显提早(P<0.005);③心尖四腔切面脉冲频谱型速度图显示CRBBB患者的右室前壁基、中部除极较正常者明显延迟(P<0.0005)。结论本研究表明DTI显示的CRBBB心室除极状态与心电生理研究结果相一致。DTI可直观实时、准确无创地评估心电活动,是心电生理学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DTI技术分析评价安置右心起搏器患者的异常电除极状态。方法:研究人群58例,分为三组,A组为20例近期安装VVI型或DDD型右心起搏器的患者;B组为18例心电图证实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C组则为正常心电图的健康人群20例。结果:1.DTA图显示:①除极起源:A组的心室除极源于右室心尖部,与C组有显著差异;②除极顺序:胸骨旁心腔心切面A组加速度变化顺序为右室前壁心尖-右室前壁中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TissueImaging,DTI)评价正常心肌激动起源及传导顺序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应用M型、频谱及加速度DTI模式观察9只杂种开胸犬心脏的活动,所用仪器为AcusonSe-quoiaC256超声成像系统。结果:①加速度DTI:正常窦性激动时,室间隔中部左室面最先出现红黄亮斑,表示最早激动;②M型DTI:室间隔中段激动早于左室后壁(P<0.05);③频谱DTI:心脏各节段心内膜激动均早于心外膜(P<0.05)。前间隔中段左室面激动最早,左室后壁基段外膜面激动最晚。不同心室壁不同节段激动收缩顺序不同。结论:DTI可以直接准确无创地评价心肌激动起源及顺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 (CMM )技术检测右心起搏时心室肌的收缩起源和顺序的可行性 ,并比较其组织速度图 (TVI)和应变率图 (SRI)两种成像模式的特点。方法 应用CMM的TVI和SRI成像模式 ,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 ,分别在心尖四腔观、左室两腔观以及心尖左室长轴观评价 2 5例安装右心起搏器患者与 2 0例健康成人局部心肌收缩 (或形变率 )的先后次序。结果 ①正常心肌的收缩起源位于室间隔中部 ,室间隔中部早于心尖部收缩的显示率为 90 %;而右心起搏心律组则显示室间隔心尖部最先收缩 ,TVI图和SRI图显示室间隔心尖早于中部、基底部心肌收缩的比例为 84%和 92 %;正常心肌和右心起搏心肌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②右心起搏心肌的心室收缩顺序与正常心肌迥异。右室游离壁心尖部和室间隔心尖最早除极收缩 ,右室游离壁较室间隔中部、基底部心肌收缩早 ;左室的侧壁、前壁和左室后、下壁心肌的收缩明显延迟 (P <0 .0 5~ 0 .0 0 5 ) ,并呈现由心尖至心底方向依次收缩减慢的特点。结论 高帧频的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的速度和应变率曲线 ,为超声准确客观地评估心肌电活动状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脉冲技术对正常人左室局部收缩和舒张运动分析,探讨DTI对心脏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多普勒组织速度图与脉冲频谱图显示方式检测21例健康成人心尖两腔图左室前壁和下壁各段运动。结果①前壁基段和中段心内膜面收缩速度(1383±291cm/s、1038±304cm/s)高于心外膜面(1076±286cm/s、868±229cm/s)(P<005),下壁基段和中段心内膜面收缩速度(1081±205cm/s、791±193cm/s)、亦高于外膜面(956±182cm/s、658±169cm/s)(P<005)。②前壁和下壁各段间比较:收缩、舒张速度及时间速度积分基段高于中段、中段高于心尖段,基段与心尖段差异尤为显著。③前壁与下壁比较:前壁收缩速度(956±275cm/s)高于下壁(744±160cm/s)(P<005),但舒张运动速度和时间速度积分等指标两壁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多普勒组织成像脉冲技术能实时测量心肌各部位的运动速度,为评价正常心肌状态及病理性变化提供了一项无创性技术。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酶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国华  李良忠 《华西医学》1994,9(4):452-454
我院自1992年4月至1993年4月对12例体外循环病人作了围术期AST、ALT、GGT、ALP、HBDH、LDH、CK及CK-MB共8种酶检查。观察到AST、ALT、GGT、ALP、HBDH等5种酶变化在正常范围内。LDH、CK,CK-MB三种酶阻断循环后开始升高,与阻断循环前各次标本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PB>90′与<90′的各6例病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PB>90′的6例病人中3例经心室切口与3例不经心室切口的比较LDH、CK无显著差异(p>0.05).心室切口CK-MB升高明显,比较差异显著(p<0.01),提示心室切口对心肌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实验性乳酸酸中毒对犬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观察9只经静脉麻醉、气管插管、连续静脉滴注0.5mol/L的DL乳酸液后,健康杂种犬心室收缩功能变化;每30分钟采血液、心室、主动脉压力及超声心动图数据1次。结果:主动脉瓣血流平均加速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周边缩短速率、肺动脉瓣血流平均加速度、右室面积变化率和右室射血分数均降低(P均<0.05),心室收缩末径较舒张末径增大更明显(P均<0.05)。结论:乳酸酸中毒降低心室收缩功能,尤其降低心肌收缩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房室平面位移(LAVPD)在评价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冠心病组30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M超测量对应间壁、侧壁、下壁及前壁四个位点的LAVPD,然后在2DE上测量左室EF值,并采用彩色室壁运动分析(CK)技术分析对应室壁的局部运动状况,加以记分。结果:1.冠心病组四个位点的LAVPD均值与左一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87(P〈0.001)。各个位点的LAVPD测值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