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五行属土,位居中宫,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胃气主升;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脾为五脏之一,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脾胃的阴阳组合,实现了后天水谷的化气取汁,运化转输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为胃行其津液,即脾为胃运化水谷之精气。这里所谓“津液”,指水谷之精气而言。 1.脾胃相互关系:组织结构上,脾胃相邻,以系膜相互联系;脾胃又有相互表里、经脉络属关系。生理机能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转输水谷之精气;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病理变化上,脾病可及胃,胃病亦可  相似文献   

3.
治胃十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胃十五法北京中医医院(100010)李乾构关键词胃病;中医药治疗胃为六腑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受纳,腐熟水谷。脾与胃协作,共同主管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功能。在脏腑与五行的关系中,脾胃同属中土,其中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又脾胃为人体的升降枢纽,胃气主降...  相似文献   

4.
脾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皆有论述。直到南宋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深研经典著作,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脾胃论》一书,为脾胃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就“脾为生痰之源”,结合临床实践论述如下。1 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 脾胃属土。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其主要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淸,胃主降浊。通过受纳、熟腐、转输、运化、升淸、降浊,以生化气血津液,上输心肺,借助宗气的作用,以布散营养周身,上至头目,旁及四肢,内至脏腑,外而肌肤,无处不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营养。脾还具有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功能,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5.
朱襄君先生,治学严谨,学验俱丰,长于内妇儿各科,尤擅脾胃病的治疗。1963年,笔者有幸随师侍诊,亲聆教诲,受益颇深。现仅举胃病一证,以窥其学术思想之一斑。1 健脾益胃贵在运化朱师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升一降,胃喜润而恶燥,脾喜燥而恶湿,二者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临证指南医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润自安”,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受纳、运化、排泄等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脾气升、胃气降,脾主运,胃主纳,二者密切配合而…  相似文献   

6.
五脏皆有阳虚,脾胃也不例外,但脾阳虚与胃阳虚在生理、病理及用药上不尽相同。生理上脾主升胃主降,脾为阴土喜润恶燥,胃为阳土喜燥恶湿;病理上脾阳伤易气机下陷,胃阳伤则气机上逆;治疗脾阳虚应"温、运、补",治疗胃阳虚应"温、宣、通",而不重补益;脾胃皆阳虚导致湿停中焦时可脾胃合治,以苦温芳香燥湿为主。  相似文献   

7.
宋勉 《光明中医》2001,16(6):22-23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常见而较难治的一种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的疾病。属中医的喘证、哮证的范畴。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对本病有较深刻地认识 ,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治疗经验。如 :温阳平喘、补贤固本、通腑豁痰、宣肺降气等等法则 ,其中调理脾胃也是其重要大法之一 ,但专门论述调理脾胃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论述不多 ,为此结合个人的肤浅临床经验 ,谈谈自己的应用体会 ,望同仁斧正。1 脾胃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脾胃在人体有着复杂而重要的生理功能。脾胃皆属土。脾为阴土 ,喜燥恶湿 ;胃属阳土、喜柔润而恶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而胃主受纳水谷 ;脾主…  相似文献   

8.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无处不贯穿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脏象学说中,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阴土,喜燥恶润,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宜升,胃宜降。这说明两者性质相反,但二者又同处于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源流可概括为:奠定于《内经》,充实于仲景,形成于东垣,发展于叶桂.本文仅对《伤寒论》中有关脾胃学说思想,作一初步剖析.强调正气 基于脾胃脾、胃同居中焦,主受纳腐熟,主运化,具有升清降浊之功,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性喜刚燥,胃性喜濡润,脾胃燥湿相济,升降协调,才能共同完成受纳、腐熟和输布的生理功能.因此,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是脾胃功能健旺的三个重要环节.脾胃的功能,包括“阴”和“阳”两方面,即脾阴  相似文献   

10.
脾胃气虚与升降失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亚琴 《河南中医》2004,24(9):75-76
脾胃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受纳且主降浊,脾主运化且主升清;其性也异,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二者纳化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主化育。由于二者位居中焦,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因而脾胃被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此如《医圣心源》所言:“脾升则肝肾亦升,故乙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之善运也。”正因于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脏腑喜恶理论中,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喜恶乖戾、所欲不得、所恶随之是脾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顺其所喜,远其所恶,以迎合脾脏胃腑的喜恶特性是脾胃病治疗的重要原则。1论病机,“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脾喜燥恶湿,易为湿邪所困;胃喜润恶燥,易为燥邪所伤。正如《金匮要略》所云:“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相似文献   

12.
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以升为健,喜燥而恶湿;其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血.然心血的化源,肺气的充沛,肾精的滋养,肝血的归藏,均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关系密切.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才能使营卫协调,五脏安和."善治脾胃,可安五脏".  相似文献   

13.
杨杰 《福建中医药》2006,37(5):56-57
1历史渊源胃阴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内经,倡于东垣,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加以完善。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以来,大多以补益脾阳为主,他主张脾胃合治,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后世受其影响,往往以治脾而笼统治胃,弊端甚多。至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才最终纠正了这一弊端。滋养胃阴其实古已有之,如内经中已提出燥者濡之,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用麦门冬汤滋养肺胃,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火咳喘。此外,仲景创立的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都以滋养胃阴立方。此后,刘河间提出胃润泽论,李东垣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张元素认为脾喜温运,胃宜润降,朱丹溪主张清和之法养脾胃,喻嘉言强调保护胃中津液,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叶天士。但真正系统的提出胃阴学说应首推叶天士,他秉承内经,主遵仲景,继承东垣,又博采众家,创立胃阴学说。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纳食物主胃,运化主脾。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太阴湿润土,得阳始运;阳明躁土,得阴自安。这些观点说明了脾胃的不同生理特点和治疗原则,因而脾胃当分开而论,明确了脾胃分治的思想,为胃阴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综合李东垣的脾升胃降学说、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学说,提出治疗脾胃病往往两脏皆要顾及。在兼顾脾胃、斡旋中州的同时,要灵活地分而治之:治脾要切记脾主升、喜燥之特性,治宜温补升阳燥湿;治胃须牢记胃喜润而下降为顺,治宜清润通降。  相似文献   

15.
学习名老中医张泽生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调治脾胃,注意升、降、润、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恶湿,宜升宜燥,胃恶燥,宜降宜润”。叶桂此论,张老甚为赞赏。他认为,升与降,润与燥,相反相成,在病机上相互影响。如脾气下陷,可致清阳不升或气滞于中,胃气不降可致浊阴上逆或  相似文献   

16.
王志甫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在中医理论方面造诣较深,善治内科杂病,其对脾胃病的治疗颇有见地。王老认为,脾为阴脏,主升喜燥恶湿,胃为阳府,主降喜润恶燥,脾胃位居中州,又为升降之枢纽,故脾胃病纯虚纯实、纯寒纯热者鲜见,多为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因此他主张用药宜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据脾宜升则健,胃  相似文献   

17.
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以升为健,喜燥而恶湿;其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血。然心血的化源,肺气的充沛,肾精的滋养,肝血的归藏,均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关系密切。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才能使营卫协调,五脏安和。  相似文献   

18.
<正> 笔者临证常遇见一些被诊为“脾失健运”的患者,屡经他医久治罔效,索其方药视之,多为甘温健脾,或辛香醒脾之品。这与“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之说,似乎合拍。然为何不效?此乃忽略了“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之教。屡投阳药,损伤胃阴,致“土燥水竭”,“釜中无水怎能腐物”,胃乏津液,脾将何以运行,若是脾有余湿,胃又何能独燥。何况脾阳本于胃阳,胃阴统之脾阴,脾胃二者难以分割。故临床辨证不能拘泥于“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说。笔者通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深刻认识到对于脾胃的虚证,应以“平补为法”。因脾胃同居中州,皆属土,燥湿平调,中土自安,纳食运化,循其  相似文献   

19.
杨颖 《河南中医》2007,27(4):16-17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纳差,纳呆,甚至拒绝饮食的一种常见病证。厌食日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及智力发育均可能产生影响。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大优势,导师杨之藻是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擅长诊治儿科脾胃、肺系疾病,尤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现将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简介如下。1内治法厌食症病位在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导师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后天喂…  相似文献   

20.
1 治胃必求脾 脾胃同居中焦,相为表里,胃喜润恶燥而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而主升清。胃主受纳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消磨水谷,合而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上相合互助,病理上也必相互影响。临床上常见因脾失健运而表现为脘痞腹胀、纳少、倦怠、消瘦的脾胃虚弱证,治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和胃。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致湿阻中焦出现纳果腹纳、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