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躁动不合作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的不同置管手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7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急诊躁动不合作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置管方法,实验组采用单手送管方法,观察两组效果。结果试验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发生静脉外渗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躁动不合作患者静脉留置针置管中采用单手置管的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置管改进技术对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进的静脉留置针穿刺。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18%,对照组为87.27%;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为6.25%。结论采用改进的静脉留置针置管穿刺,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进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提高内科病房老年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成功率及满意度.方法将60例需要静脉穿刺留置针置管的患者按穿刺入选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取一个穿刺护士和另一人共同操作植入静脉留置针;对照组病人采取一个护士按常规方法单独操作植入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置管方法的效果,同时采用自制的问卷比较两组患者对各自的置管方式的满意度.结果两人配合送管的一次成功率为93.33%,病人满意度为96.66%,一人操作的一次成功率为66.66%,病人的满意度为73.33%,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入选的老年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两人配合进行穿刺方法一次成功率高,病人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固定针芯,缓慢送导管再撤出针芯的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继续进针0.2 cm 后撤针芯0.2~0.3 cm,持针座和针翼将导管与针芯一起全部送入血管再撤出针芯的方法。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观察组采用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李志敏  刘金凤 《吉林医学》2013,(20):4173-4174
目的:探讨两种静脉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效果。方法:将需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24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进针方法穿刺,观察组采用负压进针法穿刺。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回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负压进针法可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新生儿直型静脉留置针两种不同置管方法 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将90例使用直型安全留置针静脉穿刺的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穿刺成功后对照组采用边推套管边退针芯,观察组采用拔出针芯后连接抽取生理盐水的2m l注射器根据血管长度边推边送入套管,然后接肝素帽或输液.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直型安全留置针的改良置管方法 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儿静脉穿刺的痛苦,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对12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松开绷紧皮肤的左手送管"的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两人合作,由一人固定肢体绷紧皮肤,另一人穿刺置管"的方法。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两人合作法可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的临床效果,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1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10例采用新方法穿刺置管,对照组106例采用传统方法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一次性成功率94.5%,对照组一次性成功率78.3%。结论:新方法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堤  陈兰 《右江医学》2012,40(5):692-693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进行采血和输液的效果及优越性。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2月因各种疾病入住我院儿科的危重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头皮及四肢浅静脉置留置针进行采血和输液,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置留置针进行采血和输液,对两组患儿每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每次采血成功率、每次成功穿刺置管的时间、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每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每次采血成功率、每次成功穿刺置管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等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将采血和输液两项操作融为一体,既缩短了操作时间,又增加了置管成功率,为抢救工作赢得了时间,减轻了患儿的身心痛苦,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快速提供实验室检查数据,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直接送软管法行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方法:随机将106例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53例采用传统方法,观察组53例采用直接送软管法;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81%(P〈0.01)。结论:直接送软管法可以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安全型与头皮式留置针在脑梗塞患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安全型留置针及头皮式留置针:观察比较2组留置针的操作时间及置管成功率.结果头皮式留置针平均操作时间为3.84min,安全型留置针平均操作时间为1.92min,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头皮式留置针1次置管成功率为32.79%;安全型留置针1次置管成功率为98.31%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性(P<0.01).结论在脑梗塞患者静脉穿刺中安全型留置针优于头皮式留置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3.
双止血带法在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老年人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方法,以提高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12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采用双止血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结果: 观察组成功率98%,对照组80%,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采用双止血带法进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置管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②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6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37例PICC导管为观察组,39例静脉留置针为对照组。记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化疗所致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4.6%(35/37),对照组为97.4%(38/39)(P〉0.05)。观察组中位留置时间为96天,对照组为5天(P〈0.05)。观察组没有1例发生化疗所致栓塞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而对照组则共有13例发生化疗所致药物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④结论PICC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置管安全、可长期保留。  相似文献   

15.
王秀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4):418-419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穿刺置管在抢救腹部创伤中的应用效果,以寻求一种最佳的静脉输液途径。方法将60例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采用20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比较2组留置针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经留置针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单通道1 h液体补充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腹部创伤抢救过程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液效果好,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匡大林 《安徽医学》2014,35(1):119-121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的不同穿刺方法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16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按传统的静脉留置针的方法穿刺并固定,观察组采用改良的静脉留置针的方法穿刺并用贴膜固定,比较两组穿刺的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的静脉留置针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5%,对照组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渗液渗血、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的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可明显提高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节约护理操作时间,对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海燕  王爱华  李丽  梁学敏 《西部医学》2010,22(8):1536-1537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逆行穿刺置管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逆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置管输液,对照组采用向心颈外静脉置管输液,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患者的满意度、留置时间、输液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留置时间分别为3.85±0.32天与2.79±0.96天,两组时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单通道1 h液体补充量、对输液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逆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病人感觉舒适,输液通畅,留置时间长,效果优于向心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  相似文献   

18.
陈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1,(8):1323-132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方法,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00例应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留置针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降低输液瓶、升高调节器、反折输液管、改进的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外周静脉输液。结果两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回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留置针传统输液方法行外周静脉穿刺,静脉回血时间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而使用折管输液法及改进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静脉回血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结论采用折管输液法及改进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行外周静脉穿刺,静脉回血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可有效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的痛苦,此法更适用于较细的塌陷的血管患者的治疗和抢救。  相似文献   

19.
杨小球 《当代医学》2012,(31):133-134
目的改良神经外科患者四肢微小血管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20例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由1名护士按照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术独立进行操作;观察组由2名护士配合完成,采取低角度,缓慢进针,穿刺后见回血操作者右手固定针翼不动,左手继续绷紧皮肤,而由另1名护士协助将外套管推入静脉,之后,操作者右手退出针芯方法。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7%(52/60)比71.7%(43/60),P<0.05]。结论改良双人配合方法可提高神经外科患者四肢微小血管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磺酸粘多糖乳膏在静脉穿刺困难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静脉穿刺困难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山莨菪碱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留置针和PICC置管耗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留置针和PICC置管耗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4/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穿刺困难患儿采用磺酸粘多糖乳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同时可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