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炬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3):1818-1819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手术中应用微量注射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管理。方法对2009年1-12月52例行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整个手术期间,通过使用微量注射泵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及时、快速、准确地进行血管活性药物的配置,除在无肝期及新肝早期血流动力学有波动外,基本保证了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稳定。结论准确合理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准确配制血管活性药的浓度,规范化使用微量注射泵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药在严重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使用血管活性药治疗的78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前后的相关数据和指标,比较用药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使用血管性活性药后,显效39例,有效30例,有效率88.4%。结论小剂量血管活性药可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血管活性药在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受到微量注射泵本身固有的缺陷,泵用耗材的不当选择,使用操作不当以及静脉输注的外联设备等诸多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血管活性药物输注异常,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甚至危及其生命。本文即对导致血管活性药输注异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心胸外科监护室正确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2012年10月到2013年5月术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900例为对照组(改善前);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术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900例为观察组(改善后)。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开展以“提高心胸外科监护室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正确性”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结果 与活动开展之前相比,品管圈活动开展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正确率由97.8%提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对于血管活性药物的认知显著提高(P<0.05)。改善后品管圈成员在品管圈手法的运用、团队精神、促脑力开发、沟通协调能力、活动信心、荣誉感及责任感七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降低心胸外科监护室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升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本科主要收治外科大型复杂手术后的患者,多数患者因病情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此类药物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长期应用极易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有报道称,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可以减轻因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引起炎症部位的疼痛,但普鲁卡因存在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皮肤试验假阳性率高达40%。本科应用盐酸利多卡因局部封闭疗法,对预防或减轻因血管活性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损害,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心内直视术后病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率的应用效果。[方法]调查对照组81例心内直视术后病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用药情况,分析住院病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率的影响因素,运用品管圈活动对试验组75例进行干预。[结果]运用品管圈干预后,病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率较活动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能减少病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临床安全,降低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7.
血管活性药物在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对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临床上常应用微量泵控制血管活性药物输注,以期达到精确、有效地用药[2].通过介绍微量泵泵用耗材的选择,不同的泵入途径,微量泵的移动方式,微量泵注射器更换方法的选择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提出选用聚丙烯(PP)材质的专用泵用耗材,经深静脉微量泵泵入,平行移动泵体,血管活性药物单独通路输注,对于儿科重症患儿使用快速更换法,对成人重症患者选择双泵法或快速更换法,以保障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使用,减少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波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管活性药物一直以来在临床广泛应用,是血压异常及危重患者的常用药物。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输注期间可能因微小的剂量差异造成血管收缩失衡或扩张过度,引起心率、血压的异常变化。故临床在经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时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性、专业性要求较高,重视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性才能确保治疗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注意事项较多,涉及专业知识点较广,治疗效果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就目前的临床工作来看,仍存在较多影响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护理安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加速部分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患者的疾病恶化程度。因此,做好影响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护理安全性的分析,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4-5月急诊收住入院的成人患者1 025例,记录每位患者诊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转运时间、收住去向等,观察转运前后病情变化。并以转运后国家早期预警评分系统风险级别增加或单项得分增加至3分为转运后病情有变化的评价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转运风险的分层。结果:共有15.0%的患者转运后发生危重度分级变化,其中以呼吸与血氧饱和度变化明显。收住去向为监护室的危重患者转运风险更高;呼吸系统疾病、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转运风险最高;使用一种与两种血管活性药物患者的转运风险分别是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的1.587倍与4.343倍(P0.05)。结论 :急诊患者转运存在一定风险,其中呼吸与血氧饱和度最易发生变化。疾病危重度、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与疾病种类与急诊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的微量泵续泵方式对于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12月ICU患者中使用微量泵注射各类血管活性药物患者92例,共计使用微量泵435泵次,按照续泵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观察(1组98泵次,2组153泵次,3组184泵次)。结果3组续泵方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性(均p〈0.05)。结论以泵换泵的续泵方式不良事件发生率最低,建议在持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泵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使用以泵换泵的方式进行续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改良微量泵更换药物法在小儿先心病术后监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小儿先心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后进入监护的86例患儿,应用全自动多道微量泵进行药物更换。备好一个空泵,提前1h将血管活性药物按需配好,将注射器连接延长管和头皮针到正在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的空泵上,调节所需速度,将头皮针放入治疗巾内。待药物持续泵出后,按所需速度继续泵出15~20 min,再将头皮针插入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原血管活性药物的肝素帽中,立即断开连接之前即将用完的药物泵。与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使用新方法更换血管活性药物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监护参数基本稳定,没有出现明显波动。结论使用全自动多道微量泵新方法更换血管活性药物做到提前配置,应用头皮针和肝素帽连接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移动高度不超过15 cm,更有利于小儿先心病术后监护参数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探索淋巴细胞(LC)计数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9-07期间入住我院的3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时的LC、C反应蛋白(CRP)、IL-6检测结果,同时对患者进行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评分(SOFA)、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ODS)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根据以上检测和评分结果对患者进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留住ICU时间及预期死亡风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入院时LC与CRP、IL-6、SOFA、MODS、APACHEⅡ、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留住ICU时间及预期死亡风险均呈现负相关性趋势。LC计数越低,CRP、IL-6、SOFA、MODS、APACHEⅡ评分就越高,同时LC计数越低,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留住ICU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就越长,预期病死率风险就越高。其中LC与SOFA、MODS、APACHEⅡ及预期病死率风险具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较,CRP、IL-6、SOFA评分、MODS评分、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ICU时间与预后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LC计数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护士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现状,比较不同等级、性质医院之间的差异。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7月—8月对来自31个省份的护士进行在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现状、血管通路的使用现状和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实践。 结果 共回收7 873份有效试卷。留置针(93.92%)是护士常用的血管通路,其次是中心静脉导管(61.27%),钢针(15.11%)使用最少。与非三级医院、综合医院相比,三级医院和心血管专科医院的护士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是护士常评估与观察的3项指标。与三级医院相比,非三级医院的护士在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时不更换输注部位、采用可调速输液器/手动调节速度、认为变动注射泵的高低位置不影响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稳定性、封管前未回抽剩余药液、按快速输液键或使用生理盐水加速推进的方式处理回血、未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方面的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血管专科医院相比,综合医院的护士在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时在三通接头处快速推注其他药物、封管前未回抽剩余药液、按快速输液键或使用生理盐水加速推进的方式处理回血、未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方面的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临床护士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实践存在安全隐患,有必要制订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标准,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与监督。  相似文献   

14.
漏建美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60-960,F0003
血管活性药物在临床比较常用,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及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其自身药理的特殊性,微小剂量的改变,都可能造成血压、心率等发生变化,同时,此类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大,容易发生静脉炎,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所以,血管活性药物常经微量泵给药[1].为了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不良反应,现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30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抗血小板、抗凝、血管活性等药物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careunit,CCU)使用较多,药物浓度高、种类多,对患者的静脉通道要求较高。CCU患者血管条件往往较差,患者病情危重、自主配合能力降低。为了减少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及时、安全、顺利地将治疗药物输入患者体内达到治疗效果,我科冠心病监护病房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  相似文献   

16.
微量泵双通道中继在泵入血管活性药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琳 《现代护理》2007,13(14):1283-1284
目的探讨当使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时,避免因更换注射器而造成血压明显波动的微量泵使用方法。方法将18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组1为观察组,使用Orchestra组合微量泵中继;组2也为观察组,使用双微量泵联合中继;组3为常规方法对照组,使用一个微量泵。每组均在更换下一组血管活性药物前及更换后测量血压。观察更换药物有无引起明显血压波动。结果2个观察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对照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量泵双通道中继在血管活性药物的泵入中的应用,解决了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时引起血压波动的难题,尤其适用于在较常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的监护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心脏瓣膜疾病患者使用微量泵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的效果和护理质量.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26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应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心脏瓣膜病患者使用微量泵用药存在的问题及护理要点.结果 用药后出现头晕等轻微用药反应者5例,更换药物时出现血压、心率波动者4例,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者15例,无菌性静脉炎发生5例,液体外渗者4例.实施瓣膜置换手术治愈出院者240例,无手术指征出院16例,死亡7例,无一例严重血管并发症.结论 应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是积极调整、维护心功能的重要手段,加强用药期间的护理,减少用药的不良反应及血管并发症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当使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时,避免因更换注射器而造成血压明显波动的微量泵使用方法.方法 将18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组1为观察组,使用Orchestra组合微量泵中继;组2也为观察组,使用双微量泵联合中继;组3为常规方法对照组,使用一个微量泵.每组均在更换下一组血管活性药物前及更换后测量血压.观察更换药物有无引起明显血压波动.结果 2个观察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对照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微量泵双通道中继在血管活性药物的泵入中的应用,解决了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时引起血压波动的难题,尤其适用于在较常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的监护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血管活性及止痛药物是临床治疗中的常用药物,要求用药及时、剂量精确,临床工作中多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用药速度。根据病人治疗用药需求,经常是两种以上血管活性药物同时使用,且在用药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需要随时调整用药剂量,造成用药护理记录繁琐。通过临床实践,我  相似文献   

20.
血管活性药物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包括缩血管药物和扩血管药物。缩血管药物主要通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部分有正性肌力作用;扩血管药物通过扩张动静脉、毛细血管起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微循环作用。但如应用不当患者体内的血管活性药物骤然增多或减少,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