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腹部超微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6年10月腹腔镜辅助下腹超微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85例,其中78例随访≥12个月(12~61个月)。浆膜下子宫肌瘤51例,肌壁间肌瘤34例;肌瘤数目1~3个;肌瘤大小〈5 cm者47例,≥5 cm者38例,其中最大直径达10 cm。结果全部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复发6例,复发率为7.7%。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腹部超微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微创手术的特点且不增加肌瘤的复发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51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巨大子宫肌瘤(肌瘤直径7~11cm)患者纳入研究。腹腔镜手术26例,开腹手术25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疼痛、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无一例发生并发症。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2级以上疼痛发生率、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结论]腹腔镜下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44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妇科腹腔镜手术2219例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腹44例,中转率1.98%。中转开腹原因有盆腔粘连22例,未预计恶性肿瘤10例,止血困难6例,外科疾患5例,脏器损伤1例。中转开腹率中子宫手术者明显高于附件手术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主要原因为盆腔粘连,未预计恶性肿瘤及止血困难。术前加强患者评估,使诊断更加明确,同时提高术前诊断率、手术操作技巧,可以降低妇科腹腔镜中转开腹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合并子宫动脉阻断术在治疗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肌瘤复发率、复发肌瘤数及术后卵巢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内分泌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及复发肌瘤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合并子宫动脉阻断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肌瘤复发率,减少复发肌瘤数,并且对术后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是一项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张海燕 《肿瘤学杂志》2012,18(8):639-640
[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5例子宫肌瘤患者,术前严格筛选已经阴道分娩者,子宫体积如孕14周以内,肌瘤最大直径<10cm.[结果]15例患者均无膀胱直肠损伤及中转开腹等发生,手术时间(45±16)min,术中出血(50±8)ml,住院时间(5.7±0.6)d.[结论]对于子宫体积如孕14周以内,肌瘤最大直径<10cm者,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机体恢复快、出血少、腹部无切口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壁小切口辅助腹腔镜行困难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98例困难子宫肌瘤行腹壁小切口辅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视肌瘤部位及大小的不同采取如下方法:(1)预处理子宫动脉,在阔韧带内寻找子宫动脉主干,在输尿管上方以钛夹行暂时阻断双侧子宫动脉,以减少子宫血供;(2)腹腔镜下切开肌瘤包膜显示瘤体;(3)延长下腹壁1cm切口至4cm~5cm进腹, 经此扩大切口剥除瘤体并取出,缝合创面,腹腔镜下取出阻断子宫动脉的钛夹,冲洗,检查无出血,关腹.结果:98例手术均在腹壁小切口辅助腹腔镜下完成,剥除肌瘤标本平均重102g(53g~1500g),平均手术时间75min(40min~17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0ml(45ml~800ml).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腹壁小切口辅助腹腔镜行困难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能将复杂手术操作简化的微创手术,为困难子宫肌瘤的剔除提供了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腹腔干扰少,粘连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日渐受到医患的推崇。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特别是肌壁间肌瘤剔除,需要精湛的镜下缝合技术,难度较大,不易掌握。针对这一难点,我们设计了腹腔镜辅助下下腹部超微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子宫切口缝合效果好,可防止切口愈合缺陷,又可部分替代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及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对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73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随访15个月,观察其术后妊娠情况,分为妊娠组(159例)和非妊娠组(114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73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中,术后妊娠率为58.2%,足月分娩率为93.1%,流产率为6.9%。148例足月分娩患者中,剖宫产率为77.7%,阴道分娩率为22.3%,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为18.2%。年龄<35岁患者的妊娠率高于年龄≥35岁患者(P<0.05)。单发肌瘤患者妊娠率高于多发肌瘤患者(P<0.05)。无不孕史患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不孕史患者(P<0.05)。粘连程度越高,妊娠率越低(P<0.05)。术前宫腔形态正常患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术前宫腔形态异常患者(P<0.05)。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患者的肌瘤类型(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黏膜下肌瘤)、手术方式(经宫颈子宫肌瘤切除术、腹腔镜肌瘤剔除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肌瘤最大直径(<5 cm、≥5 cm)、肌瘤穿透内膜(是、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肌瘤数量、不孕史、粘连程度和术前宫腔形态均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手术操作。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51例(腹腔镜组)及同期开腹子宫肌壁问肌瘤剔除术54例(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所需时间短,下床活动早,术后住院时间短,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和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并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改进手术方法,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是可行的,腹腔镜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比开腹手术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传统开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传统开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50例(腹式组)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30例(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复发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腹式组(P0.01),术中出血量与腹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病率均少于腹式组(P0.05),但术后复发率腹腔镜组明显高于腹式组(P0.01)。结论开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各有优缺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势,而对于体积较大且多发性的子宫肌瘤,传统开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的效果.方法 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将94例子宫肌瘤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肌瘤剔除数目及术后肌瘤残留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肌瘤数目<4个患者肌瘤残留和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同组肌瘤数目≥4个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肌瘤剔除数目及术后肌瘤残留和复发率与传统开腹手术相近,但围术期情况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间120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微创组和开腹组,每组各60例。微创组患者行微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组患者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症状改善率、子宫异常率、近期肌瘤复发率和1年后复发率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即时阴道超声检查对降低肌瘤残留率的作用。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敦煌市医院收治并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97例,其中50例于肌瘤剔除后行即时阴道超声检查(实验组),另47例未行即时阴道超声检查(对照组),观察肌瘤残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年子宫肌瘤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术中发现11例有肌瘤残留,均为肌壁间肌瘤。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子宫肌瘤复发率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剔除术中使用阴道超声探查能及时发现残留肌瘤,减少术后肌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郑霞  朱烨 《实用癌症杂志》2018,(1):140-142,146
目的比较分析开腹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多发或巨大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择67例多发或巨大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开腹组给予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腹腔镜组给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一般手术指标、术后疼痛程度、近期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M在术后1 d、2 d均无明显改变(P>0.05);2组患者在术后1 d免疫球蛋白G均明显降低(P<0.05),腹腔镜组在术后2 d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而开腹组未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12 h、2 d、3 d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症状缓解率、子宫异常率和子宫肌瘤复发率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明显低于开腹组的18.18%(6/33)(P<0.05)。结论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腹腔镜剔除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对机体的应激反应小,创伤轻微,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孕症妇女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后的妊娠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68例合并肌壁间或浆膜下子宫肌瘤的不孕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分析患者的年龄、术前不孕年限、宫腔形态以及肿瘤位置、数量和大小等因素与术后妊娠的相关性。结果 128(76.2%)例患者在术后3.5年内妊娠。2229岁患者的术后妊娠率明显高于3029岁患者的术后妊娠率明显高于3038岁患者(P<0.05)。肌瘤≤5 cm且数量<3个的患者术后妊娠率高于肌瘤>5 cm且数量>5个的患者(P<0.05)。术前子宫腔未变形患者的术后妊娠率高于术前子宫腔变形的患者(P<0.05)。子宫肌瘤位置紧邻子宫内膜的患者的妊娠率高于子宫肌瘤位置远离子宫内膜的患者(P<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妊娠率与患者的年龄、宫腔形态以及子宫肌瘤位置、数量和大小相关,术中矫正宫腔形态和子宫肌瘤的生长位置,可提高术后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女性 ,4 5岁 ,农民 ,因月经过多及不规则阴道出血来妇科就诊。妇检发现子宫增大约 10× 12cm ,不规则 ,与此同时还发现子宫后下方有一 8× 7cm大小肿块 ,与子宫无关。B超及CT扫描均提示 :子宫肌瘤 (多发性 ) ,盆腔腹膜后肿瘤 ;外科会诊时肛诊发现盆腔肿块位于直肠右前方 ,距肛缘约 8cm ,肿块向直肠腔内挤压 ,但无肠粘膜破坏 ,内窥镜及钡灌检查 ,均发现肿瘤向直肠腔内挤压突入约 5× 6cm大小 ,粘膜完整无损。遂以“盆腔腹膜后肿瘤”、子宫肌瘤收入外科 ,入院后外科与妇科医生同台手术 ,先行子宫全切 ,接着行盆腔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见子宫肌瘤为多发性 ,外观呈薯块状 ,除了多个肌间质肌瘤外还有2个长出子宫表面的浆膜下肌瘤 ,此两浆膜下肌瘤都有一直径不到 0 .5cm的蒂连接 ,几乎要脱离子宫。而腹膜后肿瘤亦为多发性 ,有一大一小 2个 ,均位于子宫与直肠之间的Douglas腔内 ,大者约7× 8cm ,小者5× 3cm ,均有一定的活动度 ,且互不相连 ,与周围组织无紧密粘连。切开后腹膜较易分离出肿瘤 ,手术经过顺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前先阻断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将141例要求保留子宫的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1例采用双侧子宫动脉阻断合并肌瘤剔除术;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肌瘤标本的组织学表现、术后月经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肌瘤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失血量分别为(67.5±22.5)ml及(254.0±110.8)ml(P〈0.05);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81例患者月经症状均得到完全缓解,对照组60例中有46例(76.7%)缓解;观察组无一例复发,对照组中8例复发,复发率为13.3%;观察组术后肌瘤标本组织学均表现为供应肌瘤的血管壁增厚、血管周围肌瘤呈玻璃样改变,而对照组无此改变。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前行子宫动脉阻断术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使月经症状得到完全缓解,子宫动脉阻断后肌瘤的血供即刻受到影响,肌瘤坏死,具有潜在的降低肌瘤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患者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预后情况.[方法]对27例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该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经腹剔除术的患者中,大部分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27例患者中5例复发.5例复发患者均再次手术,病理结果仍为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术后随访未发现复发.[结论]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经腹剔除术的患者预后良好,提示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可以在严密随访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从而保留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术后抑郁评分及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间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70例患者纳入基础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7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术后1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胃肠道反应、肩背酸痛、皮下气肿、子宫肌瘤复发情况以及盆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研究组的SDS评分为(45. 19±4. 22)分,低于基础组的(52. 34±4. 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年,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 9%(2/70),低于基础组的18. 6%(13/70);研究组患者子宫肌瘤的复发率为4. 3%(3/70),低于基础组的14. 3%(10/70);研究组发生盆腔粘连概率为11. 4%(8/70),低于基础组的25. 7%(18/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够降低子宫肌瘤患者的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盆腔粘连率,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更优,建议在临床上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20.
随着介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用介入方法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为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微创的新途径。我们自2000年开始通过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患者36例,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0年6月10日~2004年10月16日共收治36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38~47岁,中位年龄42.5岁。腺肌症1例,壁间肌瘤28例,浆膜下肌瘤2例,黏膜下肌瘤5例。单发性肌瘤14例,多发性肌瘤22例。肌瘤直径4~10cm,中位8cm。29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痛经、月经量增多和贫血,8例患者合并有腰痛、尿频、直肠刺激症状等。在X线引导下,经腹股沟皮肤穿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