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探讨胸段食管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临床价值,为指导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发生孤立性淋巴结转移胸段食管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探明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常见部位,分析其与肿瘤所在部位、浸润深度的关系,并对本组患者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本组食管癌孤立性淋巴结中喉返神经旁、食管旁和胃周为淋巴结转移高发组,跳跃性淋巴结转移20例(30.3%)。浅表型食管癌孤立性淋巴结常集中分布于2~3个区域,而进展型广泛分布于颈、胸、腹各组淋巴结。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6.4%和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5.0%和3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浸润深度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胸段食管癌孤立性淋巴结分布与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密切相关,双侧喉返神经旁、食管旁及胃周淋巴结是其高发部位。   相似文献   

2.
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5年10月胸段食管癌现代二野淋巴清扫术101例的资料.分析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2.67%,转移度18.21%。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7.8%.转移度为14.05%;有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4.8%,转移度为21.75%。多因素分析提示病变位于上段、腹部淋巴结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均是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病变位于食管上段、腹部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为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胸段食管癌手术应常规清扫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对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病例强调术后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食管癌术后放疗的靶区范围.方法 收集763例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763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共清除淋巴结5846枚,病理证实转移711枚,转移度为12.2%;出现淋巴结转移者297例,转移率为38.9%.胸上段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8.5%,明显低于胸中段癌(38.8%)和胸下段癌(43.4%).胸上段癌以锁骨上和气管旁淋巴结的转移度和转移率最高.胸中段癌的上行和下行转移均存在,上行主要转移至锁骨上、气管旁和食管旁,下行主要转移至贲门和胃左动脉旁.胸下段癌则主要向食管旁、贲门和胃左动脉旁转移,其中胃左动脉旁的转移度和转移率均显著高于胸上段癌和胸中段癌(均P<0.01).采取左胸单切口的592例患者中,胸上、中、下段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0%、37.9%和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远处转移是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均P<0.05).结论 临床上可以根据食管癌的病变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远处转移选择需行术后预防照射的患者,根据不同病变部位、不同手术方式及TNM分期,确定术后预防照射的靶区范围.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根治术后照射野的大小并未完全统一,目前对胸段食管癌多采用双侧锁骨区、全纵隔(包括胃左贲门旁淋巴结)在内的照射野[1-2]。此照射野对于胸中段食管癌是较适用的,因其可向上转移到上纵隔、气管旁、锁骨上淋巴结,也可向下转移到贲门旁胃左血管旁等胃周淋巴结,而对胸上段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胸段食管鳞癌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120例临床资料完整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喉返神经旁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4.2%(41/120),其中左侧20.8%,右侧15.8%。影响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组织分化程度,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长度无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1.2%(21,41),明显高于无喉返神经转移组13.9%(11/79)(P〈0.01)。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局部复发为8.3%,同期非三野清扫食管癌手术组3年局部复发率为18%。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3年生存期为29.3%,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8.2%(P〈0.05)。结论:所有胸段食管鳞癌均应行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提高根治的彻底性、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检测喉返神经淋巴结有助于指导食管癌患者是否行颈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探究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996年1月~200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病例1526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Access数据库。选取年龄、肿痛部位、肿瘤长度、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脉管痈栓、周围器官受侵和标长残端8个临床特征因素,对每一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包括胸腔和腹腔;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和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食管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淋巴结转移,其转移率和转移度均显著高于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P〈0.0125)。贲门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程度显著高于胸段食管癌贲门癌组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显著高于食管癌组(P〈0.05);贲门癌胸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发生转移,转移程度与胸段食管癌相似食管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在贲门癌和胸段食管癌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肿瘤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标本残端情况对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及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胸腔、腹腔淋巴结转移,贲门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腹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出现转移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清扫应引起重视,胃左动脉淋巴结同样是清扫中最需要关注的,贲门癌食管旁淋巴结的清扫不容忽视随着肿瘤长度、浸润深度的增加以及脉管瘤栓和残端癌细胞的出现,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111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食管胸段鳞癌根治术后复发特点,探索术后预防性照射的指征和预防性放射治疗的靶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111例食管胸段鳞状细胞癌根治术后复发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11例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复发病例约70%患者T分期为T3,一半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70.2%患者病理分期为Ⅲ期。复发部位主要是双侧锁骨上(33.3%)、气管食管沟淋巴结(27.9%)、上纵隔淋巴结(19.8%),吻合口复发约10%,而瘤床复发只有2.7%(3例)。[结论]食管胸段鳞癌术后上纵隔、锁骨上是主要的失败区域,术后预防性放射治疗靶区应主要以上纵隔以及双侧锁骨上为主。  相似文献   

8.
胸段食管癌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及转移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ue HC  Wu CR  Zhang ZB  Zhu ZH  Ma ZK  Gao J 《癌症》2007,26(9):1020-1024
背景与目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主要转移方式,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对如何规范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研究探讨食管癌胸腹二区及部分颈深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清扫方法.方法:从1990年初至2005年底对141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以Ivor-Lewis术式为基础进行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其中517例加行经右胸顶对颈深组的右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进行清扫,并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 41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88%(323/1412),死亡率为0.14%(2/1412),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8.74%(547/1412).共清扫淋巴结13 916个,其中2 662个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19.13%.右颈气管旁三角区、上纵隔、下纵隔及上腹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30%、18.43%、5.31%、17.28%;转移度分别为23.83%、18.92%、21.07%、17.20%,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中、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59%、36.97%、44.35%;转移度分别为19.60%、18.35%、21.82%,肿瘤发生的部位与淋巴结转移率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3).早期食管癌及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75%、46.56%,转移度分别为4.01%、21.82%,两者转移率和转移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胸段食管癌有广泛转移的倾向,右气管旁三角区及上纵隔区域是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区域.Ivor-lewis术式更方便胸段食管癌切除和胸腹二区淋巴结的清扫,并且以此为基础经右胸顶对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清扫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中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肿大的CT资料,对发生于每个区的淋巴结肿大的病例数进行统计。结果7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在食管癌根治术后1年内,右上气管旁淋巴结转移46例,降突下淋巴结转移31例,左下及右下气管旁淋巴结转移27例。结论: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转移癌位,建议做常规CT扫描,而右上气管旁(2R区)该区常规胸片及临床检查为阴性。  相似文献   

10.
杨清杰  张强  郭明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7):1108-1110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规律。  方法  对164例胸段食管癌手术病例的腹腔淋巴结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胸上、中、下段三组食管癌病例,在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病理分期等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胸上段6.9%、胸中段27.4%、胸下段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间,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食管癌存在特殊的跳跃性淋巴结转移,食管胸上段癌只要侵及黏膜下层即有可能通过毛细淋巴管网向下跳跃性转移至腹腔淋巴结,而绝大多数的食管癌诊断时已达T1b期以上,即肿瘤侵及黏膜层以下,因此并不能说早期胸上段高分化食管癌就不易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手术时常规行腹腔淋巴结清扫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周胜利  顾艳  袁刚 《肿瘤学杂志》2012,18(10):768-771
[目的]探讨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在食管癌生物学行为评估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用MSCT对食管癌患者行灌注扫描,获得灌注参数值,再分别根据患者性别、肿瘤的组织学分型、解剖分段、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分成若干亚组,比较各组患者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血流量(BF)值在侵及纤维膜组大于未侵及纤维膜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通透性(PS)值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性别、肿瘤的组织学分型、解剖分段、分化程度各组间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参数能够科学评估食管癌的生物学行为.BF值能够对癌组织食管壁浸润深度进行评估,PS值能够对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胸腹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2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与胸腹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患者322例,转移率52.6%。清扫淋巴结16513枚,转移1128枚,转移度6.8%。胸部淋巴结转移245例,转移率40%。胸部淋巴结清扫总数8510枚,转移639枚,转移度7.5%。腹部淋巴结转移191例,转移率31.2%。腹部淋巴结清扫总数7765枚,转移458枚,转移度5.9%。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脉管瘤栓、腹部淋巴结转移、T分期、胸部淋巴结清扫数、分级、病变长度以及年龄是胸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脉管瘤栓、贲门受侵、胸部淋巴结转移数、部位、腹部淋巴结清扫数以及病变长度是腹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清扫应该参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合理地进行清扫。  相似文献   

13.
沈飚  高俊  樊天友  王健 《肿瘤学杂志》2010,16(9):732-734
[目的]探讨影响Ⅱ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市肿瘤医院胸外科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296例单纯手术切除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257/296)、54.0%(160/296)、42.9%(127/296)。ⅡA期和ⅡB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99/193)和27.2%(28/103)(P〈0.001)。患者的性别、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情况、肿瘤浸润深度及组织分化程度均为预后影响因素(P〈0.05),而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及肿瘤长度与预后无关(P〉0.05)。[结论]影响Ⅱ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主要因素有性别、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切缘情况、肿瘤浸润深度及组织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X线双对比食管造影检查,其中20例进行了CT检查。结果35例患者中原发于颈段2例,胸食管上段4例,胸食管中段19例,胸食管下段10例。肿瘤大体类型及X线表现多数为髓质型及蕈伞型。病变范围大多数较长,≥5cm22例占63.2%。淋巴结、内脏转移多见,20例CT检查患者中,17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5例远处脏器转移。结论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是高度恶性肿瘤,CT检查对淋巴结及内脏转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联合临床及X线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分期和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手术径路选择个体化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共456例胸段食管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径路对肿瘤根治性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其中左胸后外侧开胸+左颈部切口(Ⅰ组)268例,单纯左胸后外侧开胸(Ⅱ组)42例,右胸后外侧开胸+上腹部正中切口(Ⅲ组)94例,右胸前外侧开胸+上腹部正中切口+颈部切口(Ⅳ组)52例。胸上段癌59例中,Ⅳ组43例,Ⅰ组16例(临床分期T1-2);中段癌316例中,Ⅰ组231例,Ⅲ组76例,Ⅳ组9例;下段癌81例中,Ⅰ组21例,Ⅱ组42例,Ⅲ组18例。全组食管上切端残留癌5例。全组清扫淋巴结8141枚,平均每例(17.85±8.94)枚,检出有淋巴结转移186例,共758枚,淋巴结转移率40.8%(186/456),转移度9.3%(758/8141)。全组发生并发症共80例,其中吻合口瘘12例,胸胃瘘4例,肺部并发症21例。Ⅳ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为36.5%,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段食管癌手术径路的个体化选择策略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与根治率。手术创伤的控制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胸腹二野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清扫方法,指导临床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对95例胸中段食管癌采用右胸及上腹正中两切口术式为基础进行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并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95例胸中段食管患者淋巴结转移度为20.4% ,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胸中段食管癌既有向上到右颈气管旁、双侧喉返神经链旁、食管旁、癌肿旁、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也有向下至贲门旁、胃左动脉旁、胃小弯网膜等处淋巴结转移,呈现双向转移趋势。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具有胸腹二野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右颈气管旁及双侧喉返神经链是淋巴结转移重要区域,右胸及上腹两切口术式更方便胸中段食管癌切除和胸腹二野淋巴结的清扫,并且以此为基础经右胸顶对右颈气管旁及双侧喉返神经链淋巴结清扫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王翔  罗春海 《现代肿瘤医学》2015,(20):3036-303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以期选择最佳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46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对宫颈癌髂总、髂内和髂外、腹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进行诊断,将多层螺旋CT检查数目和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多层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比较,髂总动脉敏感性为88.75%,特异性为68.93%;髂内动脉敏感性为87.67%,特异性为67.56%;髂外动脉敏感性为90.77%,特异性为73.15%;腹主动脉旁敏感性为92.14%,特异性为72.43%。多层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总敏感性为89.83%,总特异性为70.52%。对多层螺旋CT和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比较,CT诊断阴性符合率为63.04%,阳性符合率为36.96%;病理阴性符合率为30.43%,阳性符合率为69.5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作为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首选诊断方法,其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T在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患者75例临床资料。[结果]75例患者中,68例淋巴结转移位于胃周(N1)。另有7例患者淋巴结跳跃转移至N2~N3站,CT对孤立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T分期、N分期及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3-3%、78.7%和90%。[结论]并非每个前哨淋巴结都位于胃周原发病灶附近。CT在孤立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TNM分期上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