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HBV—DNA阳性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HBV再激活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HBV—DNA阳性恶性肿瘤患者60例,分成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在化疗前2周给予拉米夫定(100mg口服,qd,直至化疗结束后8周)。预防性治疗,观察化疗前后HBV—DNA水平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试验组化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12例(40%),HBV—DNA均〈10^4copies/ml,仅有1例HBV再激活。对照组肝功能损害23例(76.7%),HBV—DNA〉10^4copies/ml22例(73.3%),〉10^9copies/ml8例(26.7%),其中有7例(23.3%)HBV再激活。试验组HBV再激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VS23.3%,P〈0.05),且肝功能损害率亦较低(40%VS76.7%,P〈0.05)。结论:拉米夫定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HBV再激活,对防治HBV—DNA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肝损害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活动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对患者乙肝病毒活动状态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81例乙肝标志物阳性HCC患者TACE术前、术后HBVDNA定量及肝功能变化。结果:81例患者行TACE术后,32例出现HBV激活,激活率为39.5%(32/81);TACE术前HBVDNA定量为(4.2±0.6)×10^4copies/ml,低于术后(5.8±0.3)×10^5copies/ml(P〈0.05);激活组32例中75%出现明显肝损害,高于非激活组40.8%(P〈0.05)。结论:TACE治疗将引起HCC患者HBV激活,可能加重肝功能损害,应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病及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NHL患者确诊时的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两对半。结果:32例NHL患者伴HBV感染者16例(占50%),HBsAg阳性者6例(占18.8%),伴HBV感染的NHL患者在化疗时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无HBV感染的NHL患者。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中HBV感染远高于一般人群,HBV感染可能在NHL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伴HBV感染的NHL患者在化疗时肝功能异常较常见,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化疗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淋巴瘤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7年8月病理确诊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伴HBsAg^+的1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参照WHO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对治疗后肝功能损害进行分析。同时检测了部分患者的HBV—DNA,并分析其与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19例患者中有12例(63.2%)发生了,肝功能损害。4例(21.1%)患者发生了Ⅰ度肝功能损害,6例(31.2%)患者发生了Ⅱ度肝功能损害,2例(10.5%)患者发生了Ⅲ度肝功能损害。无一例患者发生Ⅳ度肝功能损害?治疗前HBV—DNA〉10^7copy/ml的患者6例中有5例(83.3%)发生了肝功能损害,而治疗前HBV—DNA〈10^4copy/ml的患者5例中有3例(60%)发生了肝功能损害。结论HBsAg^+淋巴瘤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概率较高:HBsAg^+淋巴瘤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时应该慎重,并进行抗乙肝病毒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Li YH  He YF  Wang FH  Lin XB  Xia ZJ  Sun XF  Lin TY  Huang HQ  Zhang L  Xu RH  Jiang WQ  Guan ZZ 《癌症》2005,24(12):1507-1509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显示,携带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明显增加。本研究探讨携带慢性HBV的淋巴瘤患者接受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后果,并进一步探讨临床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1985年1月至2002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携带HBV的116例淋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接受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临床后果及其相关高危因素。结果:60例(51.7%)患者化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按WHO肝脏毒性标准,Ⅰ度4例(3.4%)、Ⅱ度14例(12.1%)、Ⅲ度15例(12.9%)、Ⅳ度27例(23.3%)。经对症治疗后11例(9.5%)患者按期化疗,27例(23.3%)化疗延期,16例(13.8%)终止化疗,6例(5.2%)死亡。应用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激素是化疗后发生肝炎的高危因素。结论:携带HBV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化疗后肝功能损害会导致患者化疗延迟,甚至死亡。应用激素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魏燕  梅琪  陈坚  杨龙 《实用肿瘤杂志》2007,22(5):455-456
1临床资料例1男性,34岁,因“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半年”入院。半年前自行扪及右腹部包块,外院查腹部CT提示肝、脾肿大、腹水,行肝穿刺活检病理提示T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确诊后入本院查肝功能正常,乙肝标志物HBsAg( )、HBeAb( )、HBcAb( ),HBV-DNA 3.6×103copies/ml。于化疗开始前1周口服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后分别行ECHOP(依托泊苷40 mg/m2,静滴2小时,第1~4天 环磷酰胺600 mg/m2,静注,第1天 表柔比星60 mg/m2,静注,第1天 长春新碱1.2 mg/m2,静注,第1天 泼尼松100 mg/m2,每日口服,第1~5天)及CHOP方案化疗各2疗程。化…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血浆EB病毒DNA水平与肿瘤负荷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咽癌血浆EB病毒(EBV)DNA水平与肿瘤负荷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证实、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共98例,治疗前行鼻咽及全颈CT,应用PACS中的多边形测量工具,逐层勾画鼻咽原发灶肿瘤及颈部转移淋巴结,采用面积求和法计算鼻咽原发灶肿瘤体积(TV)及颈部转移淋巴结体积(NV),以TV和NV之和表示总肿瘤负荷(TNV)。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治疗前血浆EBV DNA水平。结果全组TV、NV及TNV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5.9cm3(9.1~29.2cm3)、17.1cm3(0.7~64.1cm3)、44.1cm3(20.4~87.4cm3)。全组血浆EBV DNA检出率为73.5%(72/98),血浆EBV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3.6×104 copies/ml(2.0×103~3.6×105 copies/ml)。按TV分组:≤20cm3、>20cm3者各58、40例,2组血浆EBV 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9.5×103 copies/ml(0~1.6×105 copies/ml)、1.6×105 copies/ml(2.2×104~4.6×105 copies/m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按NV分组:≤20cm3、>20cm3者各52、46例,2组血浆EBV 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2×104 copies/ml(0~1.8×105 copies/ml)、1.0×105 copies/ml(6.2×103~5.4×105 copies/ml),有显著性差异(P=0.033);按TNV分组:≤40cm3、>40cm3者各43、55例,2组血浆EBVDNA检出率分别为60.5%(26/43)、83.6%(46/55),有显著性差异(P=0.010);2组血浆EBVDNA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7×104 copies/ml(0~1.3×105 copies/ml)、1.1×105 copies/ml(6.6×103~4.7×105 copies/ml),有显著性差异(P=0.014);血浆EBV DNA水平与TV、NV、TNV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体内肿瘤负荷。  相似文献   

8.
感染乙肝病毒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杂乙肝病毒(HBV)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化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39例感染乙肝病毒的其它实体瘤(肝癌除外)患者化疗后肝损害及乙型肝炎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2个周期正规化疗后,HBV阳性的NHL患者经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为52.2%(12/23),HBV阴性的NHL患者后肝损害发生率23/3%(17/73),P<0.01;HBV阳性的NHL患者用含有类因醇激素方案化疗后乙直炎发生率39.1%(9/23),HBV阳性的其它实体瘤(肝癌除外)患者用不含类固醇激素方案化疗后乙型肝炎发生率12.8%(5/39),P<0.05/。结论HBV阳性的NHL患者化疗后易发生肝损害及乙型肝炎,故在化疗时应尽量避免选用含皮质激素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乙肝病毒(HBV)再活化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68例接受TACE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8例肝癌患者术后共有28例HBV再活化,再活化率为41.18%。TACE术前HBV DNA≥104 copies/ml患者再活化率为66.67%(16/24),HBV DNA〈104 copies/ml患者再活化率为27.27%(12/4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ACE术后再活化组细胞免疫功能显著低于非活化组(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可出现HBV再活化,TACE术前HBV DNA≥104 copies/ml及治疗后免疫功能抑制是促使HBV再活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 (HBV)感染对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化疗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95例中高度NHL患者 ,采用ELISA法和直接斑点杂交法检测血清中的HBV标志物及DNA ,常规方法检测化疗前后肝功能。结果 :HBsAg阳性率 3 3 68% ( 3 2 /95 ) ,化疗后 62 5 0 % ( 2 0 /3 2 )HBsAg( )和 14 2 9% ( 9/63 )HBsAg( -)肝功能损害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肝功损害达中重度和持续时间达 2~ 4个月的患者 ,HBsAg( )组都占 5 5 % ( 11/2 0 ) ,HBsAg( -)组都占 11 1% ( 1/9) ,损害程度和持续时间两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前者较后者重 ,持续时间长 ;14例HBsAg( )发生肝功能损害时病毒复制再度活跃。结论 :NHL患者化疗后HBsAg( )较HBsAg( -)易发生肝功损害 ,而且前者较后者重、持续时间长 ;化疗后病毒复制再度活跃是发生肝功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12例NHL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醋酸泼尼松(CHOP)或利妥昔单抗+CHOP(R-CHOP)化疗方案,观察组患者于化疗前1周开始口服恩替卡韦.比较两组患者的HBV再激活率和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分析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HBV再激活率、肝功能不全总发生率分别为10.71%、19.64%,均低于对照组的28.57%、3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为Ⅲ~Ⅳ期及R-CHOP化疗方案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P<0.05),恩替卡韦是HBV再激活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HBsAg阴性NHL患者HBV再激活与多种因素相关,恩替卡韦可以减少NHL患者的HBV再激活率和肝功能不全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氧能否治疗化疗所致的肝功能损害,以及在化疗时联合三氧治疗是否可预防化疗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方法选择15例化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淋巴瘤患者,暂停化疗,进行三氧治疗,联合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法(AHT)和直肠注气法(RI),3次/周。观察肝功能恢复情况,部分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在三氧治疗前后检测病毒DNA水平。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仍给原方案化疗,同时联合三氧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15例肝功能异常的患者,经过三氧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显效5例(33.3%),有效8例(53.3%),总有效率86.6%,5例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经三氧治疗病毒DNA水平下降。化疔时联合三氧治疗肝功能损害降低。结论研究显示三氧治疗对化疗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有一定疗效,并且在化疗时联合三氧治疗,则可以降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感染乙肝病毒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预防应用拉米夫定在降低HBV再激活、减少肝功能损害方面的作用。方法 21例感染HBV的NHL接受CHO方案化疗4~6周期及预防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A组),69例NHL接受CHOP方案化疗4~6周期(B组)。结果 A组CR率为38.1%(8/21),B组CR率为42.0%(29/69)(P=0.2579);A组有19.0%(4/21)化疗后肝功能损害,B组有14.5%(10/69)化疗后肝功能损害(P=0.0725);A、B组均未发生HBV再激活。结论感染HBV的NHL应用CHO联合方案治疗及在化疗前预防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HBV再激活、减少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M—CSF用以治疗化疗后白细胞低于3.0×109/L的10例病人,给予GM—CSF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3天。于第4天白细胞数平均上升至4.4×109/L,第10天白细胞数达7.9×109/L。对照组白细胞数低于3.0×109/L的10例病人于第4天为2.6×109/L,第10天回升到4.3×109/L。2例骨髓受累的病人治疗无效。治疗组未见有副反应出现。GM—CSF可应用于化疗后粒细胞降低的病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特异性检测外周血中 Survivin 基因 mRNA 表达的逆转录双重荧光定量 PCR 方法。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荧光探针,检测健康人群和癌症患者治疗前后的 Survivin 基因表达量,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此基因的临床意义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 GADPH、Survivin 基因的标准曲线,并有良好的相关性,R2分别为0.9983和0.9960。管家基因 GADPH,在50例健康人群和47例癌症患者(治疗前后)体内表达量(分别为:6.45×105、6.57×105、6.74×105 copies/ml)无统计学差异。Survivin 基因,在健康人群中无表达(Ct 值≥28);癌症患者(治疗前)检测到91.5%(43/47)表达,表达量为5.35×105 copies/ml;癌症患者(治疗后)检测到46.8%(22/47),表达量为3.18×105 copies/ml。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在外周血中检测 Sur-vivin 基因的双重荧光定量 PCR 方法,此方法在健康人群和癌症患者间、对癌症不同治疗方法的评估、对癌症治疗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在预防鼻咽癌合并HBV阳性患者化疗中肝功能损害的作用。方法:84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且经过HBV血清学检测确诊为HBsAg阳性的鼻咽癌患者分为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1例)。研究组化疗前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同期观察40例未患乙肝的患者。治疗后比较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情况以及对化疗的影响。结果:各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8.6%、39.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HBV发生再激活后DNA载量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之间高度相关。结论:HBsAg阳性的鼻咽癌患者化疗后较 HBsAg阴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害,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可明显降低HBV再激活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HBcAb)(+)肿瘤患者化疗后引起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治疗与监控。方法:报道3例HBsAg(-)HBsAg(+)的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HBV再激活的病例,针对可行的治疗监控措施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例最初乙肝表面抗体(HBsAb)(+)、HBcAb(+)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经过多次化疗后转变为HBsAg(+)、e抗原(HBeAg)(+)、HBcAb(+);1例乙肝e抗体(HBsAb)(+)、HBcAb(+)的霍奇金淋巴瘤(NL)患者化疗后乙肝模式未改变,乙肝病毒载量(HBV-NDA)定量结果增高;1例HBsAb(+)、HBeAb(+)、HBcAb(+)的肝癌患者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出现HBV-DNA定量结果增高。3例HBsAg(-)患者化疗后均出现HBV再激活,经抗病毒治疗后获得良好转归。结论:不仅对于HBsAg(+)的患者,对于即使处于康复期的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肝病史的HBsAg(-)、HBcAb(+)患者,在应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均需严密监测血清HBsAg、肝功能及HBV-DNA定量的动态变化,必要时实施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以免中止原有治疗计划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4岁.因右乳腺癌术后18月,双肺转移于1997年8月15日入院。查体: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5/9kPa,双锁骨上可们及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低,右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心腹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腹部B超无异常。拟定PCMF方案化疗,用药方法:顺铂50mg加人生理盐水500ml内静脉点滴第1天,环磷酰胺0.8加生理盐水30ml静注第3天。化疗第4天给甲氨喋呤(MTX)20mg静推,约50分钟后患者出现面色灰暗、寒颤,全身发冷,测体温38.7℃。考虑为MTX过敏反应所致,立即给予氟美松5mg静脉推注,非那根25mg肌肉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EB病毒DNA(EBV DNA)含量在监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复发和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81例放疗后随诊的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含量,比较缓解组与复发、转移组血浆EBV DNA差异.结果 放疗后缓解组患者血浆EBV DNA阳性率为15.7%,中位拷贝数为0 copy/ml;放疗后复发或转移组患者血浆EBV DNA阳性率93.3%,中位拷贝数6 432 copies/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 血浆EBV DNA定量检测有可能成为监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复发、转移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患者血浆 EBV DNA 水平和 VCA-IgA 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剑光  郑爱平 《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2):2086-2087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水平和VCA-IgA联合检测对鼻咽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 DNA水平,常规免疫酶法检测VCA-IgA抗体滴度。结果:68例鼻咽癌患者中,EBV DNA阳性率95.59,中位拷贝数93×104copies/ml,VCA-IgA抗体阳性率92.65,抗体滴度≥1:20;其他头颈肿瘤36例中,EBV DVA阳性率5.56,中位拷贝数为0copies/ml,VCA-IgA抗体阳率36.11,阳性滴度均≤1:20;健康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为35.56,其滴度除3例≥1:40外,余均≤1:20。鼻咽癌患者中EBV DNA和VCA-Ig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进一步证实EBV与鼻咽癌有密切关系;EBV DNA水平和VCA-IgA抗体滴度联合检测,有助于鼻咽癌的早期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