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长期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剂量从每日11.875 mg开始,每2周递增1次,直至靶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观察加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前、口服治疗6、12个月时临床疗效、心功能情况与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加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6、12个月后心力衰竭症状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且治疗12个月较治疗6个月改善更明显(P<0.05)。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血小板、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长期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1年。结果美托洛尔组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情况改善、左室舒张末径减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组有6例出现头昏、乏力、心动过缓,经调整剂量后未影响继续用药。美托洛尔组治疗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常规及尿常规均无异常改变。结论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刘桂勇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1):2032-2032
目的:研究分析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7例。对照组常规给予利尿剂、强心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心绞痛或心肌缺血者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口服卡维地洛,两组疗程均为24周。24周后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心功能等判定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85.19%)显著高于对照组(62.9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且耐受性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卡维地洛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1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ACEI/ARb、利尿剂、地高辛);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观察QTd、QTcd、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QTd、QTcd及VA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LVEDD和LVESD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明显缩小(P〈0.05),LVEF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长期应用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QTd、QTcd及VA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高龄合并快速永久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70岁以上伴有快速永久性心房颤动4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小剂量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逐渐达到靶剂量,2周后按照1∶1更换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继续观察2周。分别记录患者症状、清晨静息心率,检查B型尿钠肽、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并进行分析。结果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治疗靶剂量为(66.25±18.75) mg。患者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后症状、24 h平均心率、清晨静息心率、24 h平均血压、B型尿钠肽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当使用到靶剂量时最长R-R间期无明显延长,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结论在高龄合并快速永久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钦  贺明清 《西南军医》2009,11(4):629-631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心衰的常规治疗(卡托普利、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12周,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左室舒张末内经(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6月。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71.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2)治疗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LVEDD和LVESD显著减小(P〈0.05),LVEF显著提高(P〈0.05);(3)随访6月,对照组死亡2例,治疗组无一人死亡;对照组再住院率为33.33%,治疗组为11.11%。结论美托洛尔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猝死率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卡维地洛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8例)、依那普利与卡维地洛联合治疗组(观察组,42例)、依那普利治疗组31例和卡维地洛治疗组29例。4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均使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4组LVEDD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LVEF和CO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LVEF和CO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老年CHF患者的基础上,加用目标剂量的依那普利联合卡维地洛,对CHF患者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口服。结果:应用美托洛尔后32例CHF患者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后有明显改善CHF患者心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其中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组34例(6.25~25mg/次,bid或tid)和对照组26例。治疗10个月,观察美托洛尔对患者症状、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50%±2%,43%±1%,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下降(133±58,141.2±55,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左心室舒张期容积下降(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62例DCM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的治疗,如限盐、休息,选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等,根据病情必要时应用洋地黄、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物。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4粒,每日3次)。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和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以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LVEDD缩小,BNP下降;而LVEF和6min步行距离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DCM心力衰竭疗效较好,可提高LVEF,改善运动耐量,降低血浆BNP水平,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美托洛尔53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12.5~25mg,2次/d;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未用美托洛尔。定期来诊随访,以观察临床表现,监测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心功能参数变化。结果美托洛尔显效率53.7%,总有效率88.6%;对照组显效率30.3%,总有效率67.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患者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较对照组明显,超声心动图复查显示治疗6个月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高较对照组显著。结论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3~2012—10收治的86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心力衰竭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分别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LVEF、BNP、NYHA三项指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79.07%,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两组的LVEF、BNP、NYHA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在常规心力衰竭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射血分数正常的难治性急性左心室衰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①纳入50例发病在24h内,首次因端坐呼吸及呼吸困难突出者而诊断为急性左心衰竭,但超声检查射血分数(LVEF)≥45%;②经标准药物治疗无效或加重,NYHA分级达到Ⅳ级心功能的患者;③监测中心静脉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肺部罗音、呼吸次数、尿量,以及临床症状;④静脉推注美托洛尔5mg后,口服美托洛尔6.25~25mg,必要时4h重复给予美托洛尔12.5~25mg口服;④给药前后每4h测量中心静脉压1次;⑤治疗前床旁心脏彩超评价心功能变化;⑥停用正性肌力强心药物。结果①NYHA心功能改善≥1级者12例(24%),改善2级者17例(34%),改善3级者24例(48%),无改善者3例(6%),院内死亡2例(4%);平均NYHA分级改善程度为2.24±0.89级,P〈0.01,有统计学意义;②在利尿、扩血管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后收缩压下降17.16±26.70mmHg,舒张压下降12.32±18.88mmHg,心率下降48.26±20.22次/min,中心静脉压(CVP)下降7.26±4.28cmH2O,P〈0.01,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后CVP为11.74±3.58cmH2O,与心功能改善程度的相关系数(r)=-0.389,P〈0.01;④美托洛尔的平均剂量为76.50±40.30mg/日,剂量与CVP下降程度相关(r=0.307,P=0.03),与心率的下降显著相关(r=0.643,P=0.000);⑤心率的下降程度与中心静脉压下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435,P=0.002)。结论传统方法治疗无效的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利尿剂、扩血管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可以显著降低血压、心率及中心静脉压水平,尤其通过降低心率使中心静脉压水平下降更有意义,从而改善心力衰竭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心功能-内分泌-细胞因子这一潜在系统在慢性心衰(CHF)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苯那普利对该系统的作用。方法50例伴有心率〉90bpm的CHF患者分为B组与M组,分别使用苯那普利(5~10mg/d)及美托洛尔(12.5~50mg/d)治疗,根据血压及心率调整剂量,疗程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衰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①心功能: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B组的SBP下降明显,M组的HR下降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YHA分级呈不同程度下降,以B组明显(Z=-2.078,P=0.038)。治疗后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有所减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舒张早/晚期心室充盈速度峰值比(E/A)有所升高,均以B组明显(P〈0.05);②心脏内分泌指标:治疗后血浆心钠肽(ABP)及脑钠肽(BNP)均有所下降,仍以B组明显;③细胞因子:治疗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介素1β(IL-1β)的变化情况与内分泌指标相同,以B组明显(P〈0.05);④相关性分析显示ANP、BNP、TGF-β1与IL-1β四者两两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C〉0.850,P〈0.01);LVEF%与以上四者均呈负相关性(均│C│〉0.80,均P〈0.05)。结论心功能-内分泌-细胞因子这一系统可能在CHF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苯那普利治疗伴有心率加快CHF的临床疗效优于美托洛尔,前者可能是通过上述机制起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用于超高龄男性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年龄大于80岁的超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男性患者,在积极病因治疗及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给予rhBNP治疗,观察呼吸困难症状、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尿量、脑利钠肽、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rhBNP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好转12例、好转9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显效率为48%,总有效率84%。rhBNP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脑利钠肽均有显著下降,尿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对肝功能及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rhBNP用于超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有效、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60例CHF患者与30例健康对照患者血清CF6及脑钠肽(BNP)浓度,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HF患者血清CF6、BNP浓度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升高,CHF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F6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方法选取CHF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辛伐他汀(20 mg/d)和瑞舒伐他汀(20 mg/d)治疗,疗程为6个月。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B型尿钠肽( BNP)、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并评估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记录6 min步行距离。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4%、75.93%,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DD、LDL-C、hs-CRP、BNP和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对CHF疗效优于辛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