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目的 了解有螺沟渠硬化后钉螺复现的影响因素, 提出改进措施, 提高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收集荆门市13个血吸虫病流行区乡 (镇) 实施沟渠硬化灭螺工程和螺情资料, 统计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 分析钉螺复现的原因。结果 结果 共调查151条硬化沟渠, 71条沟渠钉螺复现, 复现沟渠条数占 47.02%。钉螺面积灭光率为78.79%。钉螺复现的主要原因为上游螺区扩散、 硬化沟渠破损、 工程前未药物灭螺和施工带入钉螺等。结论 结论 单纯硬化有螺沟渠并不能彻底消灭钉螺; 科学规划沟渠硬化工程、 工程前药物灭螺和加强工程后期维护是提高灭螺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观察云南省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灭螺效果, 为科学评价水利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扩散提供依据。 方 方 法 法 2009-2011年对云南省大理市和永胜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区域开展螺情调查, 并收集 该区域血防历史资料, 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螺情变化。 结果 结果 3年间大理市沙井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硬化段仅 2010年查到1只钉螺, 活螺密度为0.004只/0.1 m2 , 未硬化段钉螺密度分别为0.080、 0.002、 0.007只/0.1 m2 。3年间永胜县 高家村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硬化段未查出钉螺, 未硬化段活螺密度分别为0.040、 0.030、 0.040只/0.1 m2 。两地沟渠硬 化后, 连续3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而同期邻近的未硬化环境有螺框出现率 和活螺密度均高于硬化环境。 结论 结论 水利血防工程对消灭钉螺有明显效果, 但工程竣工后, 应加强维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1987—1990年在无锡、如东、如皋3个市县的现场实验和河沟钉螺调查。发现低密度钉螺的消长与环境因子密切有关,只要环境适宜,即使留下1对钉螺,也能大量繁殖增长。实验沟放置有1、5和10对钉螺的螺笼经3年后,钉螺密度各增长了171.9倍、69.5倍和28.4倍。其螺口数分别增长了354倍、135倍和75倍,其中2条积水沟的1对钉螺组螺口数增长543和426.5倍。在现场1条水沟钉螺密度增长了34倍,1条河钉螺密度没有增长,但都没有自然消亡。提示当“基本消灭”或“消灭”以后,应重视低密度钉螺的清查,坚持长期监测,一旦发现钉螺,要及时杀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湖北省四湖流域钉螺分布,为制订钉螺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16年春季对四湖流域钉螺分布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分析2008-2018年四湖流域钉螺分布面积、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等疫情指标,对钉螺分布面积与人畜血吸虫感染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四湖流域的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共有钉螺孳生环境16 003处,钉螺分布面积2.46亿m2;活螺平均密度0.622 5只/0.1 m2,其中以杂草型和沟渠型环境较高,分别为0.688 0只/0.1 m2和0.706 4只/0.1 m2。钉螺孳生环境中,现有螺环境(Ⅰ类环境)和历史有螺环境(Ⅱ ~ Ⅳ类环境)分别占53.03%和46.97%。旱地、滩地、水田等钉螺孳生环境改变较大,通过环境改造措施消灭钉螺的效果较好。2008-2018年,四湖流域钉螺分布面积与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人群 = 0.842,P < 0.01;r家畜 = 0.695,P < 0.01)。结论 四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对钉螺控制效果较好,但仍面临螺情反弹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江滩地区滩情特点和钉螺公布规律,探讨江滩地区钉螺控制的措施和策略。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勘测,对江苏沿江5市江滩逐块调查滩情、螺情,并进行江滩开发治理可行性论证。结果 共高歌江滩607块,滩块面积16243.2043万m^2,其中现有螺面积4142.3963万m^2,现有阳性钉螺面积600.89631万m^2,现有螺江滩水淹时间均在6个月内,90.88%现有螺滩块高程有3~9m,调查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05~2008年安徽省12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螺情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对各监测点钉螺孳生环境与可疑环境进行调查,并运用GPS定位仪对查螺航迹、螺点和钉螺面积进行测定,比较4年各项螺情指标.结果 近4年有10个监测点,25个环境查出116 hm2阳性螺面积,占实有钉螺面积的11.2% 各监测点活螺密度和阳性螺密度升降幅度不一.结论 应用GPS提高了螺情统计指标的精确性,各监测点螺情依然严重,应加强控制钉螺措施,提高药物灭螺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福建北部地区斯氏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蟹种群及其孳生地,比较生态环境改变前后感染率,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方法 2009-2019年,以并殖吸虫病例为线索,对福建省北部南平市的建瓯市小桥镇涤上村、东峰镇桂林村、城关镇七里街村和建阳区崇雒乡上洋村、政和县东平镇西表村、岭腰乡前溪村以及三明市的三元区居阳村等11处调查点进行现场采集螺、蟹,并考察其生态环境,设框(33 mm2)检测螺分布密度,计算螺的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和蟹的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囊蚴采用人工感染健康犬(2只)和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2 (ITS2)序列、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 (CO1)基因进行鉴定。考察原孳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复查螺、蟹的感染率、感染度,分析环境变化对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11处调查点查见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等3种螺。山涧水源小沟或渗水湿地等微型生态环境为螺的适宜孳生地,螺多栖息于沟内水线上下5 mm的潮湿环境,主要附着于沟内潮湿的陈旧落叶、枯枝,其次为石块上,泥砂中较少。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平均分布密度分别为156/框、179~291/框和12~266/框;各调查点均有螺查出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唐氏拟小豆螺、建瓯拟小豆螺和小桥拟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0.22%(4/1 851)、0.38%(36/9 420)、1.10%(102/9 247)。11处调查点查见福建华溪蟹、福建博特溪蟹、角肢华南溪蟹和待定种华南溪蟹等4种溪蟹。溪蟹多栖息于水流缓慢的山涧,白天潜伏于石块下,夜间四出觅食。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8.99%~96.77%,平均感染率为80.21%(231/288),平均感染度为19.8个囊蚴/蟹。PCR结果显示,囊蚴样品扩增出的ITS2序列约500 bp,与GenBank中斯氏并殖吸虫相似性为99%;CO1基因序列约450 bp,与GenBank中宫崎并殖吸虫相似性为100%。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2只感染犬解剖后分别获得6和8条成虫,经鉴定均为斯氏并殖吸虫。孳生地环境改变有山洪暴发、垦植、干旱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孳生地环境改变后对11处19次复查中,有10次未采集到螺,有5次未采集到蟹。5个调查点孳生地环境变化为山洪暴发所致,灾后进行7次调查均未查见螺,其中3处未查见溪蟹。11处调查点孳生地环境改变后,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6.11%(91/252),平均感染度为4.9个囊蚴/蟹。孳生地环境改变前后的感染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北部建瓯等地为斯氏并殖吸虫高度感染的自然疫源地。孳生地生态环境改变后螺、蟹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囊蚴感染率下降明显,其中山洪暴发和垦植等是影响螺、蟹感染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科学制定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19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其中固定监测点4个、流动监测点15个,每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对查获的钉螺采用压碎镜检法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血吸虫感染性。结果 2015—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7 040 ~ 39 527 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6 214 m2、复现有螺面积16 563 m2,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0.019 2只/0.1 m2和1.11%,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与2015年相比,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有螺面积增加了121.46%,但总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50.34%(Z = ?0.422,P > 0.05)和42.85%(χ2 = 130.41,P < 0.01)。发现的有螺环境均分布于4个固定监测点,钉螺分布主要环境类型为沟渠、水田、旱地等,主要植被类型为杂草。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存在钉螺局部扩散等血吸虫病再传播的风险因素。今后仍需加强钉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钉螺分布抽样调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浙江省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调查点,5m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2框方法查螺,压碎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设置假螺点考核查螺质量。 结果 在全省55县7106个村中抽取34县的100村为调查点,在21县的32村中查出有螺条块223个,1572框有螺,有螺面积73300m2。其中山丘型18县29村有螺,有螺面积72640m2,占总数的99.1%,与水网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3.04,P<0.01);1,2层有螺面积71680m2,占总数的97.8%,与 3层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3.71,P<0.01);沟和渠有螺面积占总数的62.6%,显著高于田环境(t=3.02,P<0.01)。解剖活螺7892只,均阴性。推算全省有螺面积理论值为1361940m2 。 结论 估算浙江省当前有螺面积1500000~2000000m2,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近4年内有螺村,以沟渠为主,但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比较无色和黑色塑料地膜覆盖法在云南省有螺排灌沟的短期灭螺效果。方法选择钉螺密度较高的排灌沟,设单纯无色地膜覆盖组、单纯黑色地膜覆盖组、无色地膜覆盖施药组和黑色地膜覆盖施药组4个组。在实验前以及覆盖地膜后7、14、21、30 d对各组进行螺情调查,观察钉螺死亡率,并定时记录土表温度、膜内土表及土下5、15cm处温度及每日天气情况。结果单纯无色地膜覆盖组钉螺平均死亡率(15.29%)略高于单纯黑色地膜覆盖组(6.56%)(P0.01),两组灭螺效果均不理想。两种地膜覆盖并辅以灭螺药,均能增加钉螺死亡率;无色、黑色地膜施药覆盖组钉螺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0.80%、5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塑料地膜均能提高膜内土表及土内温度,并且随着覆盖时间的延长膜内土壤温度均呈升高趋势,黑色地膜覆盖后30 d平均膜内土表温度高于无色地膜。结论云南省有螺排灌沟不宜大范围使用地膜覆盖法灭螺,如必须使用地膜,需辅以灭螺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结果,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安徽省根据《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开展钉螺全面调查,调查环境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6年安徽省共调查了22 848处环境,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历史有螺环境17 927处,其中环境类型未改变的占71.2%、部分改变的占19.3%、彻底改变的占9.5%;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4.10 亿m2。全省现有钉螺环境共4 830处,分布于7个市38个县(市、区),有螺面积2.65 亿m2,其中2016年新发现有螺面积1 287.65 hm2、复现1 375.32 hm2。全省平均活螺密度0.392 0只/0.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2.93%。有螺环境中,湖沼型和山丘型环境数分别占22.4%和77.6%,有螺面积分别占86.7%和13.3%;杂草为有螺环境中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在环境数(占82.2%)、有螺面积(占57.3%)和活螺密度(0.413 9只/0.1 m2)方面占比均较高。按环境类型统计,沟渠型在有螺环境数(占56.8%)、平均活螺密度(0.570 3只/0.1 m2)和平均活螺框出现率(18.57%)方面占比较高,滩地型有螺面积(占87.8%)占比较高。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为1950年和1952年,最近一次发现感染性钉螺的年份为2012年。现有螺环境主要沿长江水系分布。结论 首次建立了安徽省钉螺分布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全省钉螺分布历史与现状,可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层取水拦螺网用于电灌站防螺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层取水拦螺网用于电灌站防螺的效果。方法在有螺河道肖梁河取水的王庄电灌站进水口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用常规法对电灌站水源河道和灌区沟渠进行钉螺调查。对有螺水源河道和灌区有螺环境进行药物灭螺。根据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变化进行防螺效果评价。结果 2006~2011年肖梁河每年均查出钉螺,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972,P<0.01),并呈下降趋势。王庄电灌站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之前每年均查出钉螺,有螺面积与钉螺密度呈正相关(r=1.000,P<0.01);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后灌渠即未查出钉螺。结论在有钉螺扩散风险的电灌站设置中层取水拦螺网结合药物灭螺是简便有效的防控钉螺扩散模式。  相似文献   

15.
空间技术在沟渠钉螺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采用3S空间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准确、数字化特点的钉螺调查方法。方法:采用GPS采集沟渠数据和RS影像的大地控制点,经GIS和RS软件处理GPS沟渠数据及遥感影像数据,根据地理坐标叠加,校正沟渠数据,生成钉螺调查图,调查结果输入GIS软件,建立螺情地理信息系统。结果生成准确并包含丰富空间信息的钉螺调查图;建立曼情地理信息系统;为科研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结论:本方法高效实用,是对传统钉螺调查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石台县丁莘河流域水库灌区以硬化为主的水利血防工程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7-2015年工程区螺情资料和2009-2015年疫情资料,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螺情、病情的变化情况。结果 硬化工程实施后,工程区活螺框出现率下降68.79%,活螺平均密度下降97.78%,而未实施沟渠硬化的对照区活螺框出现率升高72.49%,活螺平均密度也升高37.16%;项目区人群感染率下降100%,调查耕牛161头,未查到病牛。结论 硬化沟渠水利血防工程对降低钉螺密度、控制血吸虫病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区对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统一的调查方案,调查3个县(市、区)工程区渠道两边1000 m范围内的疫情。结果2006年工程区域内现有钉螺面积213. 23 hmz,慢性血吸虫病人270例,新发急性血吸虫感染2例和1处新发现螺区。结论工程区钉螺面积逐年大,但钉螺密度逐年降低。工程区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模式中相关因素在钉螺扩散中的作用,以评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方法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吸附于载体并漂浮于水面上,用水泵现场抽提,统计过泵钉螺数。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投放于不同深度水塘(沟)水下,经一定时间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面漂浮的稻草把上查找钉螺,观察钉螺迁移扩散情况。钉螺幼螺雌雄配对后,采用螺笼法在现场按不同密度进行放养,观察1个生殖年后笼内钉螺密度。结果附着于漂浮物上的钉螺在距进水管口100、50cm和20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80cm的水泵通过率分别为2.45%、3.93%和43.46%;钉螺在距进水管口20cm和10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20cm水泵的通过率分别为72.07%和91.00%。在5个现场水塘或沟,共投放36600只标记活钉螺,在投螺15~120d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上漂浮的稻草把上均未检获标记钉螺。当幼螺密度≤2对/0.16m^2时,难以增殖。结论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中,只要采取必要控螺措施完全有可能降低或消除钉螺向北扩散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四川省湿地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为湿地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四川省人工和自然湿地,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常规钉螺调查、人群血吸虫病病情调查、钉螺漂浮扩散试验、问卷调查、疫水测定和回顾性调查等。结果 2015年四川省梅湾水库湿地上、下游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003只/0.1 m2和2.033只/0.1 m2,广汉金雁湖活螺密度为0.08只/0.1 m2,广汉马牧河活螺密度为0.21只/0.1㎡,西昌邛海湿地公园建设前活螺密度为0.02只/0.1 m2。人工模拟钉螺漂浮扩散试验显示,钉螺最远漂移距离为2 000 m;8.80%(41/466)的湿地人群有接触疫水行为。投放哨鼠690只,解剖677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回顾性调查发现,丹棱梅湾水库建设造成血吸虫病疫情扩散;广汉金雁湖建成5年后出现钉螺,入湖沟渠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部分湿地有钉螺分布,对于自然形成湿地应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灭螺为主,防止钉螺输入;对于人工修建湿地,存在随水系漂浮输入钉螺的可能性,建议工程建设时彻底灭螺。两类湿地都要开展长期系统血吸虫病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四川省湿地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为湿地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四川省人工和自然湿地,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常规钉螺调查、人群血吸虫病病情调查、钉螺漂浮扩散试验、问卷调查、疫水测定和回顾性调查等。结果 2015年四川省梅湾水库湿地上、下游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003只/0.1 m2和2.033只/0.1 m2,广汉金雁湖活螺密度为0.08只/0.1 m2,广汉马牧河活螺密度为0.21只/0.1㎡,西昌邛海湿地公园建设前活螺密度为0.02只/0.1 m2。人工模拟钉螺漂浮扩散试验显示,钉螺最远漂移距离为2 000 m;8.80%(41/466)的湿地人群有接触疫水行为。投放哨鼠690只,解剖677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回顾性调查发现,丹棱梅湾水库建设造成血吸虫病疫情扩散;广汉金雁湖建成5年后出现钉螺,入湖沟渠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部分湿地有钉螺分布,对于自然形成湿地应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灭螺为主,防止钉螺输入;对于人工修建湿地,存在随水系漂浮输入钉螺的可能性,建议工程建设时彻底灭螺。两类湿地都要开展长期系统血吸虫病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