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及中成药(25.00%)、抗结核药(20.31%)所占比例最多;肝细胞型患者75例,胆汁淤滞型36例,混合型17例;128例患者发病时间,〈1周患者5例,1~5周患者11例,6~12周患者46例,13~19周患者35例,20~26周患者7例,27~33周患者15例,〉33周患者9例;115例患者预后良好,其余13例预后欠佳,其中12例发生重型肝炎,1例死亡。结论中草药及中成药和抗结核药是引起药物性肝病的主要药物,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78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7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最多的为抗生素25例(32.05%)、其余依次为中草药24例(30.77%)、非甾体抗炎药14例(17.95%)、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降糖药7例(8.97%)、心血管用药5例(6.41%)、减肥药2例(2.56%)、化疗药1例(1.28%);肝细胞损伤型46例(58.97%)、胆汁淤积型6例(7.69%)、混合型26例(33.33%)。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生素、中草药及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其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是关键,重点在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和诊断治疗的准确性。方法对本院48例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抗菌素19例(39.6%),居首位,其次为解热镇痛类11例(22.9%)和中药10例(20.8%)。临床主要表现为巩膜黄染(55.6%)、乏力(47.2%)、食欲不振(44.4%);临床上急性肝炎最常见,占90%。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随着药物的不断开发应用而逐步增加,应重视药物的肝毒性,预防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病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玲  张栓龙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92-193
目的:对43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3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做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中草药占23.25%(10/43),抗结核类药占18.60%(8/43),抗肿瘤类药占13.95%(6/43),抗精神病药占11.62%(5/43),解热镇痛类药占9.30%(4/43),抗生素类药占6.97%(3/431,抗甲状腺及糖尿病药占6.97%(3/43),抗真菌药占4.65%(2/43),其他药物占4.65%(2/431。临床分型:急性药物性肝病41例,其中肝细胞型20例,胆汁淤积型19例,混合型2例,慢性药物性肝病2例。41例预后良好,1例转院,1例死于肺部真菌感染。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防范药物性肝病的发生,注意慎重选药和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近年来小儿药物性肝炎增多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指导临床减少儿童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方法 回顾分析小儿药物性肝炎77例,对其用药史、时间分布、年龄分段、临床表现,肝功能、血常规检查进行总结.结果 77例小儿药物性肝炎占同期小儿肝炎发病率的10.42%,1岁以内的患儿发生药物性肝炎达36.36%.混合型药物性肝炎患儿病程长,病情重,治疗难度大.结论 临床治疗中,充分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严密观察患儿有关肝病的症状和体征,并定期检测肝功能,是预防和减少儿童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本地区急性肝炎病原学的构成,为临床决策与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试剂盒检测入选患者血清各型肝炎病毒的标记物,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与肝脏有关的自身免疫性抗体及其他相关指标,结合临床资料,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3例患者中病毒性肝炎56例(36.60%),药物性肝炎47例(30.72%),胆源性肝损21例(13.72%),自身免疫性肝病12例(7.84%);非酒精性脂肪肝10例(6.54%);肿瘤5例(3.27%);酒精性肝炎2例(1.31%);药物性肝炎中老年组19例(44.19%),非老年组为28例(25.45%),病毒性肝炎中老年组9例(20.93%),非老年组为47例(42.73%)。结论非老年组以病毒性肝炎为主,老年组以药物性肝炎为主,其中又以中药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为常见,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炎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7.
王可可  梁宇  陈希 《中国药师》2014,(4):657-659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药物性肝损伤是常见肝脏疾病之一,多数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等,可伴有发热和皮疹,病程常可逆转,占黄疸和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2%~5%,非病毒性肝炎的20%~50%,急性肝功能衰竭的30%~40%,它还是不明原因肝损伤的常见原因,特别是50岁以上的患者,并且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目前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1]。本文通过对1例糖尿病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药学监护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学监护切入点,建立临床药师在该类患者中的临床监护模式。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炎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性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意义。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在地坛医院住院而经肝脏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药物性肝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中不包括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炎而无肝组织病理学诊断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肝病病史、药物过敏史、服药史和生化检查等,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在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药物性肝炎,仅有5例患者在入院时诊断为药物性肝炎,6例有药物过敏史,仅4例服用明确有肝损伤药物史。但37例有服药史,服药时间多为1w到3m。诊断为慢性药物性肝炎3例,其他为急性药物性肝炎。2例合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结论详细的药物使用史和肝脏组织学检查对药物性肝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药物性肝病(DILD)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147例,分析统计每年药物性肝病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DI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同期急性肝炎的15.36%。引起此病的药物种类多,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其中中药制剂占34.01%,抗结核药占27.89%,抗肿瘤化疗药占10.20%,抗菌药物占8.84%,抗甲亢药占6.80%;用药1-3月出现肝损害占97.28%,无临床症状者占17.01%,有症状者占82.99%,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尿黄、黄疸及肝大等。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LT、AST、TB、GGT及ALP明显升高。肝细胞损伤型92例,胆汁淤积型22例,混合型33例。经综合治疗后,95.92%治愈或好转,2.72%无变化或加重,1.36%死亡。肝细胞损伤型DILD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较胆汁淤积型DILD患者恢复快。结论DILD发病率上升,涉及药物种类多,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无特异性;药物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与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关,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测可以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10.
药物性肝损害6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65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 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结果 肝损害发生于用药后1周内2例(3.1%),1~4周内的22例(33.8%),>4周37例(56.9%),未记录者4例. 抗结核药39.5%,中草药12.5%,抗感染药9.9%,胃药5.3%,皮肤科药物8.9%,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抗痛风药物8.5%,治疗骨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药物3.3%等. HBsAg阳性者及HBV DNA含量高者更易发生重症药物性肝炎(P<0.05). 人工肝支持治疗重症药物性肝炎,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6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查与病毒性肝炎相似,34例曾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经过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病情痊愈者31例,好转者29例,未愈者2例,病死3例. 结论 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并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乙型肝炎病毒含量等. 肝损害多发生于用药4周后,可能与发病隐匿、发现较晚有关,但也提示既往经典诊断标准可能有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医院85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药物相关性进行分析,验证国际共识标准的临床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将85例在医院就诊且被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国际共识的Maria标准和DDW-J标准进行药物相关性分析.结果 发生药物性肝病的患者占同期肝病患者总数的11.01% (85/772),其中肝细胞损害型占15.29% (13/85),胆汁淤积型占81.18% (69/85),混合型占3.53% (3/85).Maria标准与DDW-J标准得出的药物相关性结论不尽相同.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为调脂药、免疫抑制剂和抗凝剂等.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以调脂药和免疫抑制剂为主.国际评价标准为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科学标准,有助于排除或肯定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12.
谷央丽 《海峡药学》2012,24(2):218-219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90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药物性肝炎患者90例平均年龄(58.45±13.56)岁;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增加;出现消化系统临床症状54例,出现黄痘者26例,无症状肝功能复查10例;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抗结核药20例、中药18例、抗生素16例和性激素12例占主要地位,非甾体解热镇痛药、化疗药物分别为10例、6例;其他调脂药、保健品8例.肝细胞型60例,瘀胆型22例,混合型8例.给予治疗病情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细胞型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4.23±2.23)周,瘀胆型平均(7.12±3.12)周.结论 药物性肝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服药,定期复查,对于发生过药物性肝病的患者,要避免再次使用同一类药物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肝脏为人体物质代谢的一个重要器官,直接参与到体内药物的整个代谢过程。因人存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合理用药会导致不可避免的药物性肝损害。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医院的肝病住院病患中,药物性肝炎占5%-10%,特别是暴发型肝炎的出现多数和药物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药物性肝炎的致病原因,以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现回顾分析药物性肝炎56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了解HBsAg阳性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81例抗结核药物性肝炎及其中14例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率,比较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两组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在结核病化学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患者,HBsAg阳性者占48%(39/81);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者占64%(9/14)。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HBsAg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结论HBV感染或携带者肝脏更易受到抗结核药物的损害,甚至可引发致死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15.
徐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3,(13):647-648
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致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及致病相关因素和治疗情况。方法以布洛芬和尼美舒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药物性肝病为例,选取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因使用布洛芬(30例)和尼美舒利(52例)致药物性肝病患者82例,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分型,发生药物性肝病的相关因素以及治疗情况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胆汁淤积型、肝细胞型及混合型药物性肝病患者,均出现恶心、乏力、发热、纳差、瘙痒、小便深黄等主要症状;胆汁淤积型以发热、瘙痒及小便深黄症状表现更明显,肝细胞型在恶心、乏力及纳差等症状上表现更明显;混合型无突出的临床基本症状,发热和小便深黄相对更常见。相关因素:使用布洛芬和尼美舒利后,发生药物性肝病的概率在60岁以上、大剂量用药、用药5d以上、单独用药、合并其他病症患者中均相对更高,差异性均比较明显(P<0.05)。治疗情况:65例患者肝功能在4周内恢复,另有12例患者在8周内恢复,其余5例患者均为胆汁淤积型,均在12周内恢复,未见死亡患者。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在应用中发生药物性肝病的概率比较高,临床应引起重视,并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32例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强化特色护理和整体护理实践,以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针对重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特点,通过内科的综合治疗,结合中医体征鉴别,给予个性化的饮食指导、用药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32例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中好转22例(68.8%),死亡8例(25.0%),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6.2%),平均住院时间为28.75d。结论: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个性化饮食指导,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同病异食的理念,特色护理充实了整体护理内涵,对提高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病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02例药物性肝病,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致肝损害药物以免疫抑制剂最常见,占33.3%(34/102),其次为利福平,占14.7%(15/102);临床表现以黄疸最多见,占40.2%(41/102),52%(53/102)患者无肝病症状,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的痊愈好转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结论:药物性肝病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袭,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病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炽权 《中国医药》2006,1(3):156-15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7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无任何肝病临床表现,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复查肝功能发现肝功能异常者占49.4%;有发热、黄疸、右上腹胀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者占50.6%。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依次为抗生素类(包括抗结核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免疫抑制剂、抗溃疡药物、心血管类药物、中草药。基础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结核病、消化性溃疡、肝病、高血压、高血脂、风湿热、血液病。结论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体征,仅在定期复查肝功能时发现肝功能损害。不典型病例极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故在使用具有肝损害作用药物时,务必定期复查肝功能,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9.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108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对108例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西药致肝损害70例(64.8%),中药致肝损害38例(35.2%);HBsAg阳性36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16例,占43.9%,重症肝炎6例,占16.7%,死亡2例,占6.5%,HBsAg阴性72例,其中急性黄疸性肝炎18例,占25.0%,重症肝炎2例,占2.8%,无死亡病例。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预后因素有药物种类、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