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可旋转衬垫人工膝关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可旋转衬垫人工膝关节的特点和手术要点,观察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自l996年10月-2002年6月对69例78膝施行可旋转衬垫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术要点:对有膝内、外翻者,充分松解和平衡内、外侧软组织张力;保留内外侧副韧带和后交叉韧带的完整;保证屈曲和伸直间隙相等;重视试模复位和股、胚甘假体安装的正确对线、对位。髌骨半脱位者充分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78膝中65膝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7年。获得随访的病例中,骨关节病60膝,术前HSS评分平均62.0分,类风湿性关节炎5膝,术前HSS评分平均54.0分。结果:63个膝效果优良(96.9%),术后HSS评分:骨关节病者平均92.0分,类风湿性关节炎者平均89.0分。2膝效果较差,HSS评分为63.0分和67.0分。结论:可旋转衬垫人工膝关节最接近膝关节生理状态,活动中股骨假体与可旋转衬垫间匹配良好、应力分布均匀,聚乙烯衬垫的磨损减小。采取正确的手术技术,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国产T-free膝关节假体与同类进口假体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国产T-free膝关节表面假体施行膝 关节置换25例35膝,单侧15例、双侧10例;屈曲挛缩19例25膝、内翻畸形11例18膝、外翻畸形4例5膝。膝关节活动度75.11°±27.68°,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 统(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17.88±14.37)分,KSS功能评分(21.62±21.27)分。同期同一术者施行的同类进口膝关节假体置换27例39膝做为对 照进行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随访时间、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KSS膝评分及KSS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国产假体组24例平均随访(14.92±8.32)个月,与进口假体组26例(15.42±9.87)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国产假体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 107.53°±18.32°,与进口假体组112.84°±9.7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SS膝评分平均(86.71±9.78)分,与进口假体组(86.68±6.01)分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KSS功能评分平均(65.88±25.01)分,与进口假体组(71.35±16.74)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产假体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5.8%(23/24)。结论 国 产T-free膝关节表面假体与同类进口产品的近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
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置换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的应用。方法:自1997年6月~2002年5月,采用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对12例16膝进行了置换,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2.4年。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总优良率93.75%。结论: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疗效肯定,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处理方式、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 对 14例15膝行关节置换 ,使用Apollo后稳定型假体 ,单膝关节置换 13例 ,双膝同期置换 1例。原发疾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3例 4膝 ,骨关节炎 11例 11膝。术后随访时间平均 11个月。结果  15个膝关节术前伸曲活动度平均 75°,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2个月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平均 10 0°。 14例患者均可自如行走、上下楼梯 ,膝关节稳定性好。 1膝术后脂肪液化致表层伤口裂开 ,清创后愈合 ,余膝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结论 后稳定型假体植入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选用DELUXE假体及REVOLU截骨器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结果。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本组采用后稳定型固定衬垫DELUXE假体及REVOLU五合一截骨安装系统行TKA的26例31侧膝关节病变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随访时间8~22个月,平均12.5个月。全组优良率为90.3%,HSS评分平均为(80.74±5.45)分;单侧手术时间为(74.5±5.8)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部感染。X线检查证实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或衬垫脱位等并发症。患者主观感觉满意。结论 DELUXE膝关节假体是根据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设计的新一代膝关节假体,改进了国外假体对国人膝关节尺寸不匹配及覆盖率不良的问题REVOLU作为一种新型五合一截骨系统,可一次同时完成股骨远端五个面的截骨,提高了截骨精确度,减少了手术时间,操作简便,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其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取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6例7膝骨性关节炎。结果6例均获随访,最短随访8个月,最长17个月。HSS评分从术前平均33分提高到术后92分,全部膝关节术后力线正常,其中6膝优,1膝良。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早期经验。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57~75岁,平均67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置入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物。术后患者早期部分负重,关节屈曲活动。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6周,感染控制后再植入高限制性假体。结果患者中3例基础病因为类风湿关节炎,其中2例长期服用激素;余2例基础病因为骨关节炎,都有糖尿病。所有患者术前都曾出现过窦道,其中2例有窦道封闭现象。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骨水泥间隔相关的骨折、脱位及不稳定。两次手术间隔期为12~20周,平均15周。在间隔期,5例患者都能扶拐行走和屈曲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5°,平均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societyscores,KSS)81分。再植入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0个月,目前尚未发现复发和新的感染。结论采用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可以成功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在间歇期能保留关节活动度,最终可有效处理感染并使再植入手术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8.
Qiu GX  Weng XS  Zhao D  Lin J  Jin J  Zhao H  Zhao Q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4):1678-1682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以及病例观察比较活动衬垫型假体和固定衬垫型假体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中的早期应用情况。方法2003年2月至2004年10月共对94例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全部病例选用不保留后交叉韧带骨水泥型假体。A组(固定衬垫型假体)29例患者,30侧关节(20侧选用DePuy假体,10侧选用Centerpulse假体)。B组(活动衬垫型假体)65例患者,68侧关节,全部选用Centerpulse假体。A,B两组术前资料进行HSS评分、年龄、性别等可比性分析。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分别随访,进行HSS评分、患者满意度调查等评价。所得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所得HSS评分进行阶段统计学分析,所得P值分别为0.414,0.108,0.235,0.452,两组术后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A组,平均ROM为108°(95°~118°);B组,平均ROM为107°(90°~120°),两组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组患者主诉4侧关节(13.7%)仍有疼痛,B组9侧关节(13.1%)主诉患肢仍有疼痛;A组90%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B组88%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本组研究结果尚未证实活动衬垫型假体相对于固定衬垫型假体在早期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和后稳定型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排除患肢有外伤史和手术史的患者,最终纳入74位患者,其中后交叉韧带保留(CR)组35例,后稳定型假体(PS)组39例。分别记录CR组和P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 d血红蛋白浓度,以及术后2周、1年、3年的膝关节活动度(ROM)、最大屈曲角度、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ROM、最大屈曲、HSS、WOMAC在各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CR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小于PS组(t=-16.68,P<0.001),且术后3 d血红蛋白浓度也明显高于PS组(t=6.95,P<0.001)。术后2周、1年和3年的随访数据中,CR组的膝关节ROM和最大屈曲度均显著大于PS组,其中术后3年ROM(F=10.358, P<0.001),最大屈曲度(F=10.358, P<0.001)。 结论CR假体和PS假体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均可作为初次膝关节置换的假体选择。但是在术后早期,CR假体失血量更少,更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同时与PS假体相比,CR假体在术后早期可能会拥有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和屈曲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后稳定型TC-Dynamic假体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TCDynamic假体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28例(31膝)。结果患者均获5~17个月随访,按1989年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分,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3分(术前平均为3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5分(术前平均为36分)。结论国产TCDynamic假体设计合理、操作便利、患者功能康复可靠,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半径(SR)和多半径(MR)后稳定型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荷兰医学文摘(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4个数据库进行检索,选择使用单半径(SR)和多半径(MR)后稳定型假体作为初次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提取相关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s),共667位患者、667例膝关节置换。结果显示:SR与MR假体术后随访的膝关节评分系统的功能评分、膝关节牛津评分、活动度、屈曲度、站立位最小屈曲度、并发症等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R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膝关节评分系统的膝关节评分和站立位最大屈曲度优于MR假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2=1%,Z=2.03,P < 0.05)。 结论SR和MR后稳定型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术后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但SR假体的术后膝关节评分系统的膝关节评分和站立位最大屈曲度要优于M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采用活动平台或固定平台假体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差异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Ovid Medline和PubMed(1966年至2008年6月),Embase(1980年至2008年6月),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ued Trials(2008年)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至2008年),搜集全部有关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膝关节置换术疗效差异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4.2.1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9篇,英文文献8篇、德文文献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活动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西组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值-1.63,95%置信区间[-2.51,-0.74],P=0.0003;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加权均数差值-0.25,95%置信区间[1.09,0.59],P=0.56)、髌骨倾斜率(风险差0.01,95%置信区间[-0.02,0.03],P=0.64)、假体周围放射透光影率(相对危险度0.88,95%置信区间[0.61,1.29],P=0.52)、膝关节翻修率(风险差0.01,95%置信区间[0.00,0.03],P=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中期随访结果显示,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的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但活动平台平均仅增加1.6°,无明显临床意义.在膝关节评分、髌骨轨迹、假体周围放射透光影、膝关节翻修等方面活动平台没有明显优势,但却存在易脱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周昆鹏  张雪冰  张国栋  杨光  齐欣 《中国骨伤》2015,28(10):897-902
目的:比较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两型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由同一医师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17例(23膝)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61.5岁。术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14例(1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膝),所有膝关节有外翻畸形。其中9例(12膝)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PFC Sigma),8例(11膝)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PFC Sigma RP).术前和术后随访行KSS、HSS、WOMAC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膝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末次随访的KSS、HS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在术后KSS、HSS、WOMAC评分以及胫骨角、膝关节活范围改善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膝关活动范围固定平台组(101.8±8.8)°与旋转平台组(108.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没有发现垫片脱位,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腓总神经麻痹、脱位、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未见假体骨溶解及松动发生。结论: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型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两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发生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比较罕见,但该并发症确是与全膝关节置换(TKA)相关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常常被医生忽视。内侧副韧带(MCL)的完整性对于正常的膝关节功能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维持外翻应力的稳定性和软组织平衡至关重要。如果术中没有发现MCL损伤或内侧副韧带受损未进行特殊处理可能会导致聚乙烯衬垫磨损加速和影响假体最终生存率。这表明术中及时识别和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回顾了TKA术中MCL损伤的特点,高危因素,损伤原因,鉴别方法以及治疗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影像依赖型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学习曲线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应用非影像依赖型无线导航技术(导航组)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KSS.A类患者19例22膝,男5例5膝,女14例17膝,平均年龄64.53岁;同期应用器械定位技术(非导航组)41例45膝,男11例12膝,女30例33膝,平均年龄66.3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下肢力线和关节活动度无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力线内或外翻偏差、早期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及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导航组手术时间比非导航组长,但随手术例数增加及经验积累呈逐渐下降趋势,实施5例手术后因导航技术增加的手术时间平均小于17 min.导航组出血量(555.26±152.66)ml,非导航组(647.56±146.6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航组术后下肢力线内或外翻偏差角度平均1.159°±1.322°,非导航组2.489°±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两组股四头肌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天导航组患者伸膝迟滞均小于25°.结论 导航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学习曲线短,术后早期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比传统定位技术快.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评价中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单髁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中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19例(21膝)。男5例,女14例;年龄44~60,平均(51.0±5.1)。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美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关节最大屈曲度、Feller髌骨评分及SF-36进行功能及生存质量评估。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摄患膝正侧位X线片,测量股胫角及外侧胫股关节间隙宽度,以翻修为终点事件评估假体生存率。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4~6.5年,平均(5.2±0.8)年。1年、3年随访时患者均恢复良好,假体生存率100%。末次随访时1例出现聚乙烯衬垫磨损,但无假体松动及活动时疼痛;1例出现聚乙烯衬垫严重磨损、假体松动,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无继发性外侧间室和髌股关节退变加重症状,假体5年生存率91.7%(11/12)。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60.4±5.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8.1±6.8)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42.9±5.9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1.5±6.5,疼痛VAS评分由术前(6.6±0.7)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1±1.8)分,关节最大屈曲度由术前113.8°±11.5°提高至121.2°±11.1°,Feller髌骨评分由术前(19.3±7.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25.2±6.6)分。股胫角术前179.5°±3.8°,术后175.3°±2.4°;外侧胫股关节间隙宽度术前(6.8±0.6) mm,末次随访时(6.7±0.6) mm。术后除躯体疼痛、生理功能及情感职能外患者其他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较人群标准下降,术后运动强度较术前下降。结论 中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单髁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满意,假体5年生存率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