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与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13例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痛及36例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与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的CT表现:肝脏各叶体积不成比例,平扫肝脏各叶弥漫低密度或等密度小结节,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肝脏病灶呈环状强化或无强化。易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8例,占61.0%。门静脉瘤栓11例。占84.6%。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表现:CT平扫,肝脏多发混杂密度结节影,边界模糊,增强后,病灶边缘有环状强化,而最外层低密度无强化,即“牛眼征”,30例,占83.3%,门静脉痛栓3例,占8.3%,有确切原发肿瘤者32例,占88.9%。结论: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与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征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有利于鉴别。  相似文献   

2.
赵慧彬  朱海东 《江西医药》2005,40(7):409-411
目的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ⅡA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ⅡA,MENⅡ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MENⅡA3例CT扫描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有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s,MTC)合并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颈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或两侧甲状腺多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肿块,部分边界不清.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2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腹部CT平扫表现为两侧肾上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包膜完整,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或钙化。3例均无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结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ⅡA型的颈部、腹部CT表现有特征性,CT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7例经胃镜活检和手术证实为原发性胃淋巴瘤。17例CT检查中,3例扫描前10min口服3%泛影葡胺1 000ml,14例口服等渗甘露醇800~1 000ml。平扫后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5~30s,静脉期延迟70s。分析CT表现。结果17例PGML中,病变位于多位于胃窦(15例,占88.2%)和胃体(14例,占82.3%),且多同时累及胃窦和胃体(12例,占70.6%)。CT表现为胃壁增厚17例,伴有肿块4例,形成直径2.5cm以上大溃疡4例。17例胃壁均增厚为0.6~4cm,14例(82.3%)增厚胃壁增强幅度为14HU~25HU的轻、中度强化。增厚胃壁强化均匀15例,见小片状坏死2例。胃腔无明显狭窄且三期扫描形态可变7例,以胃壁增厚为主的浸润型14例(82.3%),肿块型3例,溃疡型4例。肝脏均未见转移性病灶。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CT主要表现为浸润型,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可伴有大溃疡形成,在CT三期扫描中胃的形态可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8例GST的CT表现。结果18例肿瘤均为单发,其中3例恶性,6例低度恶性,9例良性。平扫密度均匀11例,平扫密度不均匀7例,增强病变呈中度或明显强化,11例病变见溃疡或囊性变,所有病例均未见淋巴结肿大。结论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螺旋CT对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壁神经源性肿瘤CT及病理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胸壁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病理特征.为鉴别诊断,同时还复习3例恶性肉瘤的CT表现.结果5例神经鞘瘤中4例良性,CT平扫密度均匀1例,3例不太均匀,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2例良性有肩胛骨或肋骨邻近骨质压迫吸收.1例低度恶性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有轻度强化,邻近锁骨、肋骨受压并骨质破坏吸收,邻近肌间隙及上纵隔受侵犯.1例神经纤维瘤病灶单发,CT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邻近肋骨受压吸收.1例神经纤维瘤病病灶多发,CT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未行增强扫描.其他3例胸壁原发肿瘤均为肉瘤,其中纤维肉瘤2例,滑膜肉瘤1例.结论CT发现胸壁特别是椎旁区的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多提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若肿瘤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并向周围组织浸润则为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肠道淋巴瘤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做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该组病例来源于十二指肠1例,小肠4例,结肠3例,平扫病灶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出现轻至中度强化,5例出现不同程度肠梗阻征象,但未出现肠管完全梗阻,肠管壁增厚明显,厚度约1.8~5cm,5例增厚的肠管周围可见多发增大的淋巴结。结论肠道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肠壁增厚,很少向周围直接浸润,肠壁周围增大淋巴结常见,轻度至中度强化,结合多平面重建,螺旋CT肠道淋巴瘤定位定性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儿童肝母细胞瘤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12例均经CT腹部平扫,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5例在B超检查,后经CT扫描,1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儿童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中.单发性9例.3例为多发结节肿物,其中1例较弥漫。肝母细胞瘤大多表现为肝内单个球形或分叶状融合的实性肿块,肿物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可不均等或呈弧线形、网格状强化,CT值上升约45Hu左右。4例肿瘤有钙化。全部病例肿瘤以外肝实质正常.9例边界清晰,3例见包膜完整。1例腹膜转移。淋巴结均未见转移。结论CT扫描是儿童肝母细胞瘤最有价值影像检查方法之一。CT平扫及增强对病灶定位定性较准确.不仅能为临床提供诊断的影像依据,还能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任明强  陈琦  苏俊 《贵州医药》2010,34(6):486-488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CD40L表达与DLBCL预后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7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CD40L的表达。结果(1)DLBCL中CD40L过度阳性率(25.93%)显著低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3.64%),P〈0.05。(2)CD40L在Ⅲ、Ⅳ期DLBCL过度阳性率(14.29%)低于Ⅰ、Ⅱ期(38.46%),P〈0.05。CD40L过度阳性率在有结外浸润DLBCL(11.76%)低于无有结外浸润DLBCL(40%),P〈0.05。(3)DLBCL患者CD40L的过度阳性率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1)CD40L过度阳性率与结外器官浸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其可能作为判断DLBCL侵袭性及预后的指标。(2)DLBCL中CD40L表达的减少可能是影响其发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14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口服复方聚乙二醇散剂充盈小肠,16层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对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重组,得到冠状面、矢状面或曲面的重组图像,对肿瘤部位、浸润范围和周围淋巴结等进行分析。结果 14例小肠淋巴瘤病理诊断2例为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1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仅1例为T细胞型淋巴瘤;病灶位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3例,回肠7例,回盲部3例。其中2例为多发病灶,1例为回肠多发,1例呈全小肠弥漫性;CT表现为6例呈动脉瘤样扩张,4例息肉样肿块,4例为浸润型;采用MRP方式重建后发现7例来源于肠系膜动脉的供血动脉,7例肠系膜见多发的淋巴结肿大,其中2例合并有胸水,2例有腹水,1例有肠系膜扭转。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能够评价病灶的强化程度和累及范围,全面了解疾病的发展,是一种较为理想而又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肺外神经内分泌癌(NEC)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外NE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2例患者病变部位分别位于胃、纵隔、胰腺、扁桃体、喉部、肝脏、壶腹部、十二指肠、鼻腔、鼻咽及腹膜后等,呈圆形或不规则形,12例均为单发.发生于扁桃体、喉部的2例患者平扫密度及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均匀性明显强化,未见坏死;而发生于胃、纵隔、胰腺、肝脏、鼻腔、鼻咽、壶腹部、十二指肠及腹膜后的10例者平扫密度及信号不均匀,中心见不同程度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位于胃部为轻中度强化;肝脏为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低密度区未见强化;5例肿瘤患者有周围组织浸润及远处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 肺外NEC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层螺旋CT及MRI增强扫描对于肺外NEC的术前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或诊断性治疗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结果病灶单发1例,多发12例,共48个病灶,其中幕上42个(基底节区17个),幕下6个;CT平扫:40个病灶呈均匀等密度,8个病灶呈等、低密度,瘤周可见轻、中度水肿密度影;MRI平扫+增强:10例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3例在T1WI、T2WI上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40个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8个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增强扫描9例病灶出现“缺口征”、7例病灶出现“尖角征”特征性表现,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结论脑内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缺少特征性,可提示性诊断,确诊主要依靠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PSH的多层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行胸部多层CT平扫和(或)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后进行图像观察。结果病灶均为单发,右肺12例,左肺14例;大小以1.5-3.0cm多见(65.4%),平均(25.5±15.4)mm;病灶形态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80.8%),少数呈不规则形;边缘多光滑(88.5%);多数无分叶(73.1%);密度多均匀(88.5%),少数可见钙化(26.9%);强化可均匀、可不均匀(比例约1:1),平均增强程度约(41.1±27.4)HU;网格征(76.9%)及贴边血管征(38.4%)较多见。延时扫描表现为持续强化,灌注成像表现为高血流灌注。结论PSH具有肺内良性肿瘤的特点,明显强化、容易出现钙化、网格征、贴边血管征等征象,对诊断PSH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诊断肠梗阻梗阻部位及其病因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或纤维肠镜证实的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并分析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肠梗阻征象的显示情况差异。结果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显示是否存在梗阻及确定梗阻平面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0、0.21、0.62,均P〉0.05)。但是CT增强扫描在显示肠壁强化异常、肠系膜血管形态改变方面则明显优于CT常规平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2、4.87,均P〈0.05)。42例患者经CT增强扫描诊断后,其诊断结果与手术或纤维肠镜检查结果完全一致,诊断符合率达100.00%。在肠梗阻病因中CT增强扫描诊断出粪石15例(35.71%),肿瘤12例(28.57%),感染性病变11例(26.19%),术后粘连4例(9.52%);有1例Crohn病患者被误诊为肠结核,肠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达97.62(41/42)。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是肠梗阻术前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能通过任意方位重建和后处理明确梗阻部位和梗阻病因,工作中应避免单纯依靠平扫影像学征象做出诊断而出现的误诊,可为临床早期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混合型肝癌的CT影像特点,提高影像诊断的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混合性肝癌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 CT表现为单发(8例)或多发(10例)结节或肿块;平扫呈低密度(16例)或混杂稍高密度(2例);增强扫描:13例动脉期周边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病灶周边强化程度降低,而病灶内部出现延迟强化;2例动脉期为全瘤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病灶内部分区域强化程度降低;2例动态增强表现为持续低密度;1例动脉期及静脉期全瘤明显强化,实质期呈等密度。不完整假包膜8例,合并肝内胆管扩张5例,致门脉狭窄7例,淋巴结转移11例,侵犯周围组织5例。结论 混合型肝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熟悉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胃镜活检和病理证实的胃恶性肿瘤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8-71岁.均做CT平扫,2例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及发病部位,13例胃腺癌中,胃底贲门癌2例,胃体癌4例,胃窦癌7例;2例胃肉瘤中胃淋巴瘤、胃平滑肌肉瘤各1例.依病变形态及CT表现胃恶性肿瘤分为肿块型、胃壁增厚型、和溃疡型.(1)肿块型:4例表现为胃腔内局部不规则充盈缺损、胃轮廓不规则变形、胃腔狭窄,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向腔外突出,增强扫描病灶有强化,为等高密度影.(2)胃壁增厚型:9例,表现为病变局部胃壁规则或小规则增厚,其内缘凹凸不平,厚度为1.0cm-4.0cm.(3)溃疡型:2例在胃壁增厚或肿块基础上出现溃疡,形成龛影内有造影剂进入,周围为增厚的胃壁或肿块.(4)周围浸润和远处转移表现:5例表现为胃周脂肪层消失,肿瘤与邻近器官分界不清,邻近器官有浸润;淋巴结转移有6例,表现为胃周、肝胃韧带及腹膜后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块影;5例有邻近脏器转移,1例为胃平滑肌肉瘤肝转移,4例为胃癌肝转移或肠系膜及大、小网膜转移.结论CT不仅能显示胃恶性肿瘤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而且能清楚显示胃周间隙以及邻近器官的改变,确定有无浸润或转移,因而对胃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静  闫胜利 《淮海医药》2009,27(4):348-348
目的提高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认识,评估CT在诊断HAML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5例HAML的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5例CT平扫表现为含有脂肪密度的不均匀低密度单发孤立肿块,动态增强表现为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中度强化。结论HAML是肝脏少见的良性肿瘤,CT检查对典型HAML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顾新泉  徐旭斌  沈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3-296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中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2例;发生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2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密度较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9例,肿瘤内见片状新鲜出血灶1例,病灶中见钙化影1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瘤内坏死区无强化,3例病灶于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志霞  全冠民  耿左军 《河北医药》2009,31(17):2222-2223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诊断四肢软组织肿瘤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病理诊断的软组织肿瘤,行CT或MRI检查,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确定CT与MR诊断的正确率。结果血管性肿瘤9例,CT平扫可见静脉石。脂肪组织来源肿瘤9例,脂肪成分在CT及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周围神经肿瘤2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淋巴管瘤4例,均为海绵状淋巴管瘤,CT增强无强化。纤维肉瘤1例,CT示病变范围广泛,边界较清晰,密度均匀。鳞癌1例,CT示病变境界不清。滑膜肉瘤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27例定位正确率100%,定性正确率88.9%。结论CT与MRI均能清楚显示病变,明确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推测病变组织学来源和良恶性的鉴别方面MRI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能力,为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脾脏淋巴瘤病例CT图像,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弥漫浸润和粟粒结节型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脾肿大,密度正常或略低,较均匀强化,多发肿块型6例,表现为多发结节状及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轻度均匀强化,巨块型8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结论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脾外病变对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腺癌脑单发转移瘤的CT征象特征。方法 选取28例确诊为肺腺癌脑单发转移瘤的CT资料,分析CT征象特征。结果 瘤灶以幕上分布最多(27例,占96%),顶额叶内20个(占71%);28个瘤灶中21个(占75%)表现为略高密度的类圆形结节或不规则分叶状结节病灶,多数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瘤旁中度及中度以上水肿;7个(占25%)表现为囊状病灶,囊环壁平扫不连续完整,增强囊环壁呈明显强化,多数有壁结节,瘤旁水肿明显。结论 肺腺癌脑单发转移瘤以结节状病灶最多见,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囊状病灶以囊壁明显强化及壁结节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