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卧位旋按手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医院2010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35)。治疗组患者应用仰卧旋按手法治疗,每3d进行卧位旋按手法1次,8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应用坐位颈椎布托牵引法治疗,每3d 1次,8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之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18例,效果明显8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治疗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6例,效果明显9例,有效6例,无效14例,总治疗效率为70%。2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位旋按手法对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火针、新医正骨综合疗法与针灸加静点川芎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别。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火针正骨”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针灸加川芎嗪静点进行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TCD检测的血流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P〈0.01)。结论:火针正骨法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研究旋牵手法的治疗机理,并制定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标准操作规程,为保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开辟新的途径。方法将6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旋牵手法治疗组(A组)、旋转扳法对照组(B组)、颈椎牵引对照组(C组)各200例。治疗前后、治疗1疗程和6个月后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两侧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并拍颈椎正位、侧位、过伸位、过屈位X线片,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A组优良率92.00%,B组优良率83.00%,C组优良率63.00%,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效果。通过标准化研究,使操作手法规范化,有利于旋牵手法的推广。 相似文献
4.
吴刚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0):1576-1576
椎动脉型颈椎病十年以前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今时今日随着时代的快速前进、科学的发展,椎动脉型颈椎病已不是中老年人的特有病.青少年学生的长时间学习、看书、写字,青年的长时间用电脑、打麻将、开车,已将他们提早送进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的队伍.这种疾病大多与颈椎长期的劳累劳损引起颈椎的肌肉紧张,椎骨变形、反弓所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有关.笔者采用推拿、点穴,正骨手法治疗,其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卧位旋按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卧位旋按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采用卧位旋按手法治疗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后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降低,红细胞电泳指数增高(P<0.01),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差异。说明卧位旋按手法能够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的高粘凝聚状态,使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得到缓解或消除。 相似文献
6.
针刀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针刀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分析用针刀闭合手术仰卧提拉旋扳手法治疗74例资料.结果 ,治愈36例,好转34例,无效4例.表明针刀配合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方法简单,值得临床参考验证推广. 相似文献
7.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 ,脊柱内外平衡失调 ,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 ,引起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有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间失稳或软组织炎症直接或间接刺激神经 (交感神经、窦椎神经等 )学说三种解释。赵定麟 [1]认为 ,脊椎退变失稳、骨赘形成、椎间隙改变及髓核脱出等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其周壁上的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 ,导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李春生[2 ] 分析亦认为 ,颈椎退行性改变可刺激交感干神… 相似文献
8.
黄锦军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2):72-7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而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与颈部活动有关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复视、倾倒等脑干缺血症状,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为掌握不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现就2004年以来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火针、新医正骨综合疗法与针灸加静点川芎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别。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给予“火针正骨”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加川芎嗪静点进行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TCD检测的血流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扳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临床经验结合颈椎及其附近血管神经的解剖、病理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结论:椎体间的相互位移可影响椎动脉的供血状况,进而造成脑供血不足,产生各种症状,经过精确触诊,运用适宜旋转扳手法可以帮助颈椎恢复正常解剖位置,进而减轻对椎动脉的刺激以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眩晕、头痛、失眠、视力模糊,甚则猝倒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是颈椎病引起的后循环缺血综合征,也称为颈性眩晕或Barre-Lieou综合征[1]。颈椎病发病呈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倾向[2],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手法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好,见效快,创伤小等特点,且安全性高,常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本文对近年来手法治疗该病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系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由于颈椎不稳定,椎间盘侧方的突出以及钩椎关节的增生,直接刺激椎动脉使之痉挛或压迫使之扭曲、狭窄闭塞等,从而产生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按摩、牵扳复位手法治疗颈椎病3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痛苦极大.它是由于隐性或显性损伤或骨性及软组织增生及退变而引起的脊椎内外平衡失调,使颈椎发生微细的解剖学变化,致使压迫和刺激神经根、血管、脊髓而出现的头、颈、胸、背、肢体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常好发生于长期伏案工作,颈部疲劳或急性颈部损伤后治疗不及时等人群.笔者于1996-2000年,运用按摩、牵扳复位手法治疗颈椎病,见效快、疗程短、无痛苦.根据长期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归纳,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98年3月至2003年5月,笔者采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赵金荣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4):35-36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类颈椎病,其起病源于颈椎关节的退变增生、关节的扭转错位及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从而引起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而造成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经过笔者临床观察,目前中小学生中患有该病的也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17.
高勇军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2):202-203,252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以腹针+中药+手法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以西其汀+西比灵为对照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的疗效。结果 中医综合组有效率达94.92%,显效率达76.27%;而西药组有效率为84.21%。显效率为42.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3个月后复发率中医综合组为10.7%,西医组为33.3%。结论 中医综合组无论近期疗效或远期疗效均优于西医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4月-2012年1月确诊并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41.7±6.3)岁病程在9h-32年之间。所有患者分为临床组和参照组,临床组应用卧位颈椎手法复位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参照组单纯应用与临床组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对比两组综合疗效情况。结果临床组优良率为90.24%,参照组优良率为41.46%,临床组其优良率显著好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能够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根本致病机理,纠正颈椎解剖结构错位,促进脑部供血.故治疗颈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扳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临床经验结合颈椎及其附近血管神经的生理、解剖、病理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结论:颈椎体间的相互位移可影响椎动脉的供血状况,进而造成脑供血不足,产生诸多症状,经过精确触诊,运用适宜旋转扳手法,可以帮助颈椎恢复正常解剖位置,进而减轻对椎动脉的刺激以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火针、新医正骨综合疗法与针灸加静脉点滴川芎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别。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火针正骨”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加静脉点滴川芎嗪进行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TCD检测的血流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P〈0.01)。结论: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